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大鼎 |
释义 | 楚大鼎又叫铸客大鼎,1933年寿县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93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平唇、圆底、修耳、蹄足、耳饰斜方格云纹,腹饰蟠虺纹,犀首纹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馆。当时该墓葬是被老百姓盗挖时发现的,起先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后来越来越多的青铜器出土,才引起国民政府的关注,但此时很多文物已经流失到上海、天津一带。为了追回这些文物,国民政府下令收缴这批文物,一同收缴回来的除了楚大鼎还有其他数百件青铜器。这些文物一并被送到时在安庆的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出土1937年春天,眼看抗日战争即将爆发,为了不让这些文物受损,国家下令将这些文物精品全部运往后方———四川重庆一带。李老说,当时一同运往后方的还有故宫的一批文物。根据路线,故宫的文物走陆路,这批文物走水路。但当这批文物运到江西和安徽交界处时,被这里为阻止日寇船只行进而设置的封锁线———马当封锁线挡住去路。没办法,为了顺利到达目的地,工人们只能将几十只装着文物的箱子抬下船,通过封锁线后转运。因为当时人手不够,笨重的文物箱子根本抬不起来,为赶时间,工人们只有将文物箱子翻着跟头往前滚。也就是在这次搬运中,很多文物严重受损,包括楚大鼎。运到四川后,因担心日寇会对城市轰炸,所以这批文物一直被藏在重庆的沿江一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文物被运到南京,但还没来得及进城,内战又爆发了。这时的人们已顾及不到文物。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批文物还一直静静地躺在沿江一个临时仓库中。上世纪50年代初期,安徽筹建博物馆,第一任馆长李责刚亲自跑到南京,这批属于安徽的文物才得以回来。 楚大鼎漫话 寿县安徽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在楚文化文物遗存中,最具代表意义和影响力的,当数陈列在安徽省博物馆的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楚大鼎了。 鼎是一种古人用来蒸煮食物的器物,风行于商周时代。省博物馆陈列的楚大鼎,是在楚国中期铸造的,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代表了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今天,当我们站在这座鼎的面前时,一种凝重的文化气息便会扑面而来,心中油然生出历史沧桑感来。据说,楚大鼎的沿口处,至今还有两三处古文字没人能够辨识。 楚大鼎从出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上世纪初,一股盗墓风席卷全国。长沙、洛阳、西安、寿县等“地下博物馆”成为盗墓者鲸掠的“宝地”。1933年,长丰县朱家集李三古堆被盗,大量青铜器被文物贩子转手到天津、北京等地,在全国引起轰动。楚大鼎因体积较大、转运困难才幸免于难。当时的安徽省地方政府赶紧将李三古堆里幸存的青铜器转移到当时的省会安庆。不久,中日战争爆发,安庆成为沦陷区,这批珍贵的青铜器等文物被水运到重庆。上船时,楚大鼎被装进一个大木箱,民工们抬不动,就采取“滚雪团”的办法,将这些木箱从岸上滚到船上。楚大鼎总算保住了,但却伤痕累累。日本 投降后,运到重庆的楚大鼎等一批青铜器被运到了南京。解放后,这些劫后余生的文物被搬了回来,先放在芜湖,后运到了合肥。 楚大鼎的体积在目前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最大的。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参观这座鼎时感叹道:好大一口鼎,能煮一头牛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