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食 |
释义 | 大食,一伊朗部族之称。也是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 大食名称来源波斯语(Tay)的音译。原为一伊朗部族之称。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早自7世纪中叶起,唐代文献已将阿拉伯人称为多食、多氏、大寔;10世纪中叶以后的宋代文献多作大食。辽宋时期文献中的大食一般仍指阿拉伯,在有些场合下则指喀喇汗王朝。唐 杜环 《经行记·大食国》:“ 大食 一名 亚俱罗 。其 大食 王号 暮门 ,都此处。其士女瓌伟长大,衣裳鲜洁,容止闲丽。”《新唐书·西域传下·大食》:“ 大食 ,本 波斯 地。男子鼻高,黑而髯。女子白晳,出辄鄣面。日五拜天神。”《宋史·外国传六·大食》:“ 唐 永徽 以后,﹝ 大食 ﹞屡来朝贡。其王 盆泥末换 之前谓之 白衣大食 , 阿蒲罗拔 之后谓之 黑衣大食 。”《辽史》所载可老公主出嫁之大食(即喀喇汗朝),请婚之王子册割乃卡迪尔汗之子察格里特勤。辽与喀喇汗朝和亲的背景是双方政治经济往来的需要,和亲加强了这种联系。五代之后,宋朝肇兴,宋朝史书所述的“大食”多指喀喇汗王朝(葛逻禄人建立) ,盖因当时喀喇汗王朝依附于大食帝国(阿拉伯帝国)之故。 大食人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向东扩张,使伊朗、中亚地区讲伊朗语的人逐渐改奉伊斯兰教。讲伊朗语的穆斯林也被视为阿拉伯人,并被某些相邻的民族称为大食人,因而大食的涵义随之扩大。 大食国与中国阿拉伯人的大食帝国与中国的唐王朝大致建立于同时,两国人民都创建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从7世纪后半期起,交往日益频繁。在唐代西域,唐、吐蕃、突骑施与大食之间,屡次发生错综复杂的冲突。751年,唐朝将领高仙芝对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用兵。石国乞援于大食,大食派吉雅德·本·萨利赫东来。高仙芝败于萨利赫。这次战役,大食兵掳走大量中国俘虏,其中有织匠、金银匠、画匠等,中国多种工艺技术因而西传,其中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发生深远影响的是中国造纸技术通过这些被俘工匠而广泛传播于西方。俘虏中的杜环旅居西域12年,归国后写出《经行记》一书。唐末到宋初,商旅行人大量聚居于广州、泉州、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扬州等地,多者达数万人,均以大食之名见称于汉籍。大食商人都是伊斯兰教徒,随着他们的经商活动,伊斯兰教也从大食传到了唐朝。泉州有北宋时代建立的中国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城外有宋元以来大食人的墓石群。南宋周去非撰《岭外代答》,收录有关波斯、阿拉伯等地记载多条,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对大食情况的了解。理宗时赵汝适撰《诸蕃志》,增补了周去非书之不足。 和中国不断了解大食的情况一样,大食也对中国情况有着日益具体的了解。851年,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写下了东来中国的行记,此书被纳入阿卜·札伊德撰写的《中国印度行记》之中。苏莱曼和札伊德对中国典章制度、工艺制品有生动描述。此外,许多阿拉伯地理学家留下了大食方面关于中国的珍贵记载。 1259年奉蒙古国蒙哥之命而西使的常德的行记,亦即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经刘郁记录而成的《西使记》提及“天房”,这是汉籍直接记载麦加城之始。此后汉籍更多使用“天方”一词指阿拉伯本部。随着人们认识到阿拉伯人、波斯人、穆斯林三者的区别,大食的涵义开始受到限制,逐渐专指伊朗东北部的穆斯林居民,这大概就是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族的族名来源。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632~1258) Arab Empire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到他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帝国历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阿拉伯帝国历史阶段四大哈利法时期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 穆罕默德之后,阿拉伯国家的首脑称为哈里发,意为真主使者的继承人。最初的四大哈里发由穆斯林公社选举产生。第一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632~634在位)恢复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 634~644在位 )先后征服拜占庭rl]统治下的叙利亚(636)、巴勒斯坦(637)和埃及,占领了从波斯湾到高加索,从伊拉克到波斯本土的广大地区,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欧麦尔还在辽阔的领土上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伊本·阿凡(644~656在位)东灭萨 珊王朝(651),西达北非昔兰尼加。在位期间,阿拉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和教派分歧日趋激烈,奥斯曼本人和第四任哈里发阿里(656~661在位)先后被杀。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即位哈里发,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哈里发改为世袭,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 倭玛亚王朝时期倭马亚王朝时期(661~750) 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的政权巩固以后,阿拉伯贵族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东线,征服了布哈拉、撒马尔罕、信德及部分旁遮普地区。