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
释义

现代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创始人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创始人,该心理学流派也是世界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J·B·华生于1878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卡罗莱纳州(Carolina)格林维尔(Glinvel)城外的一个农庄中。16岁时进入格林维尔的福尔曼大学(Folman University)学习哲学。5年后获哲学硕士学位。1900年进入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师从教育哲学家J·杜威(J·Dewey)、心理学家J·R·安吉尔(J·R·Angell)和生物学家J·洛布(J·Loeb)。在安吉尔的影响下,华生对哲学的热情迅速消退,开始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并选学了神经学和生物学等课程。1903年华生以题为《动物的教育》的论文获得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经杜威和安吉尔推荐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心理实验室主任。1908年转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正式教授。1913年华生在他的论文《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为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宣言――行为主义,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20年因主持一项有关性行为的实验研究,引起家庭纠纷并与妻子离婚,从而被迫离开学术界。嗣后他改行从商,经营广告事业,但仍著书立说介绍行为主义。192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行为主义》(Behaviorism)深入浅出地向民众介绍了他的行为主义思想。1945年华生退职,1958年9月25日谢世于康涅狄格州(Conneticut)附近一个农庄,享年81岁。

一、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理论:

华生认为人格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总和,是各种行为习惯的最后产物,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在人格形成和改变问题上,华生是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华生在作为行为主义宣言的《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一文提出如下理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客观观察与测量而非主观内省;

3.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释人的行为。

二、华生理论中的“新”观点:

1.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取代“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

华生在其著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2.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

他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

3.提出动作流的概念。

华生提出了动作流的概念,以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他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4.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亲爱。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5.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

华生认为内隐的语言习惯就是思维。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

6.人格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改变人格的途径就是改变人所处的环境。

三、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1、 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3、口头报告法 4、测验法

华生主张要全面、精确地研究人格,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收集行为资料:

第一、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第二、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成绩;第三、应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验;第四、观察一个人在休闲娱乐时的情况;第五、观察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

四、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律

1、频因(frequency)律:华生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因此,练习的次数在习惯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 近因(recency)律:华生认为,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他把反应离成功的远近,作为解释一些反应被保留、另一些反应被淘汰的原则。在他看来,习惯反应必然是离成功时机最近出现的反应。

五、部分学者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评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进步意义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华生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这种主张对于心理学来说,虽然过于偏激,但是它对于彻底清除传统的意识和内容心理学的主观性、繁琐性、神秘性和因袭性来说,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行为主义使心理学的研究步入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2.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动了学习理论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研究。对深化条件反射式学习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华生坚决主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化,反对内省法。这无疑推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进程。它的许多实验技术,如定量刺激技术,行为矫正技术等为研究人类行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手段,为“行为科学”的诞生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二)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及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这个致命的错误使他的一些后期追随者们(如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的赫尔和托尔曼等人)离经叛道;也使他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和挑战的时候,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而不得不将心理学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当代的认知心理学。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方法论思想使研究的结果抹煞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也抹煞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3.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不完善的学习理论。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这一点他不如桑代克和巴甫洛夫。他借用了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术语,而没有提出什么创新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学习定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没有超越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和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因此,他的“行为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理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