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杭区文化馆 |
释义 | 概况余杭区文化馆位于余杭区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的中心地段,于1993年建成,馆舍面积达3080平方米,目前共设有正副馆长办公室、办公室、档案资料室、文艺部、培训部、活动部、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排练厅、会议室等10多个厅室,拥有先进的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开展大中型活动的能力极强。现有在编干部职工19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5人。其中具有初级职称的6人,中级8人,高级4人,现任馆长张国良。 1990年10月,余杭区文化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先进文化称号,2004年经复评,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定为全国一级文化馆。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曾为该馆亲笔题词,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也曾为该馆的“余杭滚灯”题词。 沿革杭州市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原为余杭县,1994年5月撤县设市,2001年3月撤市改区。余杭,山川钟灵毓秀,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人类文明曙光”,距今已有4600至5300年的“良渚文化”就发祥于此。 1928年余杭县民众教育馆(民教馆)建于仓前,1930年8月设于余杭镇;1949年8月人民政府接管余杭县民教馆,1950年8月建立余杭县人民文化馆,同年10月改名为余杭县文化馆。 杭县最早的民教馆为1929年建立的良渚民教馆;1945年1月杭县民教馆成立于东馆,1946年2月重建于临平;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杭县民教馆,1950年建立杭县人民文化馆,1953年改为杭县文化馆。 1958年4月杭县撤消,划归杭州市郊区,杭县文化馆改为半山联社文化馆;1960年1月改为钱塘联社文化馆;1961年8月钱塘联社与从临安县分出的原余杭县合并,重建余杭县,钱塘联社文化馆改为余杭县文化馆,刘吉贵任馆长。 1971年4月,余杭县文化馆改为余杭县毛泽东思想文化宣传站。 1973年7月,恢复为余杭县文化馆。 1993年7月,余杭县文化馆新大楼落成,占地3080平方米,地址临平木枯木桥滨路56号。 1994年5月28日,余杭撤县设市,余杭县文化馆改为余杭市文化馆。 2001年3月21日,余杭撤市设区,余杭市文化馆改为杭州市余杭区文化馆 2003年7月,余杭区文化馆与余杭区小百花越剧团合并,成立余杭区文化艺术中心。 主要业绩文化馆坚持“文化馆在新形势下的出路只有改革”的信念,1992年至1994年就连续推出三项改革措施,特别是“94改革方案”就事业单位改革的两个最难点——人事和分配制度的改革进行大胆尝试;文化馆坚持“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工作重点”的原则,1987年始,率先开展镇乡文化站一、二、三级的考评定级工作;文化馆坚持“文化馆的兴旺在于开展活动”的观点,20世纪至今,平均每年开展各项群文活动60次以上,其中开展比较成功的有:大运河沿线农民歌手大赛、七省市部分群众文艺优秀节目交流演出、华东地区越剧卡拉OK大赛、浙江省农民铜管乐大赛、杭州市戏剧小品大赛等全国和省、地级的活动,自2002年开始每2年在余杭举办一次的全国越剧票友大赛、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第十三届群星奖小戏小品专场决赛、“同一首歌·走进余杭”等国家级赛事和活动。 余杭区文化馆平均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期以上,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多次在地、省乃至全国获奖,为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不少人才。创作演出的节目(作品)多次获市、省和国家级大奖。民间舞蹈《余杭滚灯》曾参加首都庆祝建国50周年大型联欢晚会,并获群星奖,2004年2月还代表队我国民间艺术赴法国尼斯狂欢节进行文化交流。小品《汇报咏叹调》、《人生旅途》、舞蹈《渔娘曲》,小戏〈燕归来〉等曾获全国群星奖和“中国曹禺戏剧奖”。其中,小品《汇报咏叹调》2005年亮相央视1号演播大厅,是唯一的南方小品。声乐节目曾获全国农民歌手大赛银奖,书法作品曾获全国金、银奖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