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锯齿藻 |
释义 | 分类信息中文名称 台湾锯齿藻 拉丁名称 Prionitis formosana 英文名称 \\ 地方名称 \\ 中文门名 红藻门 拉文门名 RHODOPHYTA 中文纲名 真红藻纲 拉文纲名 Florideophyceae 中文目名 隐丝藻目 拉文目名 CRYPTONEMIALES 中文科名 海膜科 拉文科名 HALYMENIACEAE 中文属名 锯齿藻属 拉文属名 Prionitis J.Agardh 地理分布 中国的台湾、海南。日本、越南、菲律宾。 形态特征藻体直立,线形,5~15㎝高,基部具一不规则的盘状固着器,不规则数次二叉式分枝,腋角广开,特别是体下部,上部略小,分枝扁压至扁平,一般个体2~3㎜宽,大的体下部可达4~4.2mm宽,体中部3~3.2㎜宽,体上部2㎜宽,在不规则节间处有时有稍缢缩现象,分枝基部下缩或略缢,枝端钝形或叉分,藻体的两侧边缘(少数由体表面)产生很多小育枝,小育枝卵形或长圆形,0.5~2㎜长,0.3~1.2㎜宽,扁压,单生或叉分,基部缢缩,顶端钝圆或略尖。藻体紫红色,软骨质,干后变硬,制成的腊叶标本不能附着于纸上。藻体内部构造:体下部横切面观、扁平,宽4~4.2mm,厚398~415μm。体中部横切面观,扁平,宽3~3.2㎜,厚432~465μm。体上部横切面观,体宽2㎜,厚382~432μm,由皮层和髓层组成;皮层厚85.8~99μm,由外皮层和内皮层组成,外皮层厚33~39.6μm,由5~6层长椭圆形或卵形细胞组成,常背斜排列,胞径3.3~6.6×3.3~5μm,内皮层厚40.5~39.6μm,由6~7层大的不规则形细胞组成,胞径13.2~19.8× 9.9~13.2μm,细胞内含有明显的收缩的原生质体,胞间常有次生纹孔连结;髓层非常厚,231~244.2μm,由密集的髓丝组成。四分孢子囊埋于藻体边缘小育枝的皮层细胞中,孢囊小枝卵形或近圆形,枝基略缩,枝端钝圆,l~3㎜长,581~747μm宽。四分孢子囊切面观,长椭圆形或长卵形,胞径16.5~29.7×3.3~8μm,只看到横分一次的孢子,完全成熟的四分孢子没有看见。囊果生于最末小枝或育枝的枝端,明显地微突。囊果小枝单条或多叉分,基部不缩,枝端钝圆。囊果纵切面观,圆形或亚圆形,149.4~199×132.8~199μm,位于皮层与髓层间,腔底部有一大融合胞,其上产生产孢丝,腔内充满果孢子囊,成熟的果胞子囊不规则卵形,周围具有不育丝组成的囊果被,顶端有时可以看到开口。在成熟的雌性藻体切面中,可以看到辅助细胞枝枝丛,由1~2次枝丛细胞组成,其基部有一较大的着色深的辅助细胞,位于髓层与皮层之间。精子囊窠位于末枝或小育枝的表皮层,解剖镜下,精子囊小枝表面观色淡发白,周围有明显的深色边;横切面观,精子囊窠小粒状,于表皮层外端,色淡反光强。 生活习性生长在低潮带的石沼底部岩石上或低潮线下0.5m深处的岩石上。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