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塔岭村 |
释义 | 塔岭村位于霞美镇西南部,北邻山岭村,南邻下蔡林场,东邻前梧村,西邻杜浔镇院边、林前二村。省道漳东线公路及漳诏高速公路从村北经过。有乡村公路通周边各村,道路交通便捷。? 政区沿革? 塔岭和山岭、前梧原来统称戴坑,以戴姓聚居地得名。清初顺治年间为戴坑保,属八都。康熙三十九年属九都。民国29年,“戴坑十八社”属白石乡的塔坪、岭后、前梧3保。民国32年白石乡合并于霞美乡,塔坪、岭后合并为塔岭保,翌年合并于山岭保。新中国初期为属于第四区(旧镇区)的塔岭乡,后并属白石乡辖。1958年9月属旧镇公社北江管理区白石大队所辖,1961年撤销管理区,成立溪仔墟公社,塔岭属溪仔公社,1964年9月溪仔公社并入霞美公社,1984年9月,霞美公社改为霞美乡(1990年4月改镇),塔岭村隶属不变。村辖旧厝、塔坪、上南寮、下南寮、后周、金坂、埔上7社,村部设在旧厝。现全村共有601户,2670人。? 姓氏源流? 塔岭乡原为戴姓聚居地,后有汪、刘、卢、张、陈、洪、柯等姓来居。现戴姓1700人,占63.7%。? 塔岭、山岭戴姓是陈元光第三女婿戴君胄次子克绍的后裔。克绍唐代居漳浦县城,传裔县城,至南宋淳?年间(1241~1252年),部分后裔来此处定居,繁衍成十几个村庄,统称戴坑,总祖祠建在旧厝社,旧厝是戴坑发祥地。?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2798亩(水田810亩,农地1988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大豆、花生、芝麻、甘蔗。有山地,已种植荔枝、龙眼、桃、李等果树600亩。? 发源于本村后寮山的东港溪,流经杜浔镇的林前一带,至北坂葛仔过四口斗门入于东山湾海域。上游在本村境内流程2公里,有灌田之利,但常有淤积,每年冬季都要进行清淤。1972年,挖排洪沟一条,全长2.1公里,以利排涝。又:本村在20世纪60年代建渠道一条,长4公里,引后井水库之水来灌田。? 村民原只靠农业收入,水利条件较差,农业用水较缺,又无渔业之利,经济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村民外出做工、经商,得以摆脱贫困,有的致富。现在,户户皆用电照明,部分农户用上燃气,一部分农户有电视机、电话机。? 小学一所,创办于民国32年,称塔岭国民学校,为初级小学,利用戴氏祠堂为校舍。1950年改为塔岭小学,仍以祠堂为校舍,后发展为完全小学,1972年在旧厝社边征地3600平方米建新校舍,校园面积5628平方米,建筑面积733平方米,现设11班级,学生349人,教师12人。全村累计有大专毕业生12人。? 名胜古迹? 山头庵,在双狮山南麓,占地近2亩,约创建于南宋,重修于清,祀佛祖、陈圣王、广惠尊王等。规模颇大,香火颇旺。? 戴氏家庙,在旧厝社前,创建于元代。? 八角门,在戴氏家庙西面,建于清咸丰年间。由8条琢磨得十分光滑的青石条组成,高五尺五寸,宽四尺六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