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化台湾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月1日)平装: 714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801956026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台湾移民、家族、儒学、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歌谣、戏曲、传统民居、寺庙建筑等,分七编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台湾文化感兴趣者阅读。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起。老师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站在厦门鼓浪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实际上是金门岛),登上鼓山绝顶,清晨能听到基隆的公鸡打鸣。老师对台湾美丽风光近乎童话般的描绘,使我心驰神往,引发无限遐思。长大后去台湾看看的愿望,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

这是一本介绍台湾文化的大全书。全书内容涉及台湾移民、家族、儒学、文化名人、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歌谣、戏曲、传统民居、寺庙建筑等,分七编叙述。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尤其是对台湾文化感兴趣者阅读。

目录

文化台湾(中华文化在台湾)前言

第一编 台湾的移民与家族

第一章 移民入台

第二章 台湾家族社会的确立

第三章 台湾宗族社会的特点

第四章 台湾的姓氏与祠堂

第二编 台湾儒学与文化名人

第一章 台湾的儒学教育

第二章 台湾儒学的考试与科举

第三章 台湾文化名人

第三编 台湾的书院与乡学

第一章 台湾的书院

第二章 台湾的乡学

第四编 台湾的宗教与信仰

第一章 台湾佛教

第二章 台湾的道教

第三章 台湾民间宗教

第四章 台湾民间信仰

第五编 台湾的民风与民俗

第一章 生产习俗

第二章 婚丧喜庆习俗

第三章 衣食住行

第六编 台湾的歌谣与戏曲

第一章 台湾的歌谣

第二章 早期台湾戏曲

第三章 穿越海峡的歌仔戏

第五节 台湾歌仔戏的繁荣

第七编 台湾的传统民居与寺庙建筑

第一章 台湾的传统民居建筑

第二章 台湾的寺庙建筑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台湾是中国的宝岛,小时候经常听老师说起。老师说,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站在厦门鼓浪屿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台湾岛(实际上是金门岛),登上鼓山绝顶,清晨能听到基隆的公鸡打鸣。老师对台湾美丽风光近乎童话般的描绘,使我心驰神往,引发无限遐思。长大后去台湾看看的愿望,成了我儿时的梦想。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学术交流,我多次访问台湾。由于两岸尚未实现“三通”,去台湾要经过香港。手续着实烦琐,比出国还难。但一登上宝岛台湾,因办理手续的一切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因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似乎回到我的第二故乡闽南。

首先是语言交流毫无障碍。在台湾,除了普通话(台湾称“国语”)外,更加通行的是纯正的闽南话,台湾称为“台语”。我曾在闽南生活了八年,初中、高中都在闽南就读,学过闽南话,上大学后就不常说了。我发现在台湾只要用闽南话交谈,就显得特别亲切(在闽南也是如此)。特别是到官庙调查,和老太太、老爷爷说话,非闽南话不可。因此,我不得不重新拾起已经淡忘的闽南话,在台不过数日,我的闽南话水平很快恢复,交谈起来一见如故,给我的调查研究带来很大的便利。根据研究,台湾闽南话的语音系统和福建闽南话几乎没有差别,声母都是15个,声调7种,不论是泉州腔或是漳州腔,所有的韵母都没有超出福建闽南话已有的范围。台湾的闽南话之所以变异较小,是因为早期到台湾的几乎都是闽南人,闽南话在台湾开发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同。即使在日据台湾时期,一度强制推行日语,禁止使用汉语、汉字,但闽南话和汉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保留得更地道。因为民族语言的顽强生命力,已根植于台湾人民生活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闽南话不但具有独特的韵味,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而且承载着闽台人民创造的社会文化,体现了共同的价值观。

后记

近年来,台湾的历史与文化备受大陆学术界的关注,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着两点明显的不足:一是过分追求学术性,缺乏通俗性,或者说,未能将学术研究与普及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仅在学术界流通,并未转化为雅俗共赏的作品,向社会各界推广,不能在台湾产生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几乎所有论著都只是文字的叙述,缺少生动直观的图片,难以吸引一般读者。鉴于此,我们组织一些学者,以各自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广泛吸收海峡两岸的研究成果,力求写出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向台湾平民百姓特别是青少年介绍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文化,用通俗的文字描述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源流关系,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本书分工如下:主编林国平提出选题,编写大纲,制定体例,总纂全稿;前言由林国平撰稿,第一编由俞黎媛和肖方峥撰稿,第二编由陈名实撰稿,第三编由黄新宪撰稿,第四编由林国平、范正义撰稿,第五编由林剑华撰稿,第六编由陈耕、李建忠撰稿,第七编由何绵山撰稿。副主编陈名实对清样稿做最后审定。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文化在台湾”的研究成果,特此鸣谢!

文摘

一般的垦户随着财力的积蓄和人口的增多,形成了地方大族,如著名的张士箱家族,康熙末年曾以云林仑背为中心开展垦殖。他们招民开垦,辟田野,筑水圳,成为当地首富。以后相继向今天的彰化、台中和台北地区投资,成为当地最有声望的家族之一。

山区的开发也在同时或稍后进行。东势位于台中县中部,地处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间。境内除大甲溪沿岸的平原外,大多是起伏的山地。雍正年间,虽有汉民入垦,但规模甚小。乾隆年间,入垦人口增加。乾隆四十年(1775年)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人刘启东率众来垦,建立石冈仔庄。尔后刘启东又越过大甲溪,入山砍伐。在遭到番族的抵抗后,刘启东实施武装护垦,最终在大甲溪东岸,建立起聚落,即今天的东势街。刘启东赖以致富的是樟脑油生意,他将东势附近出产的樟脑油销往大陆,获得厚利。又从家乡招募人手,来台垦殖。樟脑油曾经是晚清台湾的三大出口品之一,东势一地的樟脑油产量占出口总值的一半。林业经营构成东势开发史的主要特色。

东势以南的水沙连番地迟至嘉庆后期才得到大规模的垦殖。嘉庆二十年(1815年),水沙连的隘丁黄林旺与嘉义人陈大用、彰化人郭百年等,领得垦照后,带领民壮佃丁1000余人,进入番界,但随即被官方逐回。直到咸丰年间(1851-1861年),郑勒先通番成功,汉人才得以大量入垦埔里,形成较大村落。而全面垦殖则在清末由政府招垦局主持完成。

东势以北,隶属于苗栗县的内山地区,因番害严重,垦殖进程缓慢。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居住于苗栗杨梅坜地方的佃农黄南球一家迁至山地边缘,不久,便创立“金万成垦号”,组织人马深入内山进行垦殖。在积聚了充分的资金以后,又组建“黄南球垦号”,独立开垦狮潭地区。除了稻米的生产外,黄南球也以樟脑采制作为最大富源,以至在光绪年间(1875-1908年)成为富甲一方的首富。

正是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得台中地区逐渐成为人口稠密之区和物产丰富之地。雍正元年(1723年),分诸罗县设彰化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