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宁国县 |
释义 | 概况 宁国,也称宁阳,简称宁,位于天目山北麓,西接黄山山脉,地处安徽省东南部,连接皖浙七个县市。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宁国自东汉建安13年(公元208年)置县以来,至今已1800年历史。宁国农特产品荟萃,先后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和“中国竹子之乡”;宁国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74.2%以上,具有极佳的生态环境;同时,宁国是目前安徽省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自2000年以来连续多年综合实力居安徽省县(市)首位。 行政区划 1997年撤县设市后,宁国市辖11个镇、18个乡:河沥溪镇、中溪镇、石口镇、港口镇、梅林镇、狮桥镇、霞西镇、宁墩镇、胡乐镇、山门乡、甲路镇、仙霞镇、姚高乡、汪溪乡、桥头乡、杨山乡、青龙乡、虹龙乡、竹峰乡、平兴乡、畈村乡、万家乡、南极乡、庄村乡、东岸乡、板桥乡、方塘乡、太平乡、云梯畲族乡。 2000年8月,因修建港口湾水库,原东岸乡建制整体移至宣城市宣州区西北军天湖农场,而设天湖镇,仍隶属宁国市。另有部分乡镇在此期间撤乡设镇,宁国市辖13个镇、16个乡。 2001年4月27日,安徽省政府批准了《宁国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5月9日起,宁国市依据此方案进行了部分乡镇区划调整。调整后宁国市辖10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3个街道办事处。 * 镇:港口镇、梅林镇、中溪镇、宁墩镇、仙霞镇、汪溪镇、甲路镇、胡乐镇、霞西镇、天湖镇。 * 乡:南极乡、万家乡、竹峰乡、方塘乡、青龙乡。 * 民族乡:云梯畲族乡。 * 街道办事处:西津街道、南山街道、河沥街道。 2006年4月11日,宁国市所辖天湖镇改设天湖街道办事处,并委托宣城市经济开发区代为管理,而天湖当地民众因担心最终划归属宣州区,对未来产生了些许不安情绪。12日,撤销汪溪镇设立汪溪街道办事处。28日撤销竹峰乡设立竹峰街道办事处。 经多次乡镇区划调整,目前宁国市辖8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以及6个街道办事处。 * 镇: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梅林镇、港口镇、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 * 乡:青龙乡、方塘乡、万家乡、南极乡。 * 民族乡:云梯畲族乡。 * 街道办事处:西津街道、南山街道、河沥街道、竹峰街道、汪溪街道、天湖街道(委托宣城市经济开发区代管)。 历史沿革 宁国建置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宣城郡之怀安、宁国、安吴、临城皆云吴立,是孙权既分丹阳郡为新教,又分四县也。”宁国市名取吉祥语,《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 宁国市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越、楚国地。秦属鄣郡。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属丹阳郡宛陵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分宛陵县南部置怀安县和宁国县(治独山,今宁国县城南6.5公里的竹峰乡万福村),隶属丹阳郡。吴景帝时(258—263)改属故鄣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又分丹阳郡置宣城郡,宁国县属之。南北朝沿旧制。隋开皇九年(589),并怀安,宁国县入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20)分宣城县复置怀安县、宁国县(治今宁国镇),属宣州。武德七年又并入宣城县。此后,怀安县再未设置。唐天宝三年(740)以原怀安、宁国二县地置宁国县(今河沥溪镇南4公里故县城,又叫西津镇),属宣城郡。五代十国时属宣州。北宋属宣城郡。南宋干道二年(1166)属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世祖忽必烈改府为路,宁国属宁国路,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路为府,宁国复属宁国府。明、清相沿。 民国元年(1912)废府,宁国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属芜湖道,民国21年属宣城首席且长,同年11月,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 35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38年,改驻河沥溪镇。1949年4月23日宁国县解放,5月隶属宣城专区。1952年1月属徽州专区,1956年2月属芜湖专区,1961年3月复属徽州专区,1980年1月改属宣城地区。 1997年3月11日撤县设市,宁国县改称为宁国市。2000年6月25日,原宣城地区撤地设市后,宁国市由安徽省省辖,委托宣城市代为管理。2006年被安徽省列为12个享有省辖市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试点县市之一。 宁国县城 宁国县城,内城外廓,守望相助,其历史之久,城池之固,堪称皖南之最。明嘉靖《宁国县志》载:“宁国府五县皆无城廓,惟本县独有城廓可守,楼橹雉堞,岿然巨镇。又江右各府外县,惟宁邑有城”。城高1丈5尺,周519丈,初筑有东、西、南三门。宋南渡后,以宁国县为临安(今杭州)屏障,又增筑。元至正十五年(1355),白总管辟北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破城塞之。明正德十二年(1517),知县王时正重建四门,曰:东“振武”,西“接文”,南“秀水”,北“明山”。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范镐从民取义,更三门名为东“春秀”,西“秋实”,南“南亩”,北门复塞,加筑北门城楼,为政暇览胜。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县马光重修,定城门东“启明”,西“中镇”,南“景阳”,又东关外一门名“敛福”,西关外横街二门,北向名“朝京”,南向名“长春”。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六年(1836)相继重修。民国20年(1931)7月,城西隅倾1丈余,城基陷4尺,县长苏锡衡荐城绅吴觉民督理修竣,并补葺雉堞,城壕自南关“长春”门,绕南门达北门通龙潭,经历年挑竣,始无淤塞患。民国25年,县长王式典复修,并躬亲其役。民国28年为防日机空袭,曾两次奉令拆除城墙,县长胡筱溪征集难、灾民突击拆城,后仅剩三门。民国34年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为防中共游击队图城,县政府奉令于35年夏至36年春派民工利用原城基修筑高5米、周约5华里的土城。解放后,在各项城建工程中,土城渐被夷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