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五老七贤
释义

五老七贤

“五老七贤”是泛指一百年前光耀在四川的一个传统文化群体。他们继承巴蜀文化的优秀传统,他们中有前清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满全川”的教育家。曾为政者,清廉刚正,循声卓著;为教者,扶掖后学,培育英才。德才兼备,经世致用,广植桃李,嘉惠士林,使“蜀学”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

清末民初,成都汇集了大批文人学士。他们中的不少人受到主持川政者的礼遇,其中的佼佼者被尊称为“五老七贤”。

大体上说来,主要人物有赵熙、颜楷、骆成骧、方旭、宋育仁、庞石帚、徐子休、林山腴、邵从恩、刘咸荥、曾鉴、吴之英、交龙等等。

五老七贤中尤以赵熙的威望成就最大,赵熙为前清翰林,以为民请愿,弹劾权亲权贵有“铁面御史”之称,且以诗、词、书、画、戏五绝名誉海内,尤以诗词书法成就最高,有《香宋词》流传,当时称为“清末第一词人”,其书法赞为“荣县赵字”,蜀传统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之谚,为世人所敬重。某年军阀部队在荣县打仗,当时赵熙住在东门,双方军官以赵熙德高望重,未开战之前先定下“君子协定”,不在东门开火,以免使老先生受惊吓。川中人感其事,把荣县城东称为“郑公乡”。林思进擅诗,诗与赵熙齐名,有《清寂堂诗》流传,当时诗界并称“林、赵”。

“五老七贤”多为通儒博学之士,可称为清末民初蜀中儒学的代表人物。当时有“蜀地文风盛汉时”的赞语,这一学术现象就与“五老七贤”的承传有极密切的关系。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主流,又是涵摄百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五老七贤”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近现代历史的急剧变革时期,新旧文化的冲突非常激烈。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部分人也具有变法维新以来的新思想,但有些又是顽固的封建文化卫道士。

“五老七贤”著述宏富,如宋育仁的《问琴阁丛书》,赵熙的《香宋诗词集》、总纂《荣县志》,徐炯的《霁园丛书》,刘咸荥的《静娱楼诗文存》,衷冀保的《日本国史》,曾鉴、林思进编纂的《华阳县志》,都是有一定文化学术价值的著述和重要的乡邦文献。

“五老七贤”除文翰诗墨名扬学林艺坛,又互以名节相砥砺,他们敢于仗义执言,针砭时弊。赵熙在清末就是有名的“铁面御史”。诸公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处于官民之间,沟通政令舆情,既为官方尊重和忌惮,又为民众敬仰,深孚人望,为时所重。

1924年,军阀杨森踞成都,北洋政府任命他“督理四川军务善后事宜”。杨森次年在成都推行“市政建设”,强令拆民房扩建马路。民房要市民自拆自建,不予补偿,以致民众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以徐炯为首的“五老七贤”联袂至督署交涉、抗议,为民请命。此事弄得杨森甚为难堪,又不好发作。事后恼羞成怒,蛮横扬言:“我才不信你‘五老七贤’的脑壳是铜打铁铸,我就要试试看砍得落砍不落?”“五老七贤”们为社会主持公道,亦为地方恶势力不满,他们背地咒骂“五老七贤”是“五个烧火佬,七个讨人嫌”,足见一代学人不只是谦谦儒士。

民国前期四川军阀割据,战乱频频,成都尤其是征战之地,“五老七贤”常居间斡旋、调解,以弭干戈,客观上为市民减少了战祸之苦。

某年,军阀部队在荣县打仗,当时赵熙住在东门,双方军官以赵熙德高望重,未开战之前先定下“君子协定”,不在东门开火,以免使老先生受惊吓。川中人感其事,把荣县城东称为“郑公乡”。(东汉末年,经学家、教育家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因学问和德行名天下,故黄巾起义部队不扰其乡),将赵熙所在的荣县比做“郑公乡”,可见赵熙在蜀中的影响之大。著名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当年就有蜀游诗赞道:“劫后民劳未息肩,每闻政论出耆年。蜀人敬老尊贤意,五老当头配七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