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宜昌鳞毛蕨 |
释义 | 百科名片种中文名:大宜昌鳞毛蕨 种拉丁名:Dryopteris enneaphylla (Bak.) C. Chr. var. pseudosieboldii (Hayata) Tagawa et K.Iwats. 科中文名:鳞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属中文名:鳞毛蕨属 属拉丁名:Dryopteris 国内分布:台湾阿里山 中国植物志:5(1):107 简介大宜昌鳞毛蕨隶属鳞毛蕨科鳞毛蕨属是宜昌鳞毛蕨的变种。产产台湾阿里山,生林下湿润处。 形态特征植物特征植株高0.5-1.0米。根状茎粗短,直立,连同叶柄下部密生黑褐色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0-60厘米,粗2-5毫米,深禾秆色,中部以上近光滑;叶片长25-40厘米,宽30厘米左右,三角状长方形,奇数一回羽状,有羽片4-8对,能育羽片宽约2-2.5厘米,不育羽片宽达4厘米,叶柄基部具狭披针形棕色鳞片。 阔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头,基部为略不等的圆形或圆楔形,基部羽片有长0.5厘米的短柄,顶生羽片和其下的同形,稍小,基部有一耳状大形裂片,羽片全边缘有波状粗锯齿或浅裂;叶脉不显,侧脉羽状分叉,每组有小脉4-6条,除基部上侧一条较短外,其余均直上达叶边;叶厚纸质;干后褐绿色,上面无毛,下面偶有纤维状小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的中部稍下处,沿羽轴两侧各排列成不整齐的3-4行,近叶边处不育;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孢子囊特征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的中部稍下处,沿羽轴两侧各排列成不整齐的3-4行,近叶边处不育;囊群盖圆肾形,全缘。产生大孢子的囊状结构叫大孢子囊,产生小孢子的叫小孢子囊。 孢子特征本种叶片极狭长,羽片小而多达百对以上,容易识别。孢子的形状常为两面形、四面形或球状四面形,外壁光滑或有脊及刺状突起或有弹丝。多数蕨类植物产生的孢子在形态大小上是相同的,称为孢子同型,少数蕨类如卷柏属和水生真蕨类的孢子大小不同,即有大孢子和小孢子的区别,称为孢子异型。 鉴别识别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幼叶、孢子囊群、鳞片。 幼叶羽片4-8对,能育羽片宽约2-2.5厘米,不育羽片宽达4厘米,叶柄基部具狭披针形棕色鳞片。 。 孢子囊群鳞片叶下部密被黄棕色至深棕色、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齿、伏贴或上部开展的厚膜质鳞片,向上鳞片渐稀疏,混生伏贴或下部伏贴、卵状披针形、披针形、狭长披针形、阔卵形、长钻形等多种形态、大小不等、边缘啮蚀状或近流苏状的膜质及薄膜质鳞片,部分鳞片的基部盾状着生,下面被甚多易脱落的细长纤维状棕色小鳞片;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细线形的纤维状微小鳞片及短节毛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