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南昌工程学院
释义

南昌工程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普通本科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公办高等学校,原为水利部直属院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学校坐落于英雄城南昌,拥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2026亩,校舍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是一个花园式、生态型、数字化的校园。

中文名:南昌工程学院

外文名: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校训: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江西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扶名福

所属地区:中国 南昌

主要院系: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生态环境工程系、机械与动力工程系等

院士:5人

学生人数:17707人(2011年)

教师人数:1100余人(2011年)

学校简介

南昌工程学院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江西水利电力学院),原为水利部直属的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经国务院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水电学院, 1978年恢复专科层次办学,1992年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的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原水利部直属4大高校之一),2008年10月22日上午,水利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南昌工程学院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现为水利部与江西省政府共建的一所以工学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农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1年10月,学校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紧抓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及时确定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为辅,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高水平工程大学。

历史沿革

1956年南昌水利学校创建

1958年南昌水利学校升格为江西水利水电学院

1965年江西水利水电学院改建为江西水利水电学校

1978年江西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创建(合署)

1980年江西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更名为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

1985年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水电学校升格为江西水利专科学校

1987年江西水利专科学校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1992年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更名为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

2004年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南昌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普通高校。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此后历经江西省水利水电学校大专部、江西工学院水利分院、江西水利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南昌工程学院。2005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水利部签署协议实现省部共建,2011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10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

学校拥有瑶湖和彭家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46.9亩,校舍建筑面积57万余平方米,是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和“文明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270人,占31.0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586人,占67.35%。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6.6万册,电子图书130万册。开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23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7707人。设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理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军事体育部等13个教学院(系、部)。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工学为主,文学、经济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南昌工程学院拥有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6个,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和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各1个,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和省教学团队5个。近年来,学校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成果,连续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201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我校获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排名全国第20位74名

建校5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和水利行业,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先后输送各类人才4万余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将秉承“自强不息、格物致知”的校训,弘扬 “艰苦奋斗、自信图强、负责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坚持“育人为先、应用为本、学研用互动、水涵润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围绕“水”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的特色办学思路,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数据截止至2011年10月)

学校环境

学院占地2046.9亩,分属两个校区(瑶湖校区和彭桥校区),瑶湖校区坐落于南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彭桥校区位于市区的青山湖畔。全院现有校舍面积57万余平方米,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其中有在2011年建成的广播电视直播室,采用最新的设备仪器,为传媒学的同学提供更良好的教学环境,弥补学院在这方面的缺憾!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塑胶足球场等学生运动活动设施。

学校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0多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270人,占31.0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586人,占67.35%。现有国家跨世纪一、二层次人才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首批人选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1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39名,省级教学名师8 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7707人;学校还积极与国际教育接轨,先后与荷兰、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有国际教育学生近900余人;学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函授站,函授生6000余人;与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联合举办了远程教育。学校基本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2011年,学院喜获硕士学位培养权,学院发展前景广阔!

学院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是江西省2001年-2003年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江西省2003-2004年高等学校普通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检查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位居全省同类院校榜首,2004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4.61%。2009年搜狐网教育频道为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MyCOS)发布了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南昌工程学院的专科毕业生就业能力并列全国第一。

学校设有水利与生态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系、工商管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院系。开设本科专业37个、专科专业23个,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就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707人。为了进一步拓宽学校办学思路,学校还积极与国际教育接轨,先后与荷兰、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开展教育合作项目,目前已有在校生近800人。学校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设有函授站,函授生5300余人;与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了远程教育。学校形成了包含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与远程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设施

学校各类教学与生活设施齐备。教学固定资产7000万元,建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工电子、通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中心、网络技术、测绘工程、3S工程中心等一批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其中,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和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测绘工程实验中心为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为省重点实验室,水文化研究中心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土壤与植物生态实验室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校内建有基于千兆光纤网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建有英语教学调频发射台,有语音室15个(820座),多媒体教室95个(14801座),用于教学的计算机2500余台。图书馆藏书83万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期刊1700余种。建有标准的塑胶田径场等学生活动设施。

学校设有数字水利研究所、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6学科被批准为江西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校发展定位: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兼顾水利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以专科教育为辅,开展继续教育和国际教育,拓展研究生教育;以工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把学校建成水利特色鲜明、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

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围绕“水”字做文章,在“应用型”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学校的科技实力和科技品格。南昌工程学院将一如既往,乘风破浪,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校训、校徽

南昌工程学院

校训与校徽校训:自强不息 格物致知 校风:开拓 勤奋 求实 文明 该标以汉字"工"为主体设计元素,表明学校的工程特征,由六条造型类似水的曲线构成,代表学院以工为主,经、管、文、农、艺六个专业协调发展为办学概念。而水的造型,引喻学院是由拥有四十五年办学历史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演变而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主题造型顶部的圆,寓意初升的朝阳;整个主题造型犹如一个向前奔跑的昌工学子,热情、活泼、充满朝气,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象征学院与时具进、奋发向上、蓬勃发展、和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美好前景!