在西线,攻占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后,于711年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安达卢西亚。后在入侵法兰克王国的普瓦提埃战役(732)中战败,退回西班牙。至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西临大西洋,东至中亚河外地区,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封建军事帝国。 倭马亚王朝仿效拜占庭政体,设置了政府机构,并继续实行由阿拉伯军事贵族执政的政策。封建土地制度逐渐完备,被称为伊克塔的封建采邑日益增多。阿拉伯语成为帝国的正式语言,政府的一切文件必须用阿拉伯文书写。 8世纪20年代以后,阿拉伯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内讧不止。一直受歧视、受压迫的非阿拉伯穆斯林纷纷揭竿而起。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750~754在位)利用波斯籍释奴阿布·穆斯利姆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于750年推翻了倭马亚家族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曼苏尔(754~775在位)时迁都巴格达(762)。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最初的近100年,特别是哈伦·拉西德和麦蒙执政时期,是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代。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时期,帝国仿效波斯旧制,建立起完整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重视兴修水利,使肥沃的新月地带、中亚的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等地区的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帝国境内的丰富资源和过境贸易,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布亚、非、欧三大洲。巴格达成为著名的世界商业和贸易中心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出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伊斯兰教已成为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北非等地大部分居民共同信仰的宗教。 安史之乱与大食8世纪中国唐朝与西亚阿拔斯王朝为雄居亚洲东西的两大帝国,国势在今中亚接壤。唐玄宗时由于政治腐败,节度使安禄山与其部将史思明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举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755年,叛军占领洛阳,次年称帝。756年太子李亨率3000人马逃亡宁夏灵武,继承皇位,号肃宗,组织军事力量,光复王业,但势单力薄,向边疆回纥,拔汗那以及西域各国许以厚赏请兵援助。据《旧唐书。肃宗本记》载“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 经过激战,于十月先后收复长安,洛阳,平息了安史之乱,关于这支部队的具体数量及平乱后是否遣返阿拉伯,众说纷纭。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唐代安史之乱时,大食曾派3000骑兵助唐平乱,事后唐王赏赐这些士兵居住长安,为其修建清真寺,准其娶中国妇女婚配,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成为今日回回民族的先民。至今在山东一带还可以找到当年供奉死难将士的祠堂遗址(三圣祠),以及他们流传下来的武功流派:查拳。 大食的衰亡9世纪中叶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突厥将领握有军权,专横跋扈,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哈里发完全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各地封建主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如阿拉伯人在北非的西部建立了伊德里斯王朝(789~956)和艾格莱卜王朝(800~908);在摩苏尔和阿勒颇建立了哈姆丹尼王朝(929~1003);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亚和小亚细亚等地建立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在埃及、叙利亚和也门建立了阿尤布王朝(1171~1250)。此外,还有两个哈里发王朝:一个是法蒂玛王朝。该王朝是当时最强大的哈里发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绿衣大食。另一个是由倭马亚人后裔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929~961在位)在西班牙建立的后倭马亚王朝(929~1031),建都科尔多瓦。中国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三世及其后的两位统治者在位时期,阿拉伯人在西部的统治达到极盛时代。当时,科尔多瓦与巴格达和开罗齐名,成为阿拉伯三大文化中心之一,对阿拉伯文化在西方的传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遂亡。 中国的大食(岛)中国南海地区的大食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