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郸城县
释义

郸城县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

中文名称:郸城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河南省东部

下辖地区:辖9镇11乡

电话区号:0394

邮政区码:477150

面积:1471平方公里

人口:127.7万人

车牌代码:豫P3

基本概况

郸城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新设置的县。 1952年由鹿邑、淮阳、沈丘3县析置郸城县(驻郸城集)位于河南省东部,北依鹿邑县,西连淮阳县,南接沈丘县,东南和东部与安徽省界首市、太和县,亳州市为邻。 邮编:477150 代码:411625 区号:0394 车牌号:豫P3.拼音:Dān chéng Xiàn

郸城,地处黄淮平原腹地,隶属周口市,是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茨河上游,与安徽省为邻,县境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8镇11乡3个办事处和1个工业区(汲冢镇、宁平镇、宜路镇、南丰镇、吴台镇、钱店镇、石槽镇、白马镇、城郊乡、双楼乡、胡集乡、汲水乡、虎岗乡、巴集乡、东风乡、张完乡、丁村乡、李楼乡、秋渠乡、新城办事处、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东工业区),518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耕地面积1637235亩。

郸城乡镇

胡集乡 李楼乡 巴集乡 东风乡

秋渠乡 双楼乡 丁村乡 张完乡

汲水乡 虎岗乡 城郊乡 石槽镇

汲冢镇 钱店镇 宜路镇 宁平镇

白马镇 南丰镇 吴台镇

地理区位

郸城是豫东重镇,交通便利。郸城位于豫皖两省三县交界处,西临人文始祖羲皇故都陈州(淮阳),北接道家鼻祖老子故里鹿邑,东连曹操故居安徽亳州,是河南东大门,被称为“两省三县通衢”。三条省道(S210、S329、S207)交汇于郸城,其中两条即将升级改造,县乡交通发达。县城东距京九铁路亳州站40公里,南距漯阜铁路沈丘站20公里,距三条高速(南洛、大广、永登)各20公里。县城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0万,城区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水电、通讯、商贸、物流、医疗、教育及产业配套齐全。

历史文化

千年古县

郸城是千年古县,底蕴深厚。郸城历史悠久,战国后期属楚,汉置“郸”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时,老子执炉炼丹于洺水之滨,丹成后著《道德经》,便有“丹成”称谓,今洺河北岸尚存老君庙、炼丹炉遗址;战国时,纵横家鬼谷子王谗(音读chan,人称王子),到洺河桥下避风,遇二老者弈棋炼丹,丹成后王子服丹升仙,由此郸城又名“仙城”,现洺河上有“王子桥”。 县城南5公里有段寨遗址,早期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龙山文化,出土大量陶器;城东10公里有宁平国古迹,公元2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妹刘伯姬为宁平长公主,封地故城即宁平,今宁平镇南有公主陵;县城西10公里有西汉廉吏汲黯墓冢,现保存完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时期,郸城是革命圣地,抗日将领彭雪枫、张爱萍、魏凤楼、李子木等都曾在郸城开展革命工作,现存有彭雪枫新四军游击支队整训纪念馆、红军碑、张又铭纪念亭。

“中国书法之乡”

郸城人尤爱书法艺术,书家名人辈出,墨宝璀璨闪烁,历史上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有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法家。郸城现有国家级书画会员15人,省级会员59人,一批中青年书法人才成绩斐然、瞩目书坛,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

“中国戏剧之乡”

戏曲艺术蓬勃发展,首次将河南坠子搬上戏剧舞台,继而形成大型坠子剧种。郸城县艺术团排演的《五世请缨》、《杜鹃山》、《朝阳沟》等获得省、市戏曲大奖数十项,业已申报“中国戏剧之乡”。 郸城海纳百川,文化多元发展,位于县城东15公里的中原民俗园,集农、工、商文化为一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老牙人祖公园”

