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初谏议大臣魏征
释义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4月1日)

丛书名: 中国名臣丛书

平装: 229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811180862

条形码: 9787811180862

尺寸: 22.6 x 16 x 1.3 cm

重量: 363 g

内容简介

《唐初谏议大臣魏征》对其一生的功过荣辱、生平事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和客观的评介。他的为官之道是敢于坚持真理,犯颜直谏;他被唐太宗称为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他辅助一代帝王成就千古盛世“贞观之治”;——他就是唐初谏议大臣魏征。

编辑推荐

《唐初谏议大臣魏征》既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传记作品,也是一部通过阅读可以了解中国历史的通俗作品。

图书序言

魏征,大唐名相,史书记载是“钜鹿曲城人”,后来迁居到相州内黄。钜鹿曲城即今河北省晋县,相州内黄即今河南省内黄县。和理想中的著名人物相反,魏征貌丑身矮,但却以其博学多识的才华、刚正不阿的品格,穿过历史长河,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形象。

魏征的父亲叫魏长贤,年轻的时候在洛阳一所官办的学校里念书。魏征的祖父叫魏彦,博闻强志多才多艺,诗词歌赋文笔华美。魏长贤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聪慧灵秀之气,而且广涉经史,博览群书,文章隽秀。这样,魏征就可谓世代书香,承袭了上两代人的才华气质,其非凡超群便有了历史根源,甚至有了血统依据。

公元534年,北魏善于弄权的高欢盘踞洛阳,结党营私,打击异己,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改元天平,迁都于邺(现在的河北省磁县),史称东魏。至此,北魏消亡。

当年,魏长贤也迁居邺都。他以博闻强记,书香门第,文采照人的名气被举为秀才,还当了淮南王元悦的秘书。后来北齐政权建立了,依然建都邺城。当时仍住邺城的魏长贤又被北齐平阳王高淹授予法曹参军,再转著作佐郎。魏长贤任著作佐郎时,曾想撰写《晋书》以完成父亲的遗志。在这个时期,魏长贤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胆子也就大起来,居然敢向济世祖武成皇帝高湛上书发难,对当朝权贵们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种种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那些贪官污吏们大哗,大为不满,切齿痛恨,联手反扑。所幸皇帝高湛刚刚即位不久,为了收买人心,又慑于政治舆论影响,没拿魏长贤的项上人头,只是将他一脚踢出京城,安排到上党郡屯留县当了七品县令。这次官场斗争虽然就此画了句号,魏长贤也忍气吞声地认了,可他所有亲戚朋友却不依不饶,有的责怪他不自量力,有的斥责他不识时务。有的唉声叹气,有的指天骂地,说恶人当道,正不压邪。

朝中很多人为之惋惜,纷纷为他打抱不平。

魏长贤被贬,认是认了,不认也不行。可是执迷不悟,死不反悔,始终坚持贪官得反,有罪必究,邪不压正,善恶有报。

说魏征刚正不阿随根,就有道理。遗传基因如斯,奈何不得。

魏长贤不后悔。受宠不惊,遇挫不失其志。这种宠辱不惊的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

北齐武平年间,魏长贤托病辞官,此后再没出仕。

魏征的祖父魏彦想写《晋书》,当然是想“以古为镜,以知兴替”,以此警示后人创业守成,魏长贤承继乃父遗志,也想在这个天理大道上条分缕析,思有所成。但是,两个人的志向最终都没有实现,多少政权更迭,多少人事沉浮,只是化做无限的深思和感慨,沁入两代哲人的心底。除了徒望长天皓月之外,还是一任长江之水东去。

有人说,穷富不过三代,作为一种治世醒人抱负的积累,大概也不过三代吧。我们不敢说一个成功的巨商他的前几代一定是个穷人,也不敢说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的上几辈一定就是个平民百姓,但是我们确实在魏征的身上看到了这种厚积薄发的规律。这种蓄势已久的汪洋恣肆的大智慧、大潇洒——当魏彦、魏长贤带着太多的思索和遗憾离开这个嘈杂的世界时,他们两代人没有抒发出去的智慧的灵光、人生的精华,都汇聚在了他们的子孙身上,公元580年,魏征来了。

魏征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在兵荒马乱之中度过的,隋文帝杨坚以隋代周以后,紧接着开始了全中国大统一的活动。早在南北朝末年,北方强大、南方弱小的形势已成定局。建德六年,北周出兵灭齐,一举统一了长江以北各地。当周武帝伐齐之时,陈朝大将吴明彻进兵夺取北齐的淮南。周灭北齐以后,立即伐陈,收复了淮南一带地区。这样一来,当时北周的疆土,不仅据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且包括了长江上游中游各地。在北周末年,周武帝已经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正因为这样,周武帝在世时,曾准备“平突厥,定江南”。可惜周武帝不久病死,完成全国统一的任务便历史性地落在了隋文帝的身上。

