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王台 |
释义 | 楚王台为历史遗迹,现存不止一处,多出于历史典故。这里指湖北楚王台及上栗楚王台等。 中文名:楚王台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内 属性:历史遗迹 湖北楚王台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内。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城内楚王台设有军械局。”亦称“ 楚望台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 吴醒汉等整队赴 楚望台 ,补充子弹,占领蛇山 。” 另又指巫山阳台。相传为楚襄王梦神女处。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仇北鳌注引《寰宇记》:“楚宫,在巫山县西二百步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唐·岑参《送江陵泉少府赴任》:“城边宋玉宅,峡口楚王台。”清·高咏《归舟作》:“楚王台畔榜人歌。” 上栗楚王台相传在公元前500年期间,楚昭王在位,与其智囊观射父游猎南巡,在吴楚交界处的楚山村忽遇巡于边界的吴王阖闾,毫无防备的昭王带领部下与吴王鏖战甚久而败北,带领部下由马口坳向梓木岭方向撤退,因山高路险,地势险恶,于是计划在此山顶安营扎寨,但考虑到吴兵正在四处搜寻他们,心生一计,让其宝马退着走向山顶,吴兵追至,见有马蹄印于石上,方向皆为下山痕迹,心思昭王定然不在山顶,于是改往别处寻找。 这样,在山顶安营的昭王方得以喘息,于是借此机会重整兵马,计划休息数日再寻机冲杀出敌兵的包围,这个时候,楚山村有隐者发现昭王被困在此,特献世传宝剑以助昭王,昭王得剑,见剑长数尺,寒若秋水,顿时心生豪气,挥剑砍向身边一块巨石,这块两米多高的巨石竟然应声而裂,昭王借此气势,带领部下冲下山峰,把猝不及防的吴兵打得落花流水,并顺利回到国都,后来,脱险的楚昭王多次派人来楚山村寻找献宝剑的隐者,但隐者皆匿之不出,昭王只好奖赏楚山村之族人。 后来楚山村村民为感昭王之恩典,于昭王屯兵之处建庙,但献牺牲,皆自往山顶,每旱祈雨,皆有所应,后文人墨客,但有任于楚王台近处者,莫不留下佳作传于后世。 其中有唐代韩愈题《楚昭王庙诗》: 邱坟满目衣冠尺,城阙连云草树荒,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祀楚王。 清文应元《楚昭王庙诗》: 昭王遗迹昔曾经,霸业销沉战血腥。 右领岂能亡郡国,孤臣空自哭秦廷, 依然萍实还呈瑞,未必河崇便有灵。 我掬寒浆酹江水,碧天无际楚天青。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萍实里》: 楚地童谣以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知县尚崇年写下《楚台夜月》: 披露登临沆瀣凉,正悬冰鉴对昭王。 非关霓舞中庭白,惟向屏山几处苍。 影映洞庭天一色,馨流香渡桂同芳。 还期比夜无秋色,不羡章华乐未央。 这些作品,均对楚王台的历史以及风景作诸评点。现楚王台下的青石上还存有昭王退马上山的马蹄印,昭王庙边的试剑石的剑痕亦清晰可见,更有失剑冲,蛤蟆石、仙人独倚等景观十数处,半山更有天然溶洞,寺庙楼台,因其风景所处山岭纵横,峰峦叠嶂,云缠雾绕,今人前往观瞻或拜谒者更络绎不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