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催吐白前
释义

中文学名:催吐白前

拉丁学名:Cynanchum vincetosxicum (L. ) Pers.

别称:药用白前

界:植物界

科:Asclepiadaceae

分布区域:四川、江苏、台湾

基本信息

所属卷:Cynanchum Linn.

中文名:催吐白前

其它中文名:药用白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文献来源:Cynanchum vincetoxicum(Linn.)Pers.(1805);Hand.-Mazz.(1936);图鉴(1974);Tsiang et P. T.Li(1977)。

Asclepias vincetoxicum Linn.(1753).

形态特征

直立多年生草本,高约60厘米;须根丛生;茎及枝被微毛。叶薄纸质,卵圆形或卵圆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1.5—5厘米,顶端短渐尖,基部心形或近耳形,仅叶脉及叶缘被短柔毛;侧脉每边约6 条;叶柄长约5毫米。聚伞花序伞状,腋生和顶生,长2—7厘米,着花约10朵;花萼外面被柔毛,内面无毛,裂片长圆状披针形;花冠绿白色或黄绿色,无毛,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副花冠裂片卵圆形,顶端钝,略长于合蕊柱;花药顶端膜片卵圆形,内折;花粉块长圆形,下垂,花粉块柄平展,着粉腺长椭圆形;子房无毛,柱头膨大,盘状五角形,顶端略凸起。

毒性

全株有毒,根制剂有催吐作用,种子的抽提物有类似羊角拗作用。

化学成分

茎叶含娃儿藤碱(11—1)[27],6—羟基—2,3—二甲氧基菲并吲哚里西啶(6-hydroxy—2,3—dimethoxyphenanthroindolizidine)(11—25)和2,3,6—三甲氧基菲并吲哚里西啶(2,3,6—trimethoxyPhenanthoindolizidine)(11—26),均为该植物的有毒成分,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根部还含有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和芥子酸(sinapicacid)[27,28]。

分布及生境

产于怒江上游独龙江分水岭;生于海拔2300米山地杂木林中。印度及欧洲中部和西部也产。

用途及功能

根及种子含有甙类物质。根的制剂有催吐作用;种子抽提物对心脏有类似羊角拗作用,惟毒性较弱。

药用

【药 名】:催吐白前

【拼 音】:CUITUBAIQIAN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催吐白前的根。

【功 效】:杀虫疗癣。

【主 治】:治疥癣瘙痒,无名肿毒,湿疮溃破流水,久不收口。

【性味归经】:苦、涩,凉。肺、心二经。

【用法用量】:外用:煎汤洗患处。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台湾、云南、四川。

【拉丁名】:催吐白前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含多种C21甾体甙,即文西托甙元(Vincetogenin)、催吐白前甙元(hirundigenin)、去氢白前甙元(anhydrohirundigenin)和去氢白前甙一A(anhydrohirundoside一A)、文西登碱(Vincetene)、绿原酸、芥子酸等。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根制剂有催吐作用,种子的抽提物有类似羊角拗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