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饰笔
释义

清代学者王筠最早注意到文字中有些笔划并不表意,而是起著文饰的作用.他在指出:"古人造字,取其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而已.沿袭既久,取其悦目,或欲整齐,或欲茂美,变而离其衷矣.此其理在六书之外,吾无以名之,强名曰文饰焉尔." 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讨论到文字的增繁现象时曾指出:"凡垂直的长画中间常加"",""又引为"",间或为"";前缀是横画的,常加一画或"";字末常加"",""又加"";凡有空隙的字,常填以"""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饰笔.汤余惠先生在《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谈到"起辅助性作用的点"这个问题时说:"战国文字基本形体之外的点,多半用为饰笔,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点饰无论其形式如何,均与文字的基本构形无关."文中除了讨论了"一","",""等一般饰笔外,还介绍了齐,燕,楚三系文字中的特殊饰笔.楚文字中有一种状似垂露的饰笔,如楚王酓盘"王"字作"";燕文字中有"鹤头书",如燕玺"秦"字作""(古玺汇编3853);齐文字有尾形饰笔,如陈喜壶"族"字作"".何琳仪先生对战国文字中的装饰符号(饰笔)作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指出单笔装饰符号和复笔装饰符号各六类.

刘钊先生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字构形研究》中把饰笔纳入古文字构形学体系,进行专题性研究.首先他对"饰笔"作了严密的定义:饰笔,又称装饰笔划,羡画,赘笔,是指文字在发展演变中,出於对形体美化或装饰的角度添加的与字音字义都无关的笔划,是文字的羡余部分;其次,他以"万","","禹","禺","是","其","奠","典","甚","廷"等字为例,揭示了饰笔在文字符号化过程中的演变轨迹.同时,他还归纳出甲骨文中七种主要饰笔,并举了60对甲骨文字例;再次,他指出了"饰笔"研究对古文字考释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在文中的许多考释中加以强调;最后在第十四章"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中他总结出二十一条关於"饰笔"的演变规律.

张振林先生在《古文字中的羡符——与字音字义无关的笔划》一文中对刘钊先生的研究作了充分的肯定.张先生考察了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期间文字的发展及使用情况.他认为羡符(饰笔)是任何时候都存在的.在没有统一用字标准时,它可以是装饰,平衡美化的结果,也可能是偶然的笔误,乃至积非成是.在政府和用字者的正字观念不强的时候,羡符被看作有某种合法性的异体字.相反,则被认为是不合法的错字.商代甲骨文的繁简异体,主要是符号系统改进期间的表像,增添减少的笔划,多数属於与字音字义有关的象形或指事符号.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文字形体在外观上主要是线条化和方块化,未有明显涉及装饰美的倾向.春秋中期以后,形声字在当时用字中的比重占了优势,满足了用字需要,於是在钟鸣鼎食之余,便有了使文字美化的特别追求,於是出现了蚊脚体,鸟虫书,悬针垂露体等美术字体以及一些与构形字理无关的羡符.随著羡符大量出现,还有形声构字心理驱使下的偏旁滥用,在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出现了一个文字繁化和异化的潮流.秦统一天下所推行的强力政策使得文字走向规范化.在隶变期间还存在饰笔,羡符,只是未规范的古文字的孑遗.

赵诚先生将甲骨文形符分为象形性形符,示意性形符,类别性形符,关系性形符,文饰性形符五类.其中"文饰性形符"指的就是饰笔.他说:"(文饰性形符)没有任何表义功能,只起文饰作用."他认为"启","启","君"三字所从之"口"均为文饰性形符.

湛玉书先生将文字羡余现象分为字素羡余,非偏旁构件羡余,表意偏旁羡余三类,又进一步指出文字羡余现象的五种成因:为增强文字形体的区别性,为求字义表达的彰显性,因文字类化,受民族心理文化因素的影响,因书写习惯等而增加羡余成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2: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