老牙人祖公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因文化大革命被毁。1997年当地群众自发筹款进行了复建。公园内绿化全覆盖,拥有庙宇数十座,古碑,古树,古坟等令游人目不睱接!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这里会举行具有百年传统的庙会,吸引着周边地区县市数十万游人,这里也是一个展现伏羲文化的舞台。

“郸城出土文物展览”

2011年6月26日,周口市文物所在郸城县人民法院审判综合楼建设工地进行文物勘探时,发现6座古墓,多为砖室墓葬。其中3座为汉代竖穴砖室墓,1座宋代方形砖券墓,该墓造型独特,墓室长2.6米,宽2.0米,为周口市近年来年来所发现的最大的宋代墓葬,另2座由于盗掘严重,无法查明具体年代。经过对这些古墓葬的认真清理发掘,共出土随葬品38件。汉代砖室墓出土随葬品有:卷沿鼓腹陶罐(残)3个,陶耳杯(残)6个,五铢钱15枚;方形砖券宋墓出土随葬品有:陶碗6个、陶杯8个,均成残片;另2座古墓被盗挖破坏严重,无随葬品出土。这些墓葬的发现,对研究郸城地区的古代殡葬习俗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2011年7月7日,李楼乡李小楼村国家扶贫项目阳光温室塑料大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一批古墓,这批古墓共计6座,5座为南北向竖穴空心砖墓,1座为南北向小砖券墓,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墓葬开口于第二层,开口距地表50厘米~80厘米。墓葬长2.2米~2.7米,宽1.1米~1.7米 ,深15厘米~80厘米不等。经过对这批墓葬认真清理发掘,共出土随葬品6件。5座南北向竖穴空心砖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壶1个、陶罐3件、画像砖1件、铜镜1件(残);南北向小砖券墓无随葬品出土。据悉,出土的陶壶和画像砖为国家珍贵文物。画像砖纹饰为菱形方格券云纹,是西汉早期的典型纹饰,据此,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相关专家断定,这5座空心砖墓为西汉早期的古墓葬。从小砖券墓出土的墓砖来看,市文物考古管理所相关专家断定其为西汉中期的墓葬。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郸城在西汉早期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丰富了郸城文物大县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据介绍,郸城县地上地下文物非常丰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展以来全县共发现文物点1200多处,大多数为古遗址、古墓葬。

自然地理

县境属黄淮平原,地处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在35.6米至43.8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稍呈倾斜,坡降为七千分之一,地势平坦,土质粘重,适宜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生长。黑茨河、黑河、新蔡河、皇姑河、油河 (清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位较高,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加上河道支流及人工开挖的沟渠,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率高,排灌比较方便。 郸城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年平均气温14.6度,年平均日照时数2258.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18千卡,是河南省太阳辐射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年平均无霜期223天,80%的保证率为202天。

基础设施

截止2008年4月底,境内省、县、乡道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74公里。辖区内有省道3条,通车里程138.6公里;县道6条,通车里程159.7公里;乡道18条,通车里程363.3公里;通油路村道58条,里程262公里。2007年底该县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境内大桥1座131.6延米,中桥30座1712延米,小桥87座1779.5延米。

但是,由于该县是农业和人口大县,也是省级贫困县,财政底子薄,基础差,交通历史欠账多,公路等级标准低,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农村公路建设重建轻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还比较滞后,境内不通高速公路,不通国道公路,不通一级公路,不通水路航运,不通准轨铁路,也没有水泥公路,虽有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现已名存实亡,运输能力低下。不少县乡公路毁坏严重,有的即将断行。全县交通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郸城至淮阳一级公路工程是省市重点工程。起点位于郸城县宁平乡东许楼村(S329线与S207线的交叉处),向西沿S329经郸城县宁平、城郊、胡集、汲冢,淮阳县葛店、大连、城关等乡镇,终点于淮阳县城关镇张桥南接S206线。路线全长52.429公里(其中郸城县境4.9km);新建里程28.459km(其中郸城县境21.259km)。项目采用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部分老路及绕城路段增设慢车道,行车道宽2×3米,土路肩宽度2×0.75米,路面面层采用4厘米AC-13C型沥青混凝土+8厘米AC-20F型沥青混凝土项目概算总投资8.79亿元。由赛德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工期为二十四个月,计划于2011年底建成通车。

