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豁落山组 |
释义 | 基础信息地层名称:大豁落山组 地层名称(英文): Dahuoluoshan Fm 阶代码:Qb 地区代码:3 命名由来:王大为、沈秉凯等196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于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宗山乡大豁落山。 沿革:本群原属圆藻山群的一部分(修泽雷1964)。1965—1966年甘肃二区测队王大为、吴金章、沈秉凯等在牛圈子幅地区进行1∶20万区调时,命名平头山群、大豁落山群代表圆藻山群。1974年沈秉凯著文正式发表大豁落山群的资料。其原始含义为平头山群之上的含叠层石碳酸盐岩,时代归青白口纪。经汤光中、赵文杰等1980年研究,又将其进一步划分,把上部分出新建立通畅口群(亦属青白口系)。1984年高振家等将原来平头山群上岩组归入大豁落山群的下部,称为大豁落山群下岩组;原平头山群的下部仍称为平头山群;1991—1993年甘肃省地层清理组杨雨等建议恢复圆藻山群之使用,并将该群内部划分为(由下而上)平头山组、碎屑岩组(改称野马街组)、大豁落山组及通畅口组。目前大豁落山组的含义不包括通畅口组,也不包括下部碎屑岩(野马街组)。 大豁落山组-特征:本组主要岩性为灰白色含燧石条带白云岩、白云大理岩、白云质结晶灰岩、结晶灰岩、泥质灰岩夹硅质岩。以厚层为主夹中—薄层,富含叠层石。在本组中部以薄层灰岩为主并有泥质灰岩,常见缝合线及鸟眼构造、干裂构造及潮汐层理等,并具有成岩后的白云石化、方解石化现象。本组内普遍含叠层石大礁体,叠层石以Gymnosolen, Linella, Boxonia 组合为代表,主要分子下部为Gymnosolen ramsayi, G. Scabridus, Tungussia inna, T. Nodosa;中部有Linella avis, L. Ukka, L. Strumosa, L. Beishanensis, Jacutophyton f., Inzeria tjomusi, Kotuikania cf. Toralosa等;上部为Boxonia grumulosa, Dahuoluoshanella conica 及核形石Osagia simplex, O. Cylindrica等。 该组分布较广,西起甘肃、新疆交界的方山口。大泉向东经泽鲁木、大红山、平头山、大豁落山至梧桐井一带,并向东延到内蒙鄂济纳旗地区。其厚度变化较大,岩性也有些变化,大豁落山地区厚度大于 3241m,向西在泽鲁木—大红山地区,夹砂板岩,厚度大于1572m,内蒙古鄂济纳旗地区,上部硅质较多并有较多角砾,厚度大于 4854m。该组与下伏野马街组为整合关系;上与震旦系洗肠井组为不整合,可见到上覆冰碛岩不整合在本组不同层位之上。 大豁落山组-备考:编撰者:高振家、范国琳 作者1:王大为 年份1:1968 作者2:沈秉凯 年份2:1968 系名:新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