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
释义

达吉雅娜应当算是作者心目中的完美女性——纯真,朴素,坚贞。这封情书是她见到奥涅金后,辗转一夜,终于鼓起勇气向对方做出的表白。少女的灵魂是那样纯洁无邪,然而终于被奥涅金拒绝。多年后,奥涅金在宴会上见到已为人妇的达吉雅娜,勾起往事回忆,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在大病一场后写信给对方。

原文

达吉雅娜给奥涅金的信

我在给您写信——还要怎样呢?

我还能说什么?

现在,您已经决定,我知道,

用沉默的蔑视给我惩罚。

但只要您对我悲惨的命运

能抱着即使一丝儿怜悯,

我相信,您就不会置不作答。

起初,我本想力持沉静,

那么,一定的,您就不知道

我有怎样难言的隐情。

我会沉默,要是我能盼到:

在我们论坛里可以看到您

哪怕一礼拜一次,时间短暂,

只要我能听见您的声音,

并且和您有一两句闲谈,

以后就盘算这一件事情,

茶思饭想,直到再一次会见。

可是我听说,您不好交际,

这荒僻的论坛令您厌腻,

而我们……尽管对您很欢迎,

却没有什么能让您垂青。

为什么您要来访问我们?

否则,在这冷僻的论坛,

我就一直也不会认识您,

也不会感到痛苦的熬煎。

也许,这灵魂的初次波涛

(谁知道?)会随着时间消沉,

创伤会平复,而我将寻到

另一个合我心意的人,

成为忠实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另一个人!……呵,绝不!我的心

再没有别人能够拿走!

这是上天的旨意,命中注定

我将永远是为你所有。

我过去的一切,整个生命

都保证了必然和你相见,

我知道,是上帝把你送来的

保护我直到坟墓的边沿……

我在梦中早已看见你,

就在梦里,你已是那么可亲,

你动人的目光令我颤栗,

你的声音震动了我的灵魂……

呵,不,谁说那只是梦境!

你才走来,我立刻感到熟悉,

全身在燃烧,头晕目眩,

我暗中说:这就是他,果然!

可不是吗?每当我帮助

穷苦人的时候,或者当心灵

激动地感到思念的痛苦,

只有在祈祷中寻求平静,

那一刻,那可不是你的声音?

我听着你轻轻和我谈心。

就在我写信的这一刻,

在透明的夜里,那可不是你,

亲爱的影子,在屋中掠过,

在我的枕边静静伫立?

可不是你在温柔地絮语,

给我希望和爱情的安慰?

呵,你是谁?是卫护我的

安琪儿,还是骗人的魔鬼?

告诉我吧,免得我怀疑。

也许,这一切不过是虚无,

是无知的心灵的梦呓!

而命运另有它的摆布……

那就随它吧!从现在起,

我把命运交在你手里,

我流着泪,恳求你的保护……

请想想,我是这么孤独,

在这里,没有人理解我,

我的万千思绪自会萎缩,

我也将随着它无言地沉没。

我在等待:只有你的目光

能够点燃我内心的希望,

或者,唉,给我应有的谴责,

让这沉重的梦永远断丧!

打住吧!我不敢重读一次……

羞耻,恐惧,都已把我窒息……

但我只有信赖您的正直,

我向它大胆地呈献了自己……

评价

在这里看到查良铮先生译的欧根奥涅金,对我来说实在是个惊喜。我为了找这个译本,找遍了学校图书馆、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网上书店,甚至旧书摊,但我所在的城市太小,而所呆中学的图书馆里有三个译本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却找不到查良铮先生译的这一本。

我在很久前看过一个译本,就已经很喜欢了,觉得已经翻译得很不错了。前段日子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达吉雅娜写给奥涅金的信”以及“奥涅金的回答”两段,顿觉跟以前读的韵味不同,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一看译者,天!是查良铮——不就是穆旦吗!怪不得,只有这样的诗人才译得出这样的诗!那样精雅、流丽,而深沉、蕴藉,我不能想象更好的达吉雅娜的情书,也不能想象更好的奥涅金的回复!

于是我疯了,发动学生帮我找,打电话到书店查,但这本书太老了,没有办法。网上浏览只是怀着微茫的希望,睁着疲倦的眼睛,觉也不睡,也许是感动了上天,我终于撞到这里来了。

我不认识楼主,也不知道他那位最热爱的朋友是谁,但我深深地感谢他们,感动得要流泪。徐志摩说:“一别三年多了,康桥,有谁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哎,又有谁知道我渴慕这本书的隐忧呢?倘知道一点,便会原谅我在这里的夸张了。

我已经把上面的诗打印了,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有空暇便拿出来回味。同时日夜盼望着看到下面的部分。