另有研究中的鹿郸沈高速,是河南省一级公路网中纵二——民沈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214公里,在周口市境内约127公里。该路段北接柘城,向南接安徽省临泉县,构成河南省东部地区的南北大通道。主要途径该县的张完、南丰、白马、丁村、秋渠、双楼、石槽、宜路等乡镇。它的实施是加快周口市公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的迫切需要,是加快鹿邑、郸城及沈丘3县发展的潜在需求,也将成为永登高速与南洛高速的快捷连接纽带。

资源概况

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生物,又有北寒带生物,可谓天赋独厚,物产富饶。植物方面,仅粮、棉、油、烟等主要农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粮食以小麦、玉米为主。1983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红薯生产历史修久,栽植普遍,高产稳产,原为食用佳品,现为经济作物。曾远销东北各省和新疆等地。烟草发展迅速,年种植面积8万亩左右,亩产烤烟150公斤,品质优良,1984年被定为华中烟叶开发基地县。水生植物的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野生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很多,收获量较大的有荆芥、生地、薄荷、栝楼、大青根、王不留、地骨皮等,多达189种,年提供商品药材80万公斤,为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动物方面,牛、马、骡、猪、羊、鸡、鸭、鹅、兔的饲养极为普遍。大家畜以黄牛居多,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一般为南阳黄牛及其杂交种,抗病力强,繁殖率高,耐粗饲,不仅役用性能好,而且皮肉兼用,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郸城被授予“河南省秸秆养畜先进县”和“河南省畜牧推广先进县”。范项山羊均为槐山羊,其板皮称为“槐路皮”(又称“汉口路板皮”),1976年以来连续10年每年收购出口10万张以上,1978年被河南省定为山羊生产基地县。1980年、1981年收购量均超过30万张,获国家对外贸易部、农牧渔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奖状。1983年在北京“全国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专厂建设成果展览会”上展出,深受有关部门和外商赞扬。桑蚕饲养也较有名,1977年收茧量曾达到5277市担,在河南省名列榜首。此外,还拥有较丰富的害虫天敌资源,据调查,共有燕子、黄鼠狼、猫头鹰、蝙蝠、青蛙、瓢虫、蜘蛛、草青蛉、赤眼蜂、步行虫、螳螂等25科、182种,对发展农作物的生物防治非常有利。

