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萧公卓
释义

萧砥(1886——1979)字功卓(后人皆以字称之),号哲泉,晚号燕南啸叟。河北省保定市人,一代武学巨擘、道家武当弟子、内家拳宗师、府内派传统杨式太极拳正宗传人、萧氏内家拳的创立者。生于晚清时期一个武举家庭,自幼随父习武,及长离乡,遍访名师。先后师从老一代跤手张凤岩、八卦名家李文彪、太极大师郝为真及通背太极创始人张策、形意拳大师赵庆祥等,于八卦掌、通背拳、形意拳及跤术、技击、兵器等,靡不精熟。后携武从戎,官至东北军中将旅长(1934年《清苑县志》有载)。

萧功卓早年在直系军队任连长时,曾驻防于沧州。偶遇京西莲花山武当下院萧道长,萧道长虽年逾半百,但武功卓绝,精于技击,能将普通纸捻儿掷入木柱内寸余,足证其内力之深厚。因见萧功卓骨骼清奇、气宇不俗且恰和自己同宗共姓,气息相投,遂亲予点悟,收在门下并赐予道号“悟通子”,正式成为了一名武当弟子。师徒同食同寝数月,萧道长密将武当金蟾子派‘智传’(传予玄裔弟子一路者称‘智传’,传予俗家弟子一路者称‘慧传’)内外功法倾囊而授,萧功卓一时武艺大进。数月间,萧道长苦口婆心,几番相劝,要萧功卓舍弃军职,随自己南下武当,进修上乘功法。萧功卓均已“亲恩未报、功业未立”为由婉言回绝。临别时,萧功卓对恩师发下誓言,待得他年功成名遂之后,一定会抛家舍业,前往朝拜武当祖庭,再续师徒之缘,萧道长颌首称善,二人洒泪分别。

军旅生涯间隙,他还结识了武术大师、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交谊甚厚。二人若从八卦一门而论,孙为萧之师叔;从形意一门而论,孙为萧之师伯。维时在民国初年,河北永年太极拳大师、郝派太极拳创始人郝为真去北京探访亲友,卧病逆旅,幸得孙禄堂、萧功卓等人慷慨救助,为其延医治疗,床前侍奉。郝为真为报孙、萧搭救之恩,遂将其太极拳拳式、理法逐一演练明示。因而从郝派太极一门而论,二人则为师兄弟关系,其互相之倚重亲近可略见一斑。

自从军以来,萧功卓目睹并亲历了旧中国干戈四起、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和老百姓颠沛罹难、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在内心的极度矛盾和冲突之中,他开始对这种血雨腥风的戎马生涯产生了厌倦情绪。在历任要职后,最终毅然决然辞官隐遁,回归故土。& X6 P2 S) l$ ]! t7 v

隐退之后,萧功卓于保定广交各方名士,他为人谦虚律己,从不以年长艺高骄人,以超迈的德行素养受到辈行推重,为地方公认的绅士。在武学方面更是全心研索,力图精进。曾拜于赵庆祥先生门下习练深州派形意拳数年,朝夕锻炼,深得其中三昧。并受到尚云祥、孙禄堂、赵振尧等前辈名家的指教。又与武当剑嫡传名家陈聘清先生交好,得到武当剑单操和对练全部套路的真传。兼收并蓄,遍览斯道奥妙,一时成为保定知名的武术家,曾应师命受聘于当时的河北农学院(今河北农大),任武术教员。

