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伊莱娜·易伯 |
释义 | 人物简介伊莱娜·易伯 ( Irene Iber,以色列,1929— )教授是以色列唯一的女汉学家,也是以色列第一位女汉学教授。她1929年生于德国,是德裔犹太人,1955年获波莫纳学院学士学位,1961年获萨克拉门托州立学院硕士学位。1966年获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和大学中心亚洲研究博士学位。1969年起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中国史副教授、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军占领波兰时,易伯在波兰,还是个小孩子。因为德国人不让犹太孩子上学,整整一个大战期间,她只在一所犹太学校里上过两年学。战争结束后,她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她从心里渴望学习,然而饱经战争劫难的波兰一切都被毁了,她不想再呆在那里,于是离开波兰来到美国。 到了美国,她极其幸运地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中国老师陈受颐教授。陈教授于1901年前后出生在广东,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一直清楚地记着辛亥革命时人们剪辫子、闹革命时的情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他因夫人身患重病,不得不离开中国来到美国,他是第一位在美国私立大学讲授汉学的中国学者。哈佛、耶鲁大学都是在1945年后才开始有中国学者讲授汉学的。陈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的好朋友中有许多中国文化界的名流,如:胡适、冯友兰、侯外庐、顾颉刚等。易伯教授为自己能及早地师从陈受颐教授而感到极为幸运,她非常感激和敬重这位导师,当她学成之后,把自己的第一部书《远东之声》献给了陈受颐教授。 易伯教授回忆说:“我刚开始学中文时,难极了。那时候跟我一起学中文的有11个人,都是男士。他们不理我,我感到非常艰难与孤独,想跟他们搞好关系,就请他们11个人喝咖啡,可是他们还是不跟我讲话。那个时代绝不能与现在相比,真是太难了。”尽管这样艰难,易伯教授还是于1966年获得了美国克莱蒙特研究生院亚洲研究的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在美国惠蒂尔学院担任中国历史课助教,1968年成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成员,1969年回归以色列,开始在希伯莱大学东亚系执教,并成为杜鲁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73年起她曾先后成为美国密执安、卫斯理和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学者、客座助教和访问学者。从1987年起,先后应邀到意大利、加拿大、美国、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出席各种学术会议及活动,并宣读重要论文。现在她已成为希伯莱大学东亚系的路易斯·弗莱堡教授(这一头衔是专门授予杰出学者的)。 易伯教授非常热爱中国,她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而西方在中国相当文明时,还是一片荒蛮之地,中国对西方的文化、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她在自己办公室门外一侧墙上挂了许多鲁迅先生的生平照,极其引入注目。 易伯教授非常勤奋,她在大学里讲授中国通史,从夏朝至清乾隆,还指导着众多研究生,其中有3位是博士生。在授课之余,总是可以看到她在杜鲁门所图书馆的电脑旁或微缩胶卷阅读器前紧张地工作着。用她自己的话讲,她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 学术研究易伯教授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主要侧重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即:中国思想如何传入西方,西方思想如何传到中国,二者是怎样相互过渡与交融的。她的研究成果很显著,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她翻译了理查德·瓦尔德海姆著的《易经讲座:恒久与变化》 (1979)、主编了《儒家:传统的原动力》(1986)、撰写了《胡适与中国历史:整理国故问题》(1986)、《胡适和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辩论》(1970)、《中国宗教》(1974)、《学术与自传:评维塔里?鲁宾关于儒家的著作》(1986)、《马丁·鲍伯<中国故事>导言》(1991)和《鲍伯与道教》(1994)等论文与文章。 关于中国文学作品及评价她撰写了《远东之声:介绍被压迫人民的现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1980)——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研究论文集。