历史发展

传说中,郸城是老子炼丹成功的地方,取【丹成】谐音郸城。今郸城县地域,西周时属厉(音lai)、陈,战国后期属楚。秦属陈郡苦(音hu)县和项县。西汉时,境内设置宁平县(治所即今宁平)和宜禄县(治所即今宜路)。三国魏废县后,分属陈郡 (国)武平县和谯郡苦县。两晋至南北朝,苦县先后改名父阳县、谷阳县,原地域仍属之。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郸县,为今郸城设县治之始。唐废郸县,其地北部归鹿邑县、真源县,南部归宛丘县、项城县。五代至宋元,上述县名有所更改,但辖地基本沿袭未变。明、清两代,地域大部属归德府鹿邑县,少部属陈州府(明为开封府)淮宁县,沈丘县。民国3年(1914年)鹿邑县在郸城集设县佐 ,至民国19年(1930年)废除。民国30年(1941年),地域分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县境为共产党领导的鹿淮太县、鹿亳太县和沈鹿淮县等边区民主政权的活动地区。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5月,析鹿邑、淮阳、沈丘3县部分区、乡设立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属淮阳专区。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郸城县隶属商丘专区。1958年12月,随商丘专区并入开封专区。1961年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复归其领辖。1965年6月增设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至今。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郸城,原是一个不足200户人家的小集镇。建县后,拓宽城区,整修街道,发展交通,加强基本建设,面貌大大改观。如今,这里是70年代建设的窄轨小铁路许(昌)郸(城)线的终点站,干线公路有商(丘)临(泉)路、漯(河)双(沟)路在此交汇贯通,每天班车穿梭不断。北至北京、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商丘,西通周口、许昌、漯河、平顶山,南抵新蔡、息县、驻马店、信阳、广州、深圳,东达徐州、亳州、太和、阜阳、上海、南京等地。1999年,全县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大部分村都上了通柏油路。市话交换容量达1.6万门,农话容量达2万门,移动通讯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县城主要街道都加宽取直,铺设了柏油路面。一幢幢新楼房拔地而起,一项项现代化设施随之兴建,工厂区烟囱林立,机声隆隆;商业区网点密布,商旅云集,还有许多学校、医院、影剧院错落其间,颇显繁华。这个昔日的偏僻小集,现已演变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初步形成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特型城镇。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7.32亿元,增长12.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9亿元,增长34.7%;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4.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87亿元,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77亿元,增长20.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6亿元,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4508元,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22元,增长11.5%。全年用电量6.85亿度,其中工业用电量3.4亿度。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5亿元,较年初增加1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1.43亿元,较年初增加3.57亿元。

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1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12.23亿元,金丹公司10万吨高品质乳酸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9个市重点项目进展顺利,80个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全面完成。新上3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招商引资27.6亿元。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7.8亿元,建成创业园2个、园区道路10公里。

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骨干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财鑫集团实现产值65.1亿元,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金丹公司实现升级改造,获首届市长质量奖。天豫薯业公司在国家区域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财鑫集团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认证,获发明专利12项。金丹公司“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金丹”和“百年康鑫”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新增财鑫复合肥等4个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省著名商标总数居全市第一。以企招商取得新进展,财鑫集团成功并购河南鞋城皮革集团,康鑫药业与武汉人福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晋鑫化工、迪冉纸业等一批以企招商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产业转移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区落地转移项目16个,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首家台资企业鼎祥制衣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成投产。我县被评为省企业服务活动先进县、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县和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县。

“三农”工作有了新突破。落实强农惠农政策14项,“一折通”发放补贴资金2.2亿元。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总产17.6亿斤,连续3年被评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生产迈出新步伐,新植林木286万株,完成集体林权改革18.4万亩,获省绿化模范县。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建成大用集团标准化养殖小区4个,全县规模以上养殖场发展到4000家。农业基础得到加强,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整理土地2万亩。新建农田生产桥382座,新打机井327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万亩。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86家,土地流转达到15万亩。天豫薯业“万亩脱毒红薯栽培示范区”通过国家农业标准化验收。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和改造县城街道18条,城区道路通行状况明显改善;完成金丹公园、广电中心等城建重点工程,新建供排水管网15公里,新安装路灯200盏,新植行道树3.2万株,新增公厕6个,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重点治理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乱倒垃圾、交通混乱等突出问题,城市面貌得到改观。交通环境逐步改善,郸淮一级公路基本完成桥涵建设,建成客运新站主体工程,新修农村公路100公里、改建中小桥梁13座。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县域村镇规划、村庄布局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和中心村规划。益民社区等1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完成扶贫开发整村推进15个,解决了6.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民生改善有了新提高。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12.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6%。120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99.6%;为119万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99%。城镇居民参加医保6.6万人,比上年增长10%;城镇职工参加医保3.7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50元,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指数达到100%,全年没有发生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新增城镇就业1.03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5万人。建成保障性住房14.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500户,困难群体住房难问题得到缓解。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教育事业均衡发展,高中招再创佳绩,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新招录的411名教师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获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人民医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第二人民医院高血压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成19个乡镇文化站建设,豫剧《天职》获省黄河杯戏剧大赛剧本创作金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被命名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积极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成入户登记工作。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本年度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十一五”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实现。