此时的萧功卓,自师从郝为真学习郝派太极以来已逾廿年。日常习武之余,常思及当年杨氏(露禅)父子在京弘扬太极拳术,久负盛名,若只有一套太极拳未必撑得住门户,想必另有不传之秘。于是经年百计寻求,多方查考,冀观全貌,惜其一直未能如愿。直到举家迁往北京之后,一日偶遇同门友人,言及太极大家富英先生之父富周老先生,恰是当年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在清王府内的亲传高足,家学渊博,所学乃杨氏全部太极拳云云。正可谓因缘际会,萧功卓闻之如获至宝,遂亲往拜谒,并于1937年拜于富英门下,开始习练府内派太极拳术,与富先生执父子礼,朝夕奉侍,受其亲传,苦修数载,同时得到王茂斋、恒寿山诸前辈的指导,最终将府内派杨氏太极拳的全部功法习练纯熟。在富英处习拳期间,名手李瑞东先生之长子李博英慕富英之名前来比手。适逢萧功卓在场,率先请战,言曰博英若能取胜方可与富先生一试。结果李博英负于萧手,遂亦拜于富英门下,而萧亦回拜李瑞东先生为师。一时传为佳话。从此,萧功卓在学习府内派太极拳的同时,又习得李派拳术,武学日趋大成。

在京期间,除专心习武外,萧功卓还结识了社会身份为北池子小学教员的中共地下党员何润刚,何润刚请萧功卓教授他和另外几名地下工作者一些基础的防身功夫,萧功卓慨然应允、悉心教授,结果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些地下党员就能够基本做到从容对战、防身有备了。在和何润刚等同志的交往过程中,萧功卓也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相处的极为融洽。不久,驻扎在北京的日本特高科密探获悉了这一消息,认定萧功卓有重大通共嫌疑,决定对其实施秘密抓捕。在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日本兵包围了富家宅院,正在院里练功的萧功卓以其军人所特有的敏感,细微的分辨出了马靴踩踏和兵器撞击所发出的声响,他先以极快的速度溜到富英先生的窗下,压低声音和师父道别,未等富先生回音,旋即施展自己平生所学的功夫,翻蹦跳跃、越脊窜房,狸猫般的消失在夜色之中,在黎明前混出了北京。返回原籍后,迅速带领家人及亲近弟子变卖了部分家资,远奔他乡,漂泊江湖,开始了漫长的流亡、避难生涯……

新中国建立后,萧功卓举家返回了故乡保定,曾担任过保定市武协教研组长等职务。他常年在莲池和各大公园内义务教授武术,将一身拳法无偿传授给慕名前来请教的人们。他对学生关怀备至,诲人不倦,不仅传授中华武术瑰宝,更尊尚武德,重视对个人品行的培养,使习武者不仅强身,更在心灵上受到传统道德的教化。又因他为人性格开朗洒脱,待人谦和,不摆架子,从而追随受学者益多。在教学中,他更结合自身多年经验,在继承杨式府内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和技击的力学原理,如把太极治架由原来的弓蹬步改为三体势步,不仅更切合技击实战的需要,而且形成了萧氏特有的风格;将原来的向上提肛动作改为向前收臀抱胯,更易于做到气沉丹田,有利于身体的上下相合和内气运行等。经萧功卓改进后的太极拳不但更符合技击的原理,而且对于内功的修炼也更有助益,使练习者便于掌握,易上功夫。除改进传统太极拳外,萧功卓也结合实践,对形意拳、八卦掌和通背拳做了有益的更进。他还亲手编写了“内家拳拳谱”、“八卦掌要诀”、“十三总势歌诀”等武术专论文章,精简旧谱,删去繁难,以便于后学习练掌握。经他亲手推敲、修改过的祖传旧谱,变得精当易懂,成为系统、规范的参考资料,不仅大有益于后学,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79年冬,萧功卓忽然感念起当年对武当萧道长所发的誓愿未能实现,遂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起来,但是每日仍待客演武不辍,直至临终前一天晚上,还在教习武当地盘剑到深夜两点多钟。第二天上午又继续教人练拳,与常无异。至下午五时,于家中浣洗素服,盘膝坐逝、含笑而去,身骨柔软、面色如生。临终前嘱以家人,墓碑但镌“武当志士萧功卓之墓”即可,并要求他日下葬时,必须头朝武当方向,以示应约赴感之意!

后辈学人每谈及此,皆谓实乃其德劭功著、学修有成所致。生前之传奇轶事,至今仍为市井坊间所乐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