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扎尕山组
释义

命名

四川地质局第二区测队1975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四川松潘县西南的扎尕山。

沿革

1961年四川地质局第二区测队以四川理县杂谷脑剖面为模式,将四川西部层位相当于中三叠统安尼阶至拉丁阶的一套变质砂岩夹板岩命名为杂谷脑组。1975年该区测队又以四川松潘西南的扎尕山剖面为模式,将层位与杂谷脑组下段相当的地层命名为扎尕山组。1987年饶荣标等鉴于在杂谷脑组下段发现了Daonella lommeli等标准的中三叠世拉丁期化石,遂将其分出亦称扎尕山组,时限为中三叠世安尼期至拉丁期。本典沿用此涵义。

特征

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下部主要是黄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绿色、紫红色板岩呈频繁的韵律层,厚35.4 m;中部为灰色中厚层致密石灰岩,富含海百合类Traumatocrinus sp.,往往密集成礁灰岩,厚299 m;上部为灰色钙质石英砂岩、板岩与薄层或透镜状结晶灰岩组成复杂的韵律层,厚702 m。底部、顶部均以假整合面与下伏日拉沟组及上覆杂谷脑组接触。所含化石有双壳类、腕足类、海百合类、腹足类及牙形石,重要的代表有双壳类Daonella lommeli, D.tyrolensis;牙形石Neogondolella excelsa, N.polygnathiformis, N.mombergensis及海百合类Traumatocrinus sp.等。代表长期剥蚀之后的海侵沉积。该组下部厚薄不均,20~70 m不等。中、上部在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异,相变明显,大致以阿坝至黑水一线为界,北部主要是灰岩?碎屑岩型,以松潘扎尕山和达波俄剖面为代表,厚435~1350 m;南部主要是碎屑岩夹灰岩型,以壤塘阿尔玛通及炉霍侏倭剖面为代表,厚365~2760 m。化石主要发现于灰岩?碎屑岩型地层中。在松潘卓尼、大龙沟脑、牟尼沟脑、纳赛塘等地可见该组超覆在中二叠统三道桥组之上。

备注

1972年四川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将与扎尕山组层位及分布大致相同的地层命名为马鞍梁组(下部)和杉木坪子组(上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