农业资源

郸城是富庶之地,资源丰富。郸城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现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棉花生产百强县。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红薯、中药材、烟叶等,年产小麦6亿公斤,玉米3亿公斤,棉花3700万公斤。红薯种植历史悠久,高产稳产,年产4800万公斤,红薯“三粉”远近闻名;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烟叶等经济作物20万亩。养殖业以猪、槐山羊、黄牛为主,年出栏生猪120万头,槐山羊58万只,黄牛12万头,是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发展

郸城是工业大县,门类齐全。郸城县工业基础好,企业改制早,近农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涵盖热电、液糖、乳酸、制药、啤酒、搪瓷、冶金、板材、建材、红薯加工等工业门类,拥有自主出口权企业27家,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河南财鑫集团是国家大型一类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百强工业企业;河南金丹乳酸公司是省百强工业企业,年产乳酸10万吨,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其中DL-乳酸产量居世界首位;郸城天豫经贸公司年产红薯淀粉、红薯粉丝3万吨,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郸城现有工业企业与山西晋煤集团、江苏东华集团、杭州博多公司、北京和惠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项目达10多个。

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分食品、化工、轻工三大园区,具备制造、物流、商贸、居住、行政、轻工六大功能。现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1座、标准化厂房14座、区间道路10公里、人行道20公里、路灯600盏、管网20公里、高低压电线10公里,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

郸城围绕“强抓工业,提升农业,关注民生,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思路,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带动主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序中较上年提升29个位次,多项发展指标位居省市前列。郸城坚持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倾力打造最佳创业环境和投资洼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固定资产投资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实行一事一议。

人力资源

郸城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加工产业成本低,常年富裕劳力35万人,现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9家,年培训机械加工、车工、电气焊、制衣等技术工人10万多人,是河南省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

行政区划

郸城县辖8镇11乡3个办事处和1个工业区(汲冢镇、宁平镇、宜路镇、南丰镇、吴台镇、钱店镇、石槽镇、白马镇、城郊乡、双楼乡、胡集乡、汲水乡、虎岗乡、巴集乡、东风乡、张完乡、丁村乡、李楼乡、秋渠乡、新城办事处、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东工业区)

著名人物

(1)

周洪文

男,1965年7月生于河南省郸城县。199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获农学硕士学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职博士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理论;农村区域发展;农业技术经济。 主要承担课程: 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项目投资评估。

(2)

谢易坤

谢易坤,1971年生,河南郸城人,1991年毕业于山东佛教大学考古专业,获易学博士学位和学历。现任中华国际风水研究院院长、香港“风水水起”电视节目特邀嘉宾,山东佛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易学研究协会理事,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道教协会河南太清宫分会会员,中国佛教协会河北分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协会会员。

(3)

周胜

周胜,1961年生,河南郸城人,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理化专业,2001年毕业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纺织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和学历。现任扬州职业大学、扬州广播电视大学和扬州职工大学校长,教授,东华大学和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

(4)

魏新

魏新:周口郸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现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方正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方正数码(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等。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245亿元。(5)

柴建方

柴建方:1943年生,河南郸城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宁夏书画院副院长、宁夏书协副主席、贺兰印社社长。中国书协二届理事、西泠印社社员、’99中国百杰书法家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书法艺术家。

(6)

孙学敏

孙学敏:教授,在读博士。1963年生,河南郸城人。1985年郑州大学经济系毕业,2004年3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学习西方经济学、经济决策学、数量经济学。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郑州大学商学院硕士导师,西方经济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国际经济与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国际贸易系主任、郑州大学MBA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现任郑州大学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7)