写出了《革命文学:从哪里?到哪里?》(1974)、《现代中国关于文艺复兴的思想及区分等问题》(1975)、《中国革命小说中的诸价值学说》(1974)、《中国文学》 (1974)、《中国戏剧与电影》(1974)、《20年代中国人对英国——爱尔兰作家及其著作的看法》(1977)、《近来中国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妇女能撑起半边天吗? 》(1976)、《在现代中国文学中的被压迫人民的形象》(1977)、《自1976年9月以来文化活动中的老问题与新方向》 (1979)、《附言,关于“五四”的作家们》(1982)、《虚弱与强权:水界中的妇女们》(1985)、《在1948—1958年中国小说中的社会和谐、家庭及妇女》(1989)、《<红楼梦>中的谜语》。 关于中外翻译文学她撰写了《意第绪语文学与现代中国的文学改革》(1967)、《现代中国的翻译文学:意第绪语作家及其故事》(1972)、《现代中国文学与泽著中的波兰和波兰作家》(1975)、《欧美对鲁迅的接纳:大众化与学术性的政治》(1985)、《译成西方诸语言的鲁迅作品及其介绍鲁迅作品的一份精选书目》(1985)、《在<城堡>及其两个中文译本中对西方犹太教的批判》、《从事翻译的前辈们:S.I. J.谢列舍斯基 1875年的<创世纪>中译本》(1993)和《1949—1979年中国译著中的西方文学》(1994)等论文、文章和大百科辞条。 关于中国犹太人她撰写了《开封犹太人:顽固坚持认同》(1971)、《在现代中国的现代犹太社团》(1973)、《途经中国: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的犹太教社团》(1986)、《开封犹太人认同的文化移入与坚持》(1989)、《重访开封犹太人:汉文化与认同的坚持》(1993)、《中国犹太人介绍》(1992)和《理解、口译、笔译:中国犹太人及其文献在中国》(1993)等论文与文章。 除去上述著作与文章外,她还为以色列其他作者和译者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或译著写了大量书评。 主要学术成果1、《鲍伯与道教》(1994) 2、《1949—1979年中国译著中的西方文学》(1994) 3、《从事翻译的前辈们:S.I. J.谢列舍斯基 1875年的<创世纪>中译本》(1993) 4、《重访开封犹太人:汉文化与认同的坚持》(1993) 5、《理解、口译、笔译:中国犹太人及其文献在中国》(1993) 6、《中国犹太人介绍》(1992) 7、《马丁·鲍伯<中国故事>导言》(1991) 8、《在1948—1958年中国小说中的社会和谐、家庭及妇女》(1989) 9、《开封犹太人认同的文化移入与坚持》(1989) 10、《胡适和中国史:整理国故的问题》(HuShih and Chinese History:the Problem of Zheng-li Kuo-gu,1986) 11、主编《儒家:传统的原动力》(1986) 12、《学术与自传:评维塔里·鲁宾关于儒家的著作》(1986) 13、《途经中国:哈尔滨、天津和上海的犹太教社团》(1986) 14、《虚弱与强权:水界中的妇女们》(1985) 15、《欧美对鲁迅的接纳:大众化与学术性的政治》(1985) 16、《译成西方诸语言的鲁迅作品及其介绍鲁迅作品的一份精选书目》(1985) 17、《附言,关于“五四”的作家们》(1982) 18、《中文翻译中的英裔华人作家》(Anglo-Chinese Writer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19、撰写了《远东之声:介绍被压迫人民的现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1980,这是一部中国文学作品研究论文集) 20翻译理查德·瓦尔德海姆著的《易经讲座:恒久与变化》 (1979) 21、《自1976年9月以来文化活动中的老问题与新方向》 (1979) 22、《受压迫者的形象和近代中国文学》(Images of Oppressed Peoples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1977) 23、《20年代中国人对英国——爱尔兰作家及其著作的看法》(1977) 24、《最新中国小说中的妇女形象》(Images of Women in Recent Chinese Fiction,1976) 25、《现代中国关于文艺复兴的思想及区分等问题》(1975) 26、《现代中国文学与泽著中的波兰和波兰作家》(1975) 27、《中国宗教》(1974) 28、《中国文学》(1974) 29、《<红楼梦>中的谜语》 30、《中国戏剧与电影》(1974) 31、《革命文学:从哪里?到哪里?》(1974) 32、《中国革命小说中的诸价值学说》(1974) 33、《在现代中国的现代犹太社团》(1973) 34、《现代中国的翻译文学:意第绪语作家及其故事》(1972) 35、《在<城堡>及其两个中文译本中对西方犹太教的批判》 36、《开封犹太人:顽固坚持认同》(1971) 37、《胡适和关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辩论》(Hu Shih and the Controversy o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1970) 38、《意第绪语文学与现代中国的文学改革》(19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