学校领导

李水弟

校党委书记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扶名福

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张立青

校党委副书记、教授

梁 钢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副研究馆员

张晨曙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吴泽俊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汪胜前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 明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樊后保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汪荣有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刘 青

校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

校长简介

扶名福,男,1953年12月生,江西南康人。197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2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88年浙江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3年遴选为江西省首批博士导师,1994年评审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力学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西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内《应用数学和力学》等5个学术期刊的编委,现任南昌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1985年09月 浙江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8年01月 江西工业大学土建系工程力学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1992年11月 江西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其中1993年10月 南昌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5年01月 南昌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1995年09月--1996年05月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客座教授、高级访问学者? 1996年10月--1996年11月 省委党校第一期中青年专家班学习? 1998年10月 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2009年4月 南昌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其中1999年09月—1999年12月省委党校市厅班学习,2002年09月—2002年11月省委党校市厅班学习) 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一、指导思想

(一)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切实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

(二)根据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以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为指导,努力吸取和消化优秀教学成果,在培养方案中既要体现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本科人才的一般要求又要充分反映和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规律。

(三)培养方案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构建以专业培养和素质拓展、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交融的知识传授、能力形成和素质养成体系,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基本原则

(一)明确目标,协调发展

明确“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识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本位,拓宽专业口径,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既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又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二)分层设课,整体优化

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实现教学管理重心向课程管理转移。要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力度,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与衔接,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课程的先进性和综合性。建立“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两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N模块”为专业教育内容,由系(院)层面设置并负责。

(三)充实基础,文理渗透

充实基础是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和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应对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各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上述三大基础科学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在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学四年不断线。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创造条件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和开展双语教学,特别是金融、贸易、信息类专业和国际合作专业,教学要尽可能与国际接轨,有条件的可采用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提高教学质量。要安排不同科类学生交叉选课,使理工科学生增加人文科学素养,文科学生建立工程意识,培养逻辑思维。

(四)加强实践,注重创新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因此,必须进一步精简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突出理论联系实践,确保实践教学效果。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合理构建能力培养体系,营造良好工程环境,形成分散与集中、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规定要求与自选项目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合力,做到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实验课要逐步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标准。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要确保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和效果,选题要切合实际,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认定创新学分,同时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制订措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五)因材施教,增强素质

实施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手段。为此,要进一步完善以课程管理为核心的弹性学制,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允许学生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学习时间,建立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认定制度,逐步实行跨校选课和其它教育形式学习成绩的认定;逐步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提供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菜单,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较大的空间。增强素质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规范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的认定、考核和赋分。建立“二长一短”的三学期制,充分利用暑期第三学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执业训练、科技创新、学术讲座、发明制作、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加强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成人教育

南昌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处(继续教育学院)是学院成人学历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和自学考试工作管理的职能部门,承担着成人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估、学生与收费管理、招生与学籍管理和函授站(点、教学班)建设与管理,干部培训、岗位培训,远程教育管理以及自学考试报名、咨询等相关工作。

学院成人教育于1988年经国家水利部批准举办,现具有“专升本”、“高达本”、“高达专”等办学层次和函授教育、夜大学、成人脱产教育等办学形式;专业建设以立足水利,面向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现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26个本科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建筑工程经济管理、道路工程、建筑装璜与工程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水利水电工程监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乡镇供水及用水管理、水信息技术、水务管理、水政水资源管理、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测绘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管理、供用电技术与用电管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管理、应用电子技术、水电站动力设备、电气技术、水电站运行管理、水利水电经营管理等66个专科专业,形成以工为主,经、管、文、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满足水电基层单位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先后设立了新疆水电学校函授辅导站、新疆喀什水电学校函授辅导站、贵州水电学校函授辅导站、湖南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函授辅导站、广西玉林市水电局教学点、湖南衡阳水电学校教学点、宁夏水电学校教学点、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点、武警水电二总队第五支队教学班、温州市育林学校教学班和省内吉安市水务局教学点、赣州市水利局教学点、江西水利水电学校教学点及上饶市水利局、九江市水利局等教学班;办学规模不断壮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截止2007年3月,成人学历教育在读学员5300余人,共培养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12000余人。

