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丛冢雉
释义

中文学名:丛冢雉

二名法:Alectura latham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冢雉科

种:丛冢雉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东部和东北部

命名人、时间:Gray, 1831

基本档案

中名:丛冢雉

英名:Australian nBrush-turkey

科名:冢雉科

学名:Alectura lathami

体长:68cm

分布:澳大利亚东部及东北部

羽色:雌雄相似

栖所:森林

迁徙:不迁徙

形体特征

体型修长,类似雉类的鸟,颈部细而裸露、并悬垂着一堆多皱的皮褶(颈部肉垂)。

生活方式

林栖,取食昆虫、浆果和种子。

繁殖方式

丛冢雉哺育后代的方式比较特殊,不是由母亲把蛋孵化出来,而是由父亲用植物和泥土建成一个巨大的育儿巢。在母雉鸡产卵前的4个月里,公雉鸡就开始忙起来了。它设计了一个大约5米长、一米高的土包。土包填入了许多树叶和树枝。蛋将来就会被放在这里。等土包里的植物腐烂了,就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借助这个热量,蛋就能够被孵化。等公雉鸡测量了巢内的温度,觉得温度符合了孵化的要求,母雉鸡就把蛋生在土包里。当蛋被安全地保存在土包以后,公雉鸡每天都要测量一下土包里的温度是否均匀。育儿巢的温度必须保持在33℃左右。测量温度的时候,公雉鸡把土刨开,把喙伸入土包里,用舌头或者颈上没有毛的地方感觉一下温度。如果夏天太阳暴晒,公雉鸡就会在土包上多覆些土,这样土包里就不会太热,如果太凉,公雉鸡就会把土包打开,让阳光晒到蛋上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