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小说史略批判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作者: 欧阳健 平装: 200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203059691 条形码: 9787203059691 商品尺寸: 24.6 x 16.8 x 1.2 cm 商品重量: 322 g ASIN: B0013EK606 内容简介《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份代表性成果,该书为中国古典小说正名添价,是第一部中国小说史,它对后来学者的影响很大。但同时具反讽意味的是,这种巨大影响又束缚了鲁迅之后的中国小说史家。《中国小说史略批判》是关于研究《中国小说史略》的批判著作。 目录序侯忠义 自序 第一章 文献篇 第一节 材料考 第二节 作家考 第三节 版本考 第二章 观念篇 第一节 性质论 第二节 起源论 第三节 演进论 第三章 体例篇 第一节 分类辨 第二节 章节辨 第三节 文字辨 第四章 评骘篇 第一节 论断析 第二节 抑扬析 第三节 举隅析 文摘鲁迅除了说《中国小说史略》等文学史,“都不过可看材料,见解却都是不正确的”,1932年8月15日致台静农信中,又说郑振铎所作《中国文学史》,“诚哉滔滔不绝,然此乃文学史资料长编,非‘史’也。但倘有具史识者,资以为史,亦可用耳”。足见其眼界之高,评价之苛。他虽将《史略》置于“见解”不正确之列,实际上还是颇为自熹的,证据就在1932年于《两地书》最末一信所加的文字:“例如小说史罢,好几种出在我的那一本之后,而凌乱错误,更不行了。这种情形,即使我大胆阔步,小觑此辈。”鲁迅之“小觑此辈”,恰是自信其“见解”之高人一筹。论者说,“比起同时代许多认真严谨的学者来,鲁迅在史料占有上并不具备优势(除了《古小说钩沉》);鲁迅的优势在于‘史识”’(张杰、杨燕丽《鲁迅其人——全面解读鲁迅》),实可谓鲁迅的知音。 所谓见解,是对事理的认识和看法。鲁迅意识到:光凭微观的“材料”,是不能写成专史的;重要的是要有宏观的“见解”,以为构建学术体系、评判文学现象的准则。鲁迅的自信,既源于材料的占有,更源于见解的高明。而所谓见解,既包括驾驭材料的理性观念,亦包括由材料引申的价值评判。从根本上说,前者是主要的。因为不论是自觉的还是潜在的观念,都对材料起着过滤、取舍乃至改造的作用,并左右着研究的趋向和结果。观念从哪里来?鲁迅说:“用那么艰深的文字写出来的古语摘要,我们先前也叫‘文’,现在新派一点的叫‘文学’,这不是从‘文学子游子夏’上割下来的,是从日本输入,他们的对于英文I~~iterature的译名。”(《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因接受西方的文学观念,排斥在“可观者”之外的小说,遂被奉为“文学”的“正宗”,酿就了撰作小说史的契机。曾毅1929年《订正中国文学史·总论》(《中国文学史》初版于1915年)说:“但至今日,欧美文学之稗贩甚盛,颇掇拾其说,以为我文学之准的,谓诗歌曲剧小说为纯文学,此又今古形势之迥异也。”于是,迅速改变“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状况,便成了诸多学人的共识。张静庐(1898-1969)《中国小说史大纲》1920年6月由泰东书局出版,庐隐(1898-1934)《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6月至9月刊于《晨报·文学旬刊》第3至11号;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后,又有多种小说史问世,就是这种热潮的真切写照。西学东渐的直接结果,是让西方的观念、理论、方法、话语,支配了文学研究的各个环节;研究论题的选择,文献材料的搜集,基本思路的梳理,价值取向的确立,概莫能逃其牢笼之外。1932年7月鲁迅为一青年作者文学论著题记道:“纵观古今,横览欧亚,撷华夏之古言,取英美之新说,探其本源,明其族类,解纷挈领,粲然可观”(《鲁迅全集》第8卷),堪称他的夫子自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