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粤海组 |
释义 | 命名钟水仙等1981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广东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珠1井;参考剖面位于惠州凹陷HZ13-1-1井。 沿革 粤海组系以西江凹陷珠1井413.5~594m井段为层型剖面。位于韩江组与万山组之间,为灰色砂质泥岩、泥质砂岩与灰色细砾岩呈不等厚互层,夹多层灰质砂岩。该组曾被称为上中新统“第一组”(1977、1978)和珠江口群珠二组(1979)。 特征岩性可分为三个岩性段:下段为灰白色细砾岩、砾状砂岩夹薄层灰色粉砂质泥岩,含薄层褐煤、沥青质页岩和炭屑;中段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中粒砂岩互层;上段以灰白色砂砾岩为主,夹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质砂岩。厚180m。本组底部相当地震T2反射界面。与下伏中新世韩江组呈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上新世万山组为假整合接触。本组含有孔虫、钙质超微和孢粉化石,其中有孔虫浮游类为N16—N17带,主要代表分子有Globorotalia acostaensis、Globigerina nepenthes、Globoquadrina dehiscens、Sphaeroidinellopsis kochi等以及底栖类;钙质超微化石为NN11—NN10带,其特征分子有Discoaster quinqueramus、D.berggrenii、Amaurolithus amplificus、Braarudosphaera bigelowi等;孢粉为Graminidites-Chenopodipollis组合。其时代为晚中新世。本组为浅海相沉积,在珠江口盆地广泛分布。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岩性由西往东变细,厚度从西往东,由北向南逐渐增厚,西侧为180m,东部为520m,南部最厚达808m。 备注该组与上覆万山组与原划珠一组、珠二组的内部界线不同,顶部各井根据岩性及生物化石都普遍上移;其下限有的井与原划分差距较大,但一般都根据岩性和生物化石予以修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