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年风雨纪事 |
释义 | 图书信息书 名:十年风雨纪事 作 者:朱元石 著 出 版 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6-1 版 次:2 页 数:203 字 数:95000 印刷时间:2008-6-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801702876 包 装:平装 20260744 编辑推荐十年风雨、十年文革,已然离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之远,似乎因此也有些遥远而不真切了。本书作者恰恰是1966年调任的北京市市长,因此吴德作为红色中国首都的市长,对这一历史的见证与感受可谓是最为真切的一个,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权威,“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如今,作者已去世九年,他的口述十年风雨的文革史的自传性作品终于获得出版,不仅为读者了解文革、尤其是文革的中心地带——北京——提供了一个独特且最接近真相的窗口,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久经政治风浪者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吴德本人的独特身份,这本口述史是研究文革不可多得的史料。 内容简介1966年,吴德同志调北京工作。此后十年间,他担任了北京市及党和国家一些重要领导职务。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共和国历史上不平常的年代,他目睹了政府失去权威、“一月夺权风暴”后的动乱。经历了庐山会议、林彪事件和“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风雨,更亲历了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处理过程,参与了粉碎“四人帮”的斗争。 本书是吴德同志对其亲历的口述。 作者简介吴德(1913-1995),原名李春华,河北丰润人。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文革”前会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兼吉林省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1966年调北京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兼市长、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北京卫戌区第一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是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目录前言 一、动荡的北京市委 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宋任穷说:工作需要,中央的调令,不能不去。彭真出了问题。/邓小平要我先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李雪峰与我谈话时,只对我说北京的问题严重,毛主席批评北京是针插不进、水波不进的独立王国。 毛主席说,北京的运动搞得冷冷清清,我认为派工作组是错误的。刘少奇在检讨时说:共产党员能上能下,我也可以下去。 北矿工学院还没放我,我又被吉林来的造反派蒙上眼睛,架到汽车上拉走了?/周总理以为我被关在天津,派陈一夫同志坐汽车追到天津找过我。/江青说:你们市委怎么搞的,为什么不让人讲话。 二、当政府失去权威的时候 中央文革小组指责说:市委怕群众,已经变成地下市委了。时帅看到北京很乱,提出要我们把刘仁和其他市委领导同志送到外省监护。/江青、王力。关锋。戚本禹说我是坏人,包庇“黑帮”,杨成武对周总理说:在晋察冀时我就认识了,他不是坏人。 “破四旧”迎风而起,超越了常规。/北了武斗死亡最多的一天据火葬场统计是七十多人,/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发一个通告,制止打死人等无法无天的行为。 毛主席的车一出来,争着和毛主席握手的人就把汽车包围了,进不得,退不得。/看见毛主席和刘少奇在上天安门的电梯口处坐着,我上气不接下气地向他们说,应该检讨,我组织得不好。/红卫兵在北京,最多的一天达到300万,周总理要求各机关派人到市委接待站领人,中南海也腾出一些地方住红卫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