寒心

寒心:原名:张国华。笔名:寒心、丑岩等。男,1982年生,河南郸城人。<<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特邀记者; <<诗选刊>>特约创作员,2000年腾王阁杯全国文学作品大奖赛少年组一等奖,2000届香港环球书法比赛银奖得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当代"小张颠"之称。主要作品<<一生誓>>、<< 英雄颂>> <<母亲>> 。

(8)

马艳丽

马艳丽:英文名:Mary Ma,女。1974年生,河南郸城人。1991年 河南省赛艇比赛冠军。1995年 上海首届国际时装模特大赛冠军。1996年 上海青年岗位能手、上海青年突击手。1998、1999年 ’98、’99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时尚大奖-中国十大名模首席”;2000年 被评为中国国际时装周时尚媒体评委年度四大时尚人物之一。

(9)

赵康乾

赵康乾:郸城县宁平镇鸽子笼村人,1980年生,毕业于郑州师范学院,曾任宁平小学四年级语文代课教师,现任东莞龙大朗明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青年作家,职业经理人,著有《宋元剑仙传》《东渡》长篇名著。

(10)

刘金山

刘金山:男,1971年出生,河南郸城人,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乘数效应差异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等各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博士论文《转轨时期需求变动与需求政策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11)

于祖焕

于祖焕:男,1963年2月生,河南郸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 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所获博士学位;在子流形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工作,论文相继发表在国内外相关杂志上,并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引用。

(12)

张振福

张振福:1967年生,河南郸城人,198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师范美术专科,后进修于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毕业后分配至郸城县城郊中学任美术教师,现为河南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张振福的泥塑作品有写实的,也有夸张的,例如《东家长西家短》、《乡村理发员》、《家乡戏》、《卖货郎》、《盛世欢歌》等,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充满乡土气息,造型出神入化,独具匠心,让观赏者一直沉浸在朴实的柔美之中。泥塑作品《共读西厢》获河南省第二届艺术节美展一等奖;《快乐的日子》获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黄土地》入选河南省第十届美展获银奖;被评为“河南泥人张”。

(13)

朱岫峰

朱岫峰:男,汉族,1941年6月生,河南郸城人,1971年4月入党,1960年9月参加工作,中牟农专毕业,中专文化。曾任淮阳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项城县县长、商水县委书记,1987年9月任周口地区行署副专员,1994年任周口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2000年8月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筹备组副组长,2001年1月任周口市人民政府正厅级干部。

(14)

贺恒德

贺恒德,1948年1月14日出生,河南省郸城县人。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法律专业(函授)。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4月入党。历任平玉县中队战士班长、班长,温县中队副中队长、中队长,武警河南省总队平顶山支队参谋,1984年6月任武警河南省总队平顶山支队参谋长,1987年2月任平顶山副支队长兼参谋长,1988年1月任平顶山代支队长、支队长,1990年1月任武警河南省总队副总队长(副师职),1993年3月晋升正师职,2001年1月任武警海南省总队总队长。1988年12月被授予上校警衔,1992年12月晋升为大校警衔,2001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警衔。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26日13时1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3岁。遗体送别仪式, 定于2011年5月2日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15)

李天文

李天文:男,汉族,农历1974年11月生,原籍河南郸城县秋渠乡李堂村,1997年6月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大专学历,中级职称,国家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文学、曲艺、书法爱好者,国学教育倡导者之一,业余作家。先后任《河南乡镇企业报》编辑记者、河南科技出版社编务助理、郑州中原区第二中学特约计算机教师。著有回忆录《梦的季节》,散文集《风中的玫瑰》,小说《无声的叛逆》、《落定》、《人在江湖》,诗歌《望归》、《我心飞翔》、《飘荡》、《玻璃心》等等。

(16)