对外交流

南昌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目前与荷兰萨克逊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浦项学院、韩国培材大学、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目前中荷合作项目有建筑工程技术、城镇规划、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四个专业;国际教育学院与韩国浦项学院的合作办学专业有旅游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三个专业;同时,与英国赫特福德大学展开了研究生合作项目与本科合作项目。国际教育学院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以专业理论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技术教育为特色,培养高水平、实用型、国际化人才”的办学指导方针,采取“专业理论+专业实践+项目培训”的培养模式,国际教育学院在教学中强化英语、韩语教学,注重国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无缝链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院系设置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测绘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农业水利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园林(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城市规划(景观方向)(本科 理工类 五年)

园林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城镇规划(专科理工类 三年)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工程测量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路桥工程、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城市规划(本科 理工类 五年)

给水排水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工程管理(投资造价管理、房地产工程管理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工程造价(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机械与电气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理工类 四年)

车辆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自动化(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机械电子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数控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专科 理工类 三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方向)(本科 理工类 四年)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理工类 四年)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通信工程(本科 理工类 四年)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计算机软件(专科 理工类 三年)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应用电子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通信技术(专科 理工类 三年)

理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工商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本科 文理类 四年)

物流管理(本科 文理类 四年)

旅游管理(本科 文理类 四年)

市场营销(专科 文理类 三年)

旅游管理(专科 文理类 三年)

物流管理(专科 文理类 三年)

电子商务(专科 文理类 三年)

房地产经营管理(专科 文理类 三年)

经济贸易学院

财务管理(本科 文理类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 文理类 四年)

保险(本科 理工类 四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 文史类 三年)

会计(专科 文史类 三年)

会计电算化(专科 文史类 三年)

人文与艺术学院

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 文理类 四年)

编辑出版学(本科 文理类 四年)

动画(本科 美术类 四年)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方向)(本科 美术类 四年)

工业设计(本科 美术类 四年 )

音乐学(音乐表演与传播)(本科 音乐类 四年)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科 文理类 三年)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科 文理类 三年)

文秘(专科 文理类 三年)

环境艺术设计(专科 美术类 三年)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美术类 三年)

产品造型设计(专科 美术类 三年)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工程英语翻译、国际商务、语言文学方向)(本科 文理类 四年)

商务英语(专科 文理类 三年)

国际教育学院

城镇规划(中荷)

电子商务(中荷)

建筑工程技术(中荷)

市场营销(中荷)

旅游管理(中韩)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中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中韩)

继续教育学院

军事体育部

管理机构

党群部门

党委办公室 ·纪委办公室(监察室) ·党委组织部(党校)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党委统战部 ·学生工作部

·保卫部 ·人民武装部 ·机关党委

·工会 ·团委

行政部门

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发展规划处 ·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 ·监察室(纪委办公室)

·教务处 ·科学研究处(学科办) ·审计处 ·教育教学评估中心

·计划财务处 ·学生工作处(学工部 ) ·招生就业处 ·保卫处(保卫部)

·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 ·后勤保障处 ·基本建设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医院(计生办) ·彭桥校区管理委员会

业务单位

党校 ·图书馆 ·高等教育研究所 ·招投标管理办公室 ·学报编辑部 ·网络信息中心

教学单位

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理学系

·外国语言文学系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科研部

·军事体育部

科研机构

水利工程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所

·岩土工程研究所

·微纳驱动与控制研究所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研究所(社会发展与水文化研究中心)

学术团体

南方水土保持研究会

江西南昌工程学院

仪式现场

水利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昌工程学院协议书会见现场,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出席签字仪式。

本站讯 2008年10月22日上午,水利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南昌工程学院签字仪式在京举行。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刚出席签字仪式。江西省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主持签字仪式。水利部人事司司长刘雅鸣宣读了共建协议。

胡四一副部长、孙刚副省长分别代表水利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共建协议并讲话。

胡四一副部长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是后备人才培养力度。要充分发挥水利高等院校的科技和人才培养支撑作用,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水利人才队伍,切实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胡四一副部长强调,南昌工程学院水利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明显,为水利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尤其是划归江西省管理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学校软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不断提高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水利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共建,将促进南昌工程学院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水利现代化和江西地方经济建设。

孙刚副省长表示,江西省将在水利部的支持下,继续加大对南昌工程学院的投入力度,使学校成为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的高等院校,为水利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

水利部有关司局和单位、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南昌工程学院的代表出席了签字仪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3: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