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释义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清政府称为大甲西社番乱)是台湾少数民族平埔族历史上最大的民众起事事件。发生于台湾清领时期雍正年间的该事件,持续长达一年。事件过后不仅汉人与平埔各族群间伤亡惨重,也让清廷于平埔各族境内加强驻兵,加强控制平埔族群。此“番乱”名称,来自福建提督许良彬奏折所称;复以领导人为林武力,又被称为“林武力之乱”。

起因

1731年(雍正九年)年末,台湾少数民族道卡斯族位于大甲一带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劳役过多而群起反抗,发动武装抗官行动;烧毁同知衙门,杀伤衙役兵丁,同知张弘章仓皇逃逸。事发之初,时任台湾镇总兵吕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湾,闻变赶回猫盂(在今苗栗),被台湾少数民族起事者围困。随后,吕某突围入彰化县治,并向台湾府征兵合攻,仍未平复。

事件经过

发展

1732年5月负责征讨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恺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县大肚乡)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粮的“良番”(归顺清廷的台湾少数民族)扣押,谎称这五人是大甲西社的“作乱生番”(没有归顺清廷的台湾少数民族)。此事引起已归顺清朝的台湾少数民族的不满,群涌彰化县城理论抗议;县令随意敷衍了事,引起大肚社原住少数民族大为不满,于是联合南大肚社、沙辘社(在今台中县沙鹿)、牛骂头社(在今台中县清水)、朴子篱社(今台中东势),吞霄社(今苗栗通霄)、阿里史社(今台中潭子)等十余社的平埔族群的少数民族约两千多人围攻彰化县治,焚烧附近数十里民房,汉族百姓惊荒奔逃。

事件扩大后,其他各社如蓬山社(今大甲)、猫罗社(今彰化县芬园乡)、岸里社(今台中县神冈)、水里(今台中龙井)、阿束社(今彰化市香山)等少数民族也起而响应。至此大安溪到大甲溪之间,原属于大肚王国领域内的山谷平原都陷入动荡之中。这是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武力反抗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彰化县(今台中县、彰化县)境内平埔族各社几乎都参加了这一抗清行动。

派兵镇压

当时广东总督郝玉麟派台湾镇总兵王郡亲往督征,并先后从本土征调官兵六千多名,以及钱粮、军火器械,船载一百多艘来台征讨。9月初,清军采“以夷制夷”之策,得岸里社部分少数民族的协助,袭破阿束社。10月中旬清军兵分七路,攻破水里社、牛骂头社及沙辘社。11月初清兵攻进小坪山反抗军据点,获牛千余只、马八匹、车数百辆,焚毁粮食四百堆。 最后吞霄社、大甲西社、猫盂社、双嶚社、苑里社、房里社等抵抗失败,各酋长先后率众投降,事件才告结束。

结果

事件后,清廷改大甲西社为“德化社”、牛骂头社为“感恩社”、沙辘社为“迁善社”、猫盂社为“兴隆社”,并且建了一个“镇番亭”于彰化东郊的瞭望山(即八卦山),并改山名为“定军山”。

乱平之后,参与的番社势力大幅衰退。直到乾隆年间,生计仍然困苦,官方屡次救济。福建分巡台湾道刘良璧作〈沙辘行〉形容:“皇恩许迁善,生者还其乡;番妇半寡居,番同少雁行。嗟乎沙辘番,盛衰物之常。祇今防厅廨,荒烟蔓道旁。”

其后清朝放宽海禁,岸里社接收大肚王国旧地、鹿场等,领域遍及台中盆地。

这场“乱”事过后,参与的“番社”几乎被灭村,造成“番童少雁行,番妇半寡居”的情景。

后事

林武力之忠勇甚获重视,总兵李惟义曾赏与其后代大甲屯兵营(正规军)“帮带”之职务。1895年乙未战争中,当家主林鸿贵英勇防守大甲城,不幸战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