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红层盆地
释义

中国中生代到新生代初期主要在热带或亚热带干旱环境下沉积的陆相红色砂岩、砾岩和页岩所组成的红色地层。主要堆积于中生代燕山期造山运动所形成的断陷盆地中,故其分布区常被称为“红层盆地”(或红盆地)

红层盆地的分布地区

广布于中国各地,尤以东南半壁为多。中国红层分布最广的是四川盆地,面积达26万多平方公里。在北东和北西两组主要构造线控制下,周围为高原山地,盆地内为红层丘陵,在侏罗纪已开始形成。武陵山与武夷山之间的江南地区有许多长条形为主的中型红层盆地,堆积的红层大部分为白垩系或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此外,还有众多的小型红层盆地散布在秦岭、大巴山以南直至粤东北、赣东南和闽西南地区。堆积的红层,部分为下白垩统或上白垩统,部分为早第三系。总之,中国红层盆地由西往东面积逐渐减少,年代亦渐新。从晚侏罗世,特别是从白垩纪到早第三纪是红层堆积的主要时期,它们的堆积空间都是在不同时期燕山构造变动造成的,大型盆地以拗陷为主,中、小型盆地以断陷为主,地质构造方向严格控制了红层分布的格局。红层沉积厚度各地差别很大。厚者达数千米,一般也在1000米以上,而且岩相也有较大差异,这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红层丘陵形态

盆地式的红层地貌,由盆地外围到盆地中央,通常可分4个带:①外围山地带,多为其他岩石所构成的山地,环绕盆地的四周或位于盆地两侧。山地与红层丘陵之间往往有断层分隔。在断层隐而不现的地方,山地夷平面与红层夷平面互相连接,形成和缓的斜面。②边缘红层高丘陵带,一般岩层倾角较大,成为单斜地形。红层丘陵受来自山地河流的切割,相对高度虽大,但分离程度较差。③红层低丘陵带,是红层地貌的主体部分,岩性多属砂岩和页岩,由于岩层倾角不大,岩性又软弱,丘陵起状和缓,相对高度较小,谷地较开阔,在夹有厚层砂岩的地方,形成方山式丘陵。④丹霞地貌和阶地、平原带,位于盆地中心区,向心河系在这里集中,嵌入河谷两侧常有砂砾岩、砾岩出露,形成丹霞地貌。河谷较宽,阶地、平原亦较宽广。红层丘陵的各种形态主要取决于岩性的软硬及岸层倾角的大小。显然,上述4个地貌分带并不是每个盆地都具备。

丹霞地貌指厚层砂岩、砂砾岩、砾岩所成的峰林地貌,以发育于粤北丹霞山区为最佳,故名。该山红层多含氧化铁,颜色丹红,故名丹霞山。红层在丹霞山区又称“锦石”。因富含钙质,岩面常生成溶沟,如武夷山的“晒布岩”;层间亦有小型溶洞,如方岩的“罗汉洞”、“胡公洞”等武夷山脉亦为丹霞地貌。此外,河北承德也有分布。

丹霞地貌以丹崖赤壁为基本特征。因其岩性坚硬固结、抗蚀力强、透水性好而使坡面不易产生径流。节理多呈垂直系统而有利于流水和风化作用的深入。因此,在丹霞地貌中又以峡谷和峭壁最为显著。平坦的构造台地亦因而被峡谷所分割,形成破碎的台地或高原地貌。当峡谷扩大,台地和高原缩小后,即形成方山地貌,如粤北乐昌砰石的“金鸡岭”、“万古金城”,仁化的“扁寨”、“平头寨”等。方山地貌再因崖壁崩塌而形成特殊的石峰地貌,因而有假喀斯特地貌之称。

方山地貌周缘有石针、石柱及长条状石岭、石墙分布,顶部常有呈球状剥落的巨石,称为“岩”或“石”。如丹霞山上的“人面石”、“燕岩”等。巨大的石壁则称之“崖”,如永安百丈崖。石岭或石墙上常可形成“天然窗户”,再经扩大后则成为“天生桥”,如江西上饶的天生桥。崖上突出的硬岩每呈嘴状突出,如武夷山的鹰嘴岩。额状悬崖也很常见,如武夷山的大王峰,呈倒靴形。丹霞地貌亦有呈单斜山形态的,如武夷山主峰三仰峰。丹霞地貌是中国重要旅游资源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