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店村 |
释义 | 村情概况中店村位于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驻地东北2公里,东汉时期形成村落,明清称平原村。该村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公顷,人口1896人。 1985年,中店村后店庄西出土墓碑一块。碑文开始书“大宋国郓州中都县永安乡平原村故苑志诚之墓”,结尾署“时圣宋治平三年岁次丙午仲秋二十六戊申日立”字样。经查对,宋治平三年(1066年)与《县志》中所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汶上县称中都县,贞元十四年(798年)割属郓州,北宋仍原治未改相符。 衡方墓位于次丘镇中店村东北300米处。衡方,字兴祖,东汉时人,生于延平元年(106年),卒于建宁元年(168年)。墓高10余米,占地1300余平方米。墓前有其门生朱登立的颂德碑一座,碑首为园形,额下有直径10厘米的穿孔,上隶书阳刻“汉故卫卿衡府君之碑”。碑阳刻文共23行,满行36字,连同文末署名共815字,书体方整严密,浑朴古雅。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中说,“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明、清历代《汶上县志》亦有记载,谓碑字系蔡邕即蔡伯喈所书。经查证,衡方与蔡邕同是汉恒帝及灵帝时官员,衡方卒时蔡邕年方37岁,官拜郎中。衡方殡葬,请蔡邕为碑书丹,不无根据。 从碑文知衡方世居平陆,即今汶上县。成年后,推举为孝廉,官拜郎中。后历任即丘侯相、胶东令、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部都尉、右北平(今河北地)太守、颖州(今属河南者)太守、太医令、京兆尹、卫尉卿、步兵校尉等。卒后归葬故里。衡方碑于“雍正八年(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卧。后店人郭承锡等筹资复立。1983年9月移岱庙碑廊。衡方墓“文革”期间被附近村民垦为粮田。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77.65亩(其中:田63.04亩,地414.61亩),人均耕地2.16亩,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046亩;水面面积21亩;草地61.95亩;荒山荒地751亩,其他面积57.6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0户通自来水有1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9.82%)。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70.18%、98.25%和80.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3户(分别占总数的61.4%和94.2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2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21辆。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6万元,占总收入的55.91%;畜牧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34.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1头,肉牛18头,肉羊114头);林业收入0.2万元,占总收入的0.72%;第二、三产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8.96%。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主要销售往省外。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78.85%。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马铃薯种植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玉米产业。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57户,共有乡村人口221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96人。其中农业人口221人,劳动力127人。该村全部为汉族22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1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1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8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2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旱排地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六哨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22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8人,其中小学生36人,中学生22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4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67.45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劳665个(劳均3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 粘贴公告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10人,党员中男党员9 人,女党员1人。团员35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