李玉龙

李玉龙,七十年代出生,郸城县李楼乡人。编剧、词作者,曾创办及主编过多家报刊,并为多部影视剧与晚会创作歌曲。16岁开始发表作品,所写诗词、诗歌、歌词、散文、小说为《国际汉诗》、《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刊》、《词刊》、《现代青年》、《读者文摘》、《小说月刊》、《当代艺术家大辞典》等国内外数百家报刊及辞书所选录。

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环保文化促进会会员。著有格律诗集《玉龙诗选》、歌词集《平衡》、剧作《大山的爱》、《第一刀客》等。

(17)

赵洪山

赵洪山 男,21岁,正直、勇敢、公私分明、心胸宽阔,曾是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也是在朝鲜战场上他结识了巩天棚和鸽子。回国后,赵洪山和鸽子走到了一起。赵洪山在连队帮助巩天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兵,同时,还和鸽子一起调节巩天棚和贺帼玉的关系。赵洪山是一个好军人,好丈夫同时也是一位好朋友,有了他的陪伴,鸽子、巩天棚、贺帼玉才会更加坚强也更加乐观的生活。赵洪山最终和鸽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历史沿革

汉置郸城县,在今永城县境。按“郸”奉为“单”。郸县应是原来以“单”为名的城堡,西汉置县加“邑”。据《汉书·地理志》:“郸,莽曰单城。”城为邑,故改单为郸。

2000年,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151994人,其中:西城区70687人、吴台镇 64473人、南丰镇 52680人、白马镇 71148人、宁平镇 56054人、宜路镇 60617人、钱店镇 71281人、汲冢镇 66684人、石槽镇 53984人、城郊乡 64950人、虎头岗乡58166人、汲水乡 57941人、张完集乡56490人、丁村乡 52981人、双楼乡 42930人、秋渠乡 52731人、东风乡 39357人、巴集乡 55212人、李楼乡 53821人、胡集乡 49807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郸城县辖9个镇、11个乡:西城区、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

目前,郸城县辖3个办事处、8个镇、11个乡、1个工业区:洺南办事处、洺北办事处、西城区办事处、吴台镇、南丰镇、白马镇、宁平镇、宜路镇、钱店镇、汲冢镇、石槽镇;城郊乡、虎岗乡、汲水乡、东风乡、巴集乡、李楼乡、张完集乡、丁村乡、双楼乡、秋渠乡、胡集乡、东工业区。

相关内容

郸城县豫剧团

沿革:前身系郸城县实验豫剧团,1965年初改称现名。在原基础上添置、更新了舞台装置 、服装道具,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团长范永言,著名 武生曹彦章为其台柱兼副团长。其他主要演员还有于雪香、李新芳、林士奇等 。1966年后,古装戏服装、道具被毁,剧团改称文工团。1978年后, 经过恢复整顿,排演了《逼上梁山》等剧,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如王世民、于得民、陈得珍等。

郸城坠剧

郸城坠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河南坠子演员吴宗俭、马艳秋等活跃在河南商丘、安徽亳州一带,1956年为支援新建县的文化建设,商丘市曲艺剧社迁到郸城县,改名为郸城县坠剧团。之后,坠剧在郸城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1983年,由著名编剧李红喜创作的现代坠剧《嫁母》(又名《特殊媒人》),在河南省广播电台录播后,又在全国播放。当时,作为新剧种,坠剧的影响扩大到全国。

1987年,由于受电影、电视、歌舞冲击,坠剧发展举步维艰。在剧目少、演员少、无专场演出的情况下,郸城县坠剧团合并入该县豫剧团,该剧种濒临灭绝。为抢救坠剧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郸城县文化局日前成立了领导小组,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请来吴森、吴三妮、闫其良等坠剧传人录制节目。同时,斥资购买大量乐器,如:坠胡、笙、二胡、三弦、鼓、锣、钹等,并将高标准地编排一些新的坠剧节目,使这一濒临灭绝的戏剧奇葩得到继承和发展,回到正式的舞台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