身边的人多不能理解这份痴,但我还是极满足的,在眼睛望不到的另一个地方,也有人有同样的痴,虽然并不相识,但天涯共此时。

人物分析

达吉雅娜的形象分析

达吉雅娜是诗人的“忠实理想”,奥涅金则是他“奇怪的伴侣”.普希金更愿意也更直接地在诗中将达吉雅娜视为自己理想的结晶。

因而从普希金的创作意图来说,达吉雅娜的思想感情应该高于“多余人”的第一位代表奥涅金,这个女性形象虽然在普希金的生活圈子里有许多生活原型,但她在诗中是更完美、神圣和纯洁的民族精神化身。

从奥涅金和达吉雅娜这两个主人公的关系而言,达吉雅娜是更为主动和稳定的轴心,在构思上她也首先出现在普希金的梦里,“跟她在一起”的奥涅金虽然在全书中贯穿主要情节线索、生活场景出现诸多变化,但与达吉雅娜始终明确的生活位置相比,奥涅金就象一颗不安份的英魂,在每一次变化和游移中都没能确定自己的合适位置。

达吉雅娜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使她在与奥涅金重逢之前也已经不再是:“精神世界相当狭隘”的普通乡村姑娘。在达吉雅娜的成长历程里,善良的奶娘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铸就了她最初的思绪和冥想中的梦境。第一次爱情被奥涅金冷漠拒绝虽令她泪水涟涟,但也因此打碎了她的许多朦胧幻想和不切实际的狂热。最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安排了一次奥涅金缺席时的达吉雅娜拜访,让漫步在乡间小路的达吉雅娜无意中来到奥涅金的庄园,并走进了奥涅金的书房,探寻她梦中情人的真实世界。达吉雅娜不无颤栗地发现了奥涅金对什么感到惊奇,对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表示欣赏,对什么表示默默同意。她在这些书上看到了奥涅金“赤裸裸的心”,和他那一类人的共同命运。

在走进奥涅金的书房之前,达吉雅娜只为自己的情感和孤寂而伤心落泪,但在奥涅金书斋里的细心阅读为她展示了纷繁复杂的外面的世界,她因此而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视野和精神领域,对人生的痛苦和理想的追求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当她将往日梦中那个既朦胧又神秘的奥涅金与她眼前这个赤裸的奥涅金的灵魂融为一体的时候,她饥渴的心灵因此获得特有的养份,她与奥涅金的这段恋情也因此成为她感情世界的一次洗礼,理智活动的一次愉悦,以及她珍藏心中的一份精神的财富。

正是有过这样经历的达吉雅娜才能够在后来上流社会的圈子里表现得那样仪态大方、眉清目慧,浑身上下找不到一点儿粗俗的踪影。

“我既然嫁了别人,就要对他忠贞。”这句曾让许多评论家惊叹的压卷台词,在我国一些外国文学教材上被认为是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局限性”,表现了与她高尚心灵相冲突的麻木的世俗道德观。但从人物性格的逻辑和完整性来看,这句台词表现了普希金对人生世态的成熟理解和准确传达。这句话表现了达吉雅娜这个人物性格中坚定的一面,虽然奥涅金与达吉雅娜在天性和对社会的批判上是共同和相通的,但在许多方面也是相对立的,比如达吉雅娜与人民和普通生活方式的联系更为密切,与奥涅金式的“多余人”相比,她不仅显得更为纯洁和圣洁,而且也更为深沉和执着。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接近于一个普通俄罗斯妇女对人生的坦然、质朴和忍辱负重的坚毅。与其说达吉雅娜忠实于她所不爱的丈夫,不如说她忠实于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苦难的态度,而这,实际也即忠实于奥涅金曾对她起过的启蒙作用,忠实于她对奥涅金的深挚友情和爱情。因而这句表示“忠实”的台词并不影响达吉雅娜这个形象的美学高度,相反也因此而更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气质及这种气质的复杂性和内在力量。

达吉雅娜这个人物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她的悲剧意义并不亚于奥涅金,如果说奥涅金可能在被达吉雅娜拒绝的痛苦中更生,那么达吉雅娜在告别了奥涅金后只可能在她深恶痛绝的上流社会里逐渐被窒息,或者她心中的痛苦也可能逐渐化为无生命的冰冷的麻痹。总之,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虽然这种评论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也是不够深入的。对“多余人”形象的“进步性”、“局限性”两分,使得读者以为他们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是有限的,以为“多余人”虽在思想感情上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之声,但在“平民知识分子”或“革命民主主义者”出现之后,他们就只能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奥涅金的形象分析

普希金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主人公“奥涅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涅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用作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多余人”群像是“既非孔雀,又非乌鸦”的中间人物。他们既有缺点,又有优点;而且他们的缺点除了与他们自己思想、阶级上的局限性有关外,更多的还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从叶甫盖尼·奥涅金到奥勃洛摩夫,整个俄国社会越来越腐败,这是其背景;而诸“多余人”形象越来越龌龊便是其表现了。所以,作家们通过这些人物主要是反映现实的黑暗,希望改变现实,扭转时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