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望海潮·从军舟中作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称】《望海潮·从军舟中作》 【年代】金代 【作者】折元礼 【体裁】词 作品原文望海潮 从军舟中作 地雄河岳,疆分韩晋,重关高压秦头。山倚断霞,江吞绝壁,野烟萦带沧洲。虎旆拥貔貅。看阵云截岸,霜气横秋。千雉严城,五更残角月如钩。 西风晓入貂裘,恨儒冠误我,却羡兜鍪。六郡少年,三明老将,贺兰烽火新收。天外岳莲楼。想断云横晓谁识归舟?剩著黄金换酒,羯鼓醉凉州。 作品鉴赏这是首赞颂军旅生涯的词,写得雄浑豪放,气势天成。作者生活在金章宗时代,时金之国力正雄霸中原。此词即反映了金军的强盛,和作者由此激发的雄豪气慨。诗作于潼关一带黄河舟中。涧关是我国中原地区的著名关隘,据崤函之险,扼秦晋豫三省要冲,下视黄河,形势极为险要。这一带黄河又是山西、陕西的界河,春秋时山西一带为晋国封地,陕西一带为韩国(不同于战国七雄的韩国)封地,所以说黄河在这里把韩晋两国的土地分开。“高压秦头”是说潼关高踞秦地险山之巅。潼关本位于山腰,写它位于山巅是夸张的说法,也为了表达潼关特有的气势。起首几句,气度就不凡,使全诗有了个高起点。 “山倚断霞”写山之高,如倚断云霞。“江吞绝壁”写水之急,欲把在它冲激下形成的绝壁也一口吞掉。“野烟”句则写河面之阔,“沧洲”指的是黄河岸边的沙洲。这几句一动一静、一高一远,形象地描绘出潼关一带河岳的宏伟画面。起首几句重在写气势,这几句则重在写具象,是起首几句的深化、补充。 “虎旆”以下几句写军阵之势。军阵如云把河岸分(截)开,军容壮观。“霜气”、“角声”、“残月”和月下的“千雉严城”,则突出了军阵的肃杀气氛。河山的险峻和军阵的肃杀,自然渲染出金军的威武。 上半阕侧重写景,景中有雄豪之情;下半阕则侧重写情,情中也不乏壮观之景。 “西风”句写潼关一带秋晓的寒风料峭。一个“入”字,写晓风之寒极贴切,微寒而不致使人不胜。在这种军阵秋晓的环境中,连进士出身的诗他不禁羡慕起军旅生涯来。“兜鍪”,军人头盔,这里指代军队。 “六郡”本指陇西、天水一带。《汉书·地理志》称:“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才力为官,名将多出焉。”“三明”指晋诸葛恢、荀闿、蔡襄三人,他们均以“道明”为字,史称中兴三明(见《文选注》)。这是借典故比喻金军官兵素质的精良。“贺兰”指今宁夏贺兰山带,金时为夏国。“烽火新收”则是借指,赞扬金之武功。实则当时金、夏间并无战事。时西夏国力已衰,新皇继位尚须金之册封。 “岳莲”指华山中峰莲花峰,因状似莲花,故称岳莲。华山在潼关之西,故称莲花峰上的楼阁远在天外,是远眺之景。“断云横晓”,白云在古人的心目中往往和家乡联系在一起。《新唐书》:“锹仁杰登太行山,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这里说望“断云”而无人“识归舟”,亦即无人思家,均志在从军建功立业。 最后两句,“黄金换酒”喻饮者豪,“羯鼓”、“凉州”喻宴会音乐之豪,进一步抒发了作者从军的豪迈心情。羯鼓产自羯中,为匈奴人的乐器。凉州为乐曲名,唐天宝间(742—756)产自凉州。这里用来写军乐的勇武气势。 此词在状物、抒情、渲染气氛上颇有特点。另外,用典也是此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作者简介折元礼 (?—1221)金代词人。字安上。世为麟抚经略使。父折定远,侨居忻州(今山西忻州),遂为忻州人。公元1194年(明昌五年)两科擢第。学问该洽,为文有法度。官至延安治中。公元1221年(兴定五年)蒙古军陷葭州(今陕西佳县),死于难。《金史》无传,事见《中州乐府》。词存《望海潮·从军舟中作》一首,见《中州乐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