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浸粑 |
释义 | 水浸粑---又称作粉利或者粉粝,粳米类食品,恭城油茶佐茶小吃;类似于云南的饵块或大救驾,贵州的二块粑。除恭城县以外,平乐、阳朔等县的各族同胞也有做水浸粑的风俗习惯,只是加工工艺和名称叫法有所不同而已。水浸粑以粳米、黄栀子、花红粉*、植物油、水为原料,经过选米、浸泡、磨浆、熬煮、搓揉、蒸熟、晾干、浸泡等8道工序精制而成。水浸粑在经过晾干以后还需要放进水缸或者其他容器里用井水浸泡保存;如果不用水浸泡就容易开裂干硬,发霉长毛而不能食用,“水浸粑”之名遂由此而来。 食品用料粳米、黄栀子、花红粉*、植物油(一般用花生油)、水 制作方法1、选米: 根据以往的经验,粳米比其他米更适合做水浸粑,无论在炒或者煮的时候都不易折断,柔韧性好,光泽度强,口感更劲道。制作的头一天,取适量柔润有光泽的新粳米用簸箕簸去谷壳和其他类似的杂物,再选去谷子、砂粒还有其他簸不去的杂质。用清水洗净后放到容积相当于1.5~2倍用米量的桶里或者容器里。 2、浸泡: 往容器里加注清水,注水量以水面高出米5~10厘米为宜。浸泡时间约为12~15个小时,让米充分的软化膨胀,这样磨出来的浆才细腻幼滑。在这期间可以把专用的竹席、蒸笼、桌子(一般用八仙桌)洗干净备用,顺便把7、8个黄栀子舂碎浸泡榨汁约300克备用。 3、磨浆: 以前都是用石磨,需要两个人来配合完成磨浆工作。现在一般用打浆机来打浆了,加工费一般是1~2毛钱1斤。磨好浆以后就准备熬煮了。。。。。。 4、熬煮: 准备一口直径约50~60厘米的铁锅,把铁锅洗干净架在灶台上,然后把火烧旺了。等锅里的水分烧干的时候往锅里倒上1两左右的花生油,用锅铲把油均匀的涂在锅壁上。然后倒半锅米浆,用锅铲不停的搅动,中间过程不能偷懒,还要防止火势太大使米浆焦糊粘锅。慢慢的---感觉锅铲搅动的阻力变大了,米浆开始固化了!锅铲执着的搅动---没有流动的米浆了!这时米浆已经完全固化成米团了。再过一会,米团已经没有像米浆一样的乳白色了,外面也有一层略硬的外壳,感觉锅铲一挑,米团就跟着走。现在可以把锅中煮好的米团铲出放到八仙桌上了。 5、搓揉: 为了防止在搓揉的过程中米团和桌子粘在一起,需要在桌面涂上一些花生油。然后把米团像和面一样的搓揉,为的是增加柔韧性和便于加工。把米团和好以后取两分约拳头大小的米团:一分加入黄栀子榨取的汁,一分加入花红粉(花红粉为人工色素,建议少量使用或用其他植物色素);分别把两种颜色的米团揉均匀,这时就形成了黄色的和红色的米团了。接下来,取拳头大小的白色米团搓成长条、黄色米团和红色米团各取约大拇指大小的一点分别撮成长条;三条米团的长度基本一致为宜。将黄条、红条滚在白条的两侧并来回滚动,将它们溶为一条三色相间的长条。将长条两次对折,再用双手捂成陀螺状,双手叠加在陀螺状米团上,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约20次,这时可以看到三种色彩像螺纹一样缠绕在圆锥上;将圆锥掉头如法炮制,这时一个很规则的、两头略尖的陀螺成型了;将陀螺的一个顶点垂直桌面压平,这时扁圆形的水浸粑就成型了,其他的如法炮制。。。。。。 6、蒸熟: 将大铁锅放好水,把火烧旺了, 将做好的水浸粑放在蒸笼里盖好放锅里蒸2、3小时左右就熟了;期间注意要加水防止烧坏蒸笼。 7、晾干: 用竹席 把蒸好的水浸粑取出放在卫生安全、阴凉干燥处晾干。 8、浸泡: 将晾干的水浸粑放入比较大的容器了,注满井水盖好,一般6、7天就需换一次井水,这样可以保存久一点。 食用方法1、炒:荤炒----将水浸粑切片或者刨丝和腊肉、腊肠、蒜苗、芹菜等加工而成。 素炒----将水浸粑切片或者刨丝和黄芽白、豆芽、蒜苗、芹菜、桂林豆腐乳等加工而成。 2、煮:将水浸粑切片或者刨丝和猪肝、粉肠、猪腰子、青菜等煮汤食用。 3、其他:在水浸粑蒸熟的时候就可以沾酱、沾豆腐乳、蜜糖、白糖等实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