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成矿分带 |
释义 | 含矿流体坝源头向外活动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变化导致不同矿石、脉石和蚀变矿物的产出,形成不同矿石、岩石组合的带状分布。在后生矿床中,含矿流体随着离热源距离增大,以及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不同矿物的沉淀常呈同心圆状。 原因有多种解释。矿床分带现象首先为洛奈在1900年所认识,1907年由J.E.斯帕尔加以概括而提出分带理论。1936年W.H.埃蒙斯根据从含矿流体来源向外,矿物组合形成顺序的规律性,曾将单个区域、矿区和矿体中的相对分带资料拼接在一起,再造了一个理论性的矿脉系统模式,以表明从地表向下矿物组合的变化。迄今,尚没有任何一个实例包括了该模式中的所有矿物组合,但它有助于理解分带道意义。而此系统与W.林格伦等所提出的“矿物共生顺序”颇多相似之处。1957年J.K.库廷纳从流体活动的构造观点曾提出流体一次上升分带与多次(脉动)上升分带,或者视矿物沉淀为正常顺序或反常顺序而分为正向分带与逆向分带。1962年H.L.巴恩斯提出含矿流体中 2价元素络合物的相对溶解度是形成矿物分带的机制。1963年郭文魁提出矿化过程中含矿硫体中硫、氧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矿石组合分带的主要因素,而挥发成分如氟、硼的过分集中是导致异常分带原因之一。自然界分带不清、不规则、逆向和超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可以一个成矿期内矿化中心的前进与退缩,同一区域内矿化作用多期重复,容矿围岩化学反应的难易与渗透度的大小,控矿构造、裂隙与通道的特性等,分别结合分带的实际情况加以解释。有的地方可见到某一带的矿物叠覆在另一带矿物之上,形成套叠矿床。 分类成矿分带按其空间位置来分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按其规模可以分为以下4类: ①洲际分带,为跨越大洲的规模巨大的全球性成矿带,如滨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和中亚-内蒙古成矿带; ②区域分带,指大规模的区域内之分带现象,如美国与西拉·尼瓦达岩基有关的矿床,中国华北地台南、北缘的矿带和南岭矿带等; ③矿区分带,为矿山密集的区域内之分带现象,如中国湖南柿竹园、江西银山和云南个旧等矿区,美国比尤特、宾厄姆以及英国康沃尔等矿区; ④矿体分带,单个矿体或富矿体内矿化作用性质变化所形成的分带,如中国安徽铜官山、广东大宝山和江西黄沙等矿体内的分带,火山成因的块状矿化物矿床,如火山岩中的日本黑矿也呈现分带特征。 在沉积铁矿床中,常表现出不同的矿石相沿沉积当时的海岸作带状分布,距岸由近到远的成矿分带为:①氧化物带(赤铁矿);②硅酸盐带(鲕绿泥石);③碳酸盐带(菱铁矿);④硫化物带(黄铁矿)。又如在气化热液矿床中,含矿气液随着离热源距离的增大,以及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不同矿物的沉淀常依次成带状。例如,中国湖南柿竹园矿床中,自含矿花岗岩体向外,或由深处向浅处,可分出钨带→锡带→铋带→铜带→锌带→铅带。 特征矿床地质学家常联系成矿地质背景来讨论分带的特征。近地表的环境中,在温度、压力梯度变陡的条件下,热水流体导致矿石矿物迅速沉淀和分带间距缩短,甚至出现套叠现象。地下深处,温度压力梯度渐次变缓、矿物沉淀缓慢,可先后离析,形成明显分带,间距一般较宽。在温度压力条件逐渐变化的地方,如在高温高压矿床中,分带一般较少或不明显,常以金的成色或与其伴生的少量或痕量组分的含量变化表现出来。如山东金靓顶金矿深达600多米,含金石英脉的主要矿物变化不大,而痕量组分则显示分带。由于成矿分带的规模不同,控制分带的因素也有差异。对区域分带而言,区域性构造、岩浆、沉积和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常是导致区域矿化分带的重要因素。随着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常显示矿床金属组合不同的分带,如从华北地台向南有地台南缘的金钼组合,长江中下游的铁铜组合,钱塘江-袁水的铜铅锌组合和南岭的锡钨组合,大致形成主要矿床组合的分带。湘黔的汞矿区外围及其深处逐渐有金-银矿发现,也是一种区域分带现象。 研究意义在同生矿床,如在沉积矿床中,由于受物质来源、机械分异或化学分异等的影响,也常表现出矿床、矿体的带状分布,如平行海、湖岸线或从原岩沿着河道分带。 成矿分带反映了成矿作用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后生或同生成矿分带的发现有助于预测矿化作用的变化,查明这种带状分布规律,对指导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均有实际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