公元589年的大年初一,隋朝数路大军一举突破江防,横渡陈朝赖以为天堑的长江,在陈都城建康会师,韩擒虎、贺若弼相继挥师入城,陈兵望风而降。陈后主从景阳宫中逃出,躲在一口枯井里,被隋军搜出。至此,陈朝灭亡,从而结束了数百年长期分裂的局面,中国复归统一。这一年魏征尚不满十岁,还在河南省内黄县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中读书识字,他也许并不知道,这个充满杀伐的世界,正在等着他一显身手哪。

魏征生于北周,长于隋朝,正逢门阀制度的转型时期,虽然高门望族不像东晋宋齐梁时期那么兴旺发达,不可一世;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存在了数百年的门阀制度怎么可能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恰恰相反,它在隋代,甚至唐朝的相当一段时期里,门阀制度的余风仍严重地左右着人才的选拔任用,大大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尤其是每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命运!与魏征相比较的那些人中,年轻时命运较好,宦途顺畅者,莫不是因为先世父辈的门第和地位在起作用。可以说,当时绝大多数人的家庭和家族都要比魏征“高级”、“尊贵”得多。父亲魏长贤,终生只当过区区一著作佐郎和小小屯留县令,而且最后的结局“辞疾去职,终于齐代,不复出仕”。再从魏氏的郡望在钜鹿曲阳,而魏长贤已迁徙至魏郡的内黄这一事实上看,魏征一家早已潦倒败落到连同族地望也沾不上边的境地。所以在魏征的幼年、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在门阀士族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代,无依无靠,无产无业,甚至无亲无助,只有在乱世中遁入道观,出家当一名道士,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确是顺理成章的出路。

关于魏征在三十五岁以前的行迹,任何史书都记载不详。我们只能在综合了各种史料后,勾勒出一条最简略也最接近事实的轮廓,推断出他在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以前,可能在内黄家中闲居,主要是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数县范围内流浪、闯荡,交结了一些朋友。但大部分时间仍是在家中读书习文,祖父和父亲虽然没有给他遗下什么家财和高位,但却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古今图书典籍。一个没有其他出路的青年,在穷极无聊又暂无指望的混乱社会,读书无疑是他最自然、最合适的选择。从他启蒙识字时起,到大业六年止,这段时期不短于二十年。二十年的读书生活,对魏征以后的人生,其方方面面的影响,实在太巨大了。大约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魏征三十一岁那年,魏征出家当道士,从此离开了内黄县的家乡,开始了他艰难的政治生涯。

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是怀着他的理想,带着他的抱负而投身于政治实践的。《旧唐书》本传称魏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这种“大志”是什么呢?不是想发大财,成为大地主、大商人,因为他平生“不事生业”,根本就不把发家致富、置产业过日子放在心上。也不是想成为大学者,虽“好读书”,但不是皓首穷经的书生型,而是“多所通涉”,“尤属意纵横之说”。那么他到底是一种什么“大志”呢?他曾跟随过隋代大学者王通学习一段时间,当王通有一次问起他的志趣时,魏征坦率地回答:“愿事明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中说·天地》第二)原来他的大志就在辅助一位有作为的英明君王,干一番拯世济民的大事业。有关魏征抒发和流露个人情感和心性的文学作品非常罕见,仅能搜集到的一些篇章,却都能给我们一种奋发向上、进取有为的积极印象和激励力量。他出家做道士时,曾写过一篇《道观内柏树赋》,此赋有一篇序,其文日:

元坛内有柏树焉,封植营护,几乎二纪。枝干扶疏,不过数尺,笼于众草之中,覆乎丛棘之下,虽磊落节目,不改本性。然而翳荟蒙,莫能自申达也。惜其不生高峰,临绝壑,笼日月,带云霞,而与夫臃肿之徒,杂糅兹地。此岂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者哉!(《全唐文》卷139)

……

图书目录

引子

暗结姻缘遇宝藏

招亲认母拜豪杰

瓦岗军师处偏席

效主入门招旧部

二进大唐随太子

拒贪倡廉举贤人

审时度势储君争

玄武兵变定江山

行军途中解危难

秉公直谏治国纲

百官封爵拒淮王

太宗霸业反分封

依法抗旨劝君王

阻修琼楼谏封禅

奉旨赈灾黜贪官

皇亲国戚遵国法

功高遭忌中诡计

指点江山著朝典

贞观盛世助太子

皇上骄逸巧谏君

朝星陨落垂青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0: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