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州科技学院叶可明院士工作站
释义

院士简介

叶可明是著名建筑工程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专家。男,1937年3月出生,上海金山县人。1956年苏州建筑工程学校毕业,1962年同济大学毕业。先后任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直接参与并指挥的工程就有近百个,而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数以千计,目前上海的许多标志性重大工程项目大多凝聚着他的心血。40多年施工实践,他主持了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攻克了许多建筑界的重大难题。

他先后取得10余项在国内与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其中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浦大桥工程获1 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塔施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应用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995年他获得上海市工程建设十大科技明星称。1996年被评选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并在2006年一月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20周年中,被授予“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他长期研究施工技术,形成了针对“高、大、深、重、新,,不同对象,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工技术体系。提出了广泛适用于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的升板机提模提脚手体系。实现350米高度自升式模板工艺;提出了上海软土地基中分地区、级别的支护原则,实现了20米深坑复合支护技术及1 O米深坑无支撑支护技术;完善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管理,实现24000立方米混凝土一次浇灌;提出商品泵送混凝土双掺技术与级配优化技术路线,实现350米高度混凝土一次泵送到顶;提出了大型构件组合吊装、整体提升及现场工业化技术路线,实现高空特重构件简化施工。

在建造南浦大桥时,要在50至100米高空各浇灌一根2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大梁,按照传统工艺浇灌这样庞大构件的时间很长,会导致混凝土凝固时间有先后而出现裂痕。原先设计师考虑用等重量替代办法,把一只装有2000吨水的水箱安置在构件上方,浇筑进多少混凝土就放出多少重的水。然而在百米高空建一个2000吨的水箱本身是一个大工程。他提出了向混凝土内掺添加剂以延缓混凝土凝固时间这一办法,不仅达到同样效果,还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经费。后来的杨浦大桥、徐浦大桥都按此法施工。

东方明珠电视塔,同样凝聚了叶可明等人的智慧和汗水。东方明珠有3根直径7米、与地面呈60度夹角的斜筒体,从3个方向上至86米处与直简体相交,这种独特的斜撑结构造型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了令人惊叹的一笔。可当时这一方案还在设计图纸上时,许多国内行家曾认为在施工中根本行不通。后来经过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建工集团承担了这一难题。叶院士拿出一份可行性方案,提出按照3根巨柱的形状用钢筋制成巨大的骨架外形,采用分节脱模斜向振动工艺,用混凝土向其中浇筑,这一设计方案最后获得通过并成功实施。东方明珠施工过程中碰到提升450吨天线到468米高空的这一成功攻关是所有重大工程中最让他激动和骄傲的事。 上海超高层建筑的基础深度一般不超过15米。而建在浦东的高88层的金茂大厦主楼基础开挖深达19.6米,裙房深15.5米,土方量达30万立方米,开挖深度创上海之最。业主和设计单位美国SOM设计事务所把德国专家请来,准备采用土锚杆施工办法,即先把基坑的土方全部挖出,再做基础工程。在论证时,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叶可明院士指出上海是典型的软土地基,采用上述方法,费用大,把握小。他提出了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的基础施工方法,根据不同的基础深度,分步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围护,既减少费用,又能缩短了工期。这个方案的实施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作为浦东新区城建局专家组的成员——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相邻建筑地下工程施工协调技术组组长,叶可明时刻不忘在工程建设中优化方案、解决难题。为协调关系尽心尽力,四处奔波。一次,浦东新区东方路旁的嘉兴大厦工程打桩过猛,导致附近的银行和商业大楼产生裂缝,还影响了不远处变电所的工作。叶可明得悉后,与小组成员一起于星期天赶往现场踏勘,查明原应后,要求施工单位限制打桩速度,并增加排泄地下水的砂井,从而保证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和周围居民的安宁。在浦东陆家嘴地区,由于高楼大厦纷纷开工,深基坑施工的矛盾不断出现。如石油大厦与煤炭大厦,都是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工程,两个项目之间的距离不足10米,而且两者的基坑都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由于距离近,谁先挖土都会影响另一家施工。叶可明同浦东深基坑协调组的专家王铁梦等一起研究,认为两项工程的两个大基坑可合成一个大基坑,这样一来,交界处附近的地下连续墙就可以省略不做,也避免了相互间的基坑施工中可能产生的矛盾。这一锦囊妙计使得皆大欢喜,大厦工程为此节约投资800万元。面对开发浦东进程中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规范施工、强化管理成了当务之急。

叶可明针对浦东的实际情况和工程设计中积累的经验,与协调组其他专家一起,协助新区城建局制订了相邻高层建筑基础施工的有关规定,为改善浦东工程建设的管理作出了贡献。

揭牌仪式

2009年12月18日上午,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叶可明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建筑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谭颖参加揭牌仪式,并为叶可明工作站揭牌。苏州科技学院院长陈志刚、江苏省建管局副局长成际贵、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机构与条件处处长景茂、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周旭东、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范庆国、苏州二建集团董事长宫长义以及苏州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100多人出席仪式。副院长任平主持了揭牌仪式。

陈志刚院长代表学校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向叶可明院士工作站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介绍了学校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概况,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与支持下,把叶可明院士工作站建设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之作。

谭颖副市长在仪式上指出,叶可明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必将大大提升苏州科技学院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三区三城”建设,以及长三角地区建筑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她希望院士工作站积极探索拓宽服务地方的思路,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建筑领域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表示苏州市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苏州科技学院的发展。

景茂处长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对院士工作站的建立表示祝贺,他说,院士工作站是以院士实质性参与、高校和企业为主体共同建设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叶可明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必将建立一支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团队,所产生的高端技术也将进一步辐射和推广到我省建筑领域。

叶可明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回到母校工作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将充分利用母校搭建的院士工作站这个平台,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与学校、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叶院士对江苏省科技厅、苏州市政府、苏州科技学院对工作站的支持表示感谢。

苏州科技学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殷新发布了研究课题报告。下午,与会人员就建筑施工相关课题在图书馆第二会议室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胡玉银、苏州市建设局副局长张涛、苏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相秉军也出席了揭牌式。

工作动态

2009年10月21日,我校企业院士工作站在由上海建工集团总承包的苏州工业园区“东方之门”施工现场举行施工技术研讨会。会议由企业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兼技术中心主任胡玉银主持,参加者有上海建工集团一建公司和机械化施工公司的领导、总工等。我校参加者有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教授、专家等。“东方之门”项目总工周光俊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东方之门”施工面积为46万平方米,由南北两幢塔楼组成,并由上层整体连接,形成“东方之门”之形,总高度为278米,层高为68层。框架砼结构,外墙为玻璃幕墙,地下5层,其施工科技含量为江苏省之最。

围绕工程的施工现状及难度,与会者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胡玉银总工针对“东方之门”项目,提出企业院士工作站需要研究解决的四个科研题目:一、深基坑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估和分析。二、超高超深建筑的钢结构变形的控制与协调。三、高性能砼的质量控制。四、超大超高建筑玻璃幕墙的安装和质量保证。

“东方之门”工程是我校企业院士工作站团队和上海建工集团的第一个科研合作平台,与会专家和有关领导表示,要将此项目作为一个切入点,使我校企业院士工作站早出成果、出效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