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送亮 |
释义 | 民俗简介大别山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各家各户都要摆祭品,接祖人;三十过大年,祭祀祖人;到了正月十五,就该送祖人,送祖人俗称送亮,送亮也是给祖人一盏回家的明灯。各家各户先要准备好蜡烛、火纸、香、鞭炮,到天黑的时候,在祖人的坟墓前点上蜡烛和香,再烧火纸、放鞭炮,年年如此。一方面是对祖人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活着的人一代好过一代。 每逢家乡元宵节的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黄昏也只是瞬间。而我们大别山的莽莽群山之中,这时炮仗声此起彼落,那“啪啪”之声响彻云霄,久久回荡在山谷之中,也惊得鸟儿四处乱飞。如果天全黑下来之时,而美丽的圆月还没有出来。此时群山出现一副奇异的景象:在山沟,在山谷,在山头,到处闪耀着星星之火。那是什么?是山火吗?不,那是每座坟墓前摇曳的烛光。 元宵节的黄昏,在坟墓前点蜡烛,这种风俗被当地人称为“送亮”,这是我们这里独特的风俗。每个春节最后一天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夜晚快到时,我们大别山的人们,不管是谁(在外打工的除外):打麻将输了钱的,他也不想赶本了;逛街的,虽然集上很好玩,也提前回家了;走亲戚的,或是住在城上工作的,也要赶回家;他们都只为这一傍晚。 流程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集合在一起,准备好蜡烛、香火、纸钱、炮竹,装在挂包里,然后结伴向青山进发,一路上默默的。他们走向一片片墓地,来到自家前辈的墓前,先默默地站立,再清除坟前的杂草,当家的就郑重其事地点燃蜡烛,放在墓前。烛光照耀着坟面,似乎看到前辈的笑容。默默地,又点燃香火,插在墓前的土壤里,然后燃了纸钱,小孩们则在旁“啪啪”地放炮仗,待纸钱烧完,当家的,则拉着孩子,一走在墓前磕头。最后,又默默地离开,走向另一处墓地。 送烛的人很多,人们不用打招呼,不用人指挥,只几十分钟,就将沉寂的墓地变得烛光闪闪。一时,大地变得奇异非凡,烛光与月光交相辉映,鞭炮声此起彼伏。 傍晚,太阳下山了,月亮升了起来,给大地撒了一层银辉,此时送亮的人们都已经返回到家中,站在院落里眺望四方,远处的群山到处“星星点点,闪闪入目”,勾起了对先人们的无限怀念,那明星就是孤坟面前的盏盏烛光。 “送亮”的民俗不知哪朝哪代兴起,何人创造出这个方式。从我记事起,就有了“送亮”这个风俗。听老人说,古代“送亮”是用油灯,现在改为送蜡烛。在“除四旧“期间,还被禁止了两年,现在就没人阻拦了。人们照样元宵傍晚”送亮“,到了现在,对前人的敬仰更是周到,如将坟面换新,至于几根蜡烛,多放几副鞭炮,也在所不惜。 意义“送亮”有什么意义呢?一支小蜡烛又能代表什么呢?仅仅为了向祖辈磕几个头。我想,人们在欢乐的元宵节,是为了前辈们也好好过个年吧!一支小蜡烛表达了对先辈的永远怀念。后辈们,在元宵节没忘记他们,在月圆这夜怀念他们,在一年的开始还惦记着他们,有一年万事开始严寒仰丈他们。先辈们,听见鞭炮声,他们也欣慰地睁开眼睛,他们看美好的人间,也会心满意足的。那燎绕的香烟,寄托了对先辈们无限的思念。摇曳的烛光,是后辈们闪光的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