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亚力山大·普鲁萨克 |
释义 | 人物生平1839年,Alexander Fedorovich Prussak出生于莫斯科近郊,1862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内一外科学院。毕业后留校在S. D. Botkin的指导下从事内科工作。 1865年出国深造,赴德国来比锡,柏林和奥地利的维也纳深造。 在维也纳大学,Prussak利用整整两年时间,跟随Adam Politzer(现代耳科学之父)学习耳科学,同时在Stricker和Ludwig的指导下从事组织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工作。 Prussak返回圣彼得堡之后不久(1870年)便担任了内-外科学院第一位耳科学教授,而且一干就是25年。在此期间,Prussak的声名卓著,口碑极好,是一位杰出的耳科专家。1892年,Prussak在内-外科学院创立了一个拥有30张床位的耳科门诊部。 Prussak死于1897年。 相关事件1865年维也纳大学这一时期,Prussak发表了一篇关于白细胞通过血管壁的论文,这篇文章引起了整个医学界的注意。 1867年,Prussak发表了著名的、关于人类鼓膜解剖学研究的文章。他对耳科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正确描述了鼓室上隐窝,从此,这一结构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国内译为蒲氏间隙。 著有著作(1)“鼓室血液循环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在这篇文章中,Prussak详细描述了鼓室的血管分布; (2)耳部疾病与颅内病变的关系; (3)因血细胞渗出引起的出血。 相关记载Prussak曾担任过政府议员,是沙皇政府的执行私人顾问,可能由于这个原因,在《Bolshaia Meditsinskaia Entsikiopediia》中没有收录Prussak名字,而且,在前苏联的有关资料中也无法找到有关Prussak的详细情况。 此外Prussak在36-42岁时还指导过3位学生,他们的姓名和论文题目如下: (1) Agapitoff (1881),“蒸汽和液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的技术介绍”; (2) Dogaef (1876),“通过咽鼓管导管法将气体压入中耳的治疗作用”; (3) Bornhardt (1875),“内耳迷路半规管的重要性”。 历史评价在历史上,名人并不都是伟人,也不一定都是“成功”和一帆风顺的人。但是,只要他们对历史作出过贡献,就不会因人生“失败”或半世坎坷而被贬损,也不会因时过境迁而被人淡忘。在耳鼻咽喉科领域,也不乏这样荣辱不惊的名人,Alexander Prussak就是其中之一。 他对耳科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正确描述了鼓室上隐窝,从此,这一结构就以他的姓氏命名,在国内译为蒲氏间隙。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