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孝样 |
释义 | 张孝样(1132--1169),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唐诗人张籍后裔。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侵犯和州时,孝祥随父母避乱芜湖升仙桥(今长街状元坊)。其伯父张邵为“直就龙图阁,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不屈,囚于北国。”其父张祁以“诏奉恩补官”,与胡寓交谊,遭秦桧妒,诬陷“谋反”,罢官下狱,后平反,“屡迁直秘阁”,任淮南转运判官。“储粟阅兵为备甚密”,以“张皇生事”罪削职,归隐芜湖。其兄弟,“孝伯参知政事,世称贤相;孝曾以节义闻;孝才、孝章以文章著”。“萃贤才于一门”。 孝祥少时,“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数千言”。绍兴十七年(1147),“领乡书,再举冠里”。绍兴二十四年(1154)赴临安(今杭州)参加廷试,考官定秦桧孙秦埙第一,孝祥第二。高宗赵构阅卷,发现秦埙“论策”系秦桧主张,于是提孝祥第一,降秦埙第三。“唱第”时,大臣曹泳当廷向孝祥提婚,“祥不应”,得罪权臣,因父入狱株连,未封官。秦桧死,祁冤白,孝祥才任秘书省正事,及载有声名,提出“总揽权纲,以尽更仕之美”、“已修日历,详审是正,黜礼说,以垂无穷”。升为校书郎,继升为尚书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后被御史中丞汪澈弹劾免职。 隆兴元年(1163),孝宗赵 即位,孝祥由抚州(今江西临川县)知州升为集英殿修撰,兼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次年,将没收资财,拯救吴中饥荒。张浚自蜀还朝任宰相,与左相汤思退政见不一。孝祥进言:“二相当同心协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靖康以来,惟和战而言,遗无穷祸,要先立自治之策以应之。”提倡改革,破格用人,主张“唯才是举”,他说:“古者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取于仇雠,取于姻戚。苟才矣,初不问其出生之本末也。”孝宗喜其言,又升他为中书舍人,继升直学院,并在张浚军中任都察职,参赞军事,兼领建康留守。时金兵犯境,孝祥说:“金之势,不过欲为盟”。被弹劾“附金”免职。乾道元年(1165)复任集贤殿修撰,继任静江府(今桂林市)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潭州(今长沙市)知府,荆南、湖北路(今湖北江陵)安抚使等。在湖北路安抚使任上,将荆江筑堤拦洪,建万盈仓,整顿吏治,抑制豪强,扶贫济困,颇有政声。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诗词继承苏东坡豪放风格。“谅非无事饮,忧国空含情”。常怀忧国之思。《全宋词》收录他的词220余首。文章、书法造诣很深。所著《于湖文集》40卷,收诗、文、词、铭、赞、制、表、尺牍、奏议等10余类。常亲书奏议,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张浚主张抗金。汤思退力主议和。孝祥出入于汤、张之门,常“两恃其说,议者惜之”。 乾道五年(1169)归休祭祠,“进显谟阁直学士”。“荆南人民哭送登舟。绘像于湘中驿。”抵芜湖。增建“归去来堂”于莲湖(今镜湖)之滨。修“观澜亭”作“敦学、励志”之所,归休时,适邵宏渊符离战败,“拥兵还镇,所过市肆皆空。芜民甚恐”。1169年病逝芜湖,葬于南京。孝宗闻之,十分痛惜,“有用才未尽之叹”。孝祥病逝之日,芜湖“商贾为之罢市,两河之民,惶惶如失所恃”,其子遵嘱将莲湖产业一百余亩捐给地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