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创伤弹道学
释义

创伤弹道学 研究弹丸、破片等投射物击中机体后,在体内的运动规律、致伤机理和致伤效应的学科。它既是终点弹道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创伤学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指导武器、弹药设计和提高弹伤的防护与诊治水平。创伤弹道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致伤因素、致伤机理、致伤效应和杀伤标准等几个方面。 致伤因素 投射物的致伤效应,取决于其释放能量的大小、速率和投射物的杀伤力;也与机体组织或脏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影响释放能量的因素包括:投射物的速度、质量、形状、结构特点、飞行稳定性以及投射物的变形和破碎等,其中以速度和质量(尤其是速度)影响最大。投射物在机体内运动时的稳定性和变形、破碎,对杀伤力亦有很大影响。机体对致伤效应的影响,包括组织或脏器的密度(比重)、弹性、坚韧度、粘滞性和含气、含液情况等,其中以密度和含水量与致伤效应的关系最为密切。

致伤机理 投射物击中机体后,对机体的致伤机理主要有:①直接侵彻作用。投射物依靠其动能击穿组织并向前运动,在和组织接触过程中释放能量,由此直接挤压、穿透、离断或撕裂组织,形成原发伤道。②瞬时空腔作用。高速投射物在体内运动时,其部分能量以压力波的形式释放,使原发伤道急剧扩张,形成一个直径远大于投射物外径的瞬时空腔,并使空腔作反复胀缩运动,伤道周围组织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剧烈挤压、牵拉、快速位移和震荡,从而形成数毫米至1.2厘米宽的挫伤区,其外层为血循环障碍区,即震荡区。③压力波作用。压力波可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并可通过介质传播,间接引起远隔部位的压力增高及损伤,如在动物实验中,当投射物击中后肢时,主动脉弓和颅内可记录到突然增高的压力,引起血脑屏障渗漏、中枢和周围神经细胞变性等。④体内继发投射物效应。投射物击穿骨组织后可产生许多碎骨片并向四周飞散,由此可引起继发损伤。

致伤效应 研究投射物致伤后伤道局部和全身的各种变化。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对于弹伤的诊断和救治有直接指导意义。

杀伤标准 研制和使用武器弹药时,需要有一个对人员的合理的杀伤标准。通常,各国多采用投射物的动能(mv?)作为量度标准,而量值则各不相同,如法国为49焦、苏联为98焦、德国和美国为78焦等。许多学者还提出了另外的杀伤标准,如除动能、比动能外,尚有动量mv和mv?等。

发展沿革 创伤弹道学是随着武器、弹药的发展和战伤外科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早在16世纪时,已有大量关于滑膛枪弹及霰弹弹丸致伤的临床报告。19世纪时,有人采用装有湿麻布的铁罐和生面团作为模拟物,进行射击试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开始采用动物试验及模拟介质来研究投射物在机体中能量的传递规律。1941年,美国学者A.N.布莱克等首次用高速摄影证实了瞬时空腔的存在,从而开始了较系统的现代创伤弹道学研究。60年代,由于高速轻武器弹药的使用,使弹伤变得更为严重而复杂,给创伤弹道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自1975年以来,已多次召开国际创伤弹道学会议,说明这一学科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研究动向是:①进一步探讨投射物的致伤机理。②重视机体组织实际吸收能量的大小,强调不同组织由于特性不同,其损伤效应会有所不同。③注意投射物致伤后人体的全身反应和远达效应。④探讨更为合理的人员杀伤标准。⑤开展电子计算机模拟研究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