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
释义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是山西省上党地区流布最广、储量最大的民间乐种。它以民间音乐演绎民俗礼仪,以承办民间礼仪乐事“行礼事”为其主要内容,在上党地区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地民俗礼仪活动的重要形式。

简要介绍

礼乐祀神是山西上党民俗礼仪细乐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民间音乐演绎民俗礼仪为其主线,以礼乐合一、无乐礼难报、无礼乐难施为其鲜明特征,以承办民间礼仪乐事所谓“行礼事”为其主要内容。上党民俗礼仪细乐在上党地区的民俗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是山西上党地区人生民俗礼仪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其生存方式主要是为宫廷执事、为王府、地方官宦和军旅应差,以及民间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服务。

历史溯源

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记载,1368年-1398年(明洪武年间),壶关县麻巷村杜学官至夏辅,年迈告老还乡,朝廷赐予他一家刘姓乐户,世代守护杜学家庙。《长治市文化艺术大事记》载,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襄垣县萧家垛刘龙尚书告老还乡时,皇帝赠封俱不接受,惟独要了一班宫廷音乐人员,带回襄垣老家。这些人除为刘龙演奏取乐外,还应承当地百姓的红白喜事,并在当地传授徒弟。1985年,在潞城县南社村发现了1574年(明万历二年)的古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1989年,在长子县东大关村发现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古抄本《唐乐星图》。这两部手抄本记录了中国自唐宋以后,有关上党地区民俗音乐礼仪程式和规范,以及近百个演出的剧(曲)目,是罕见的音乐、戏剧文献资料。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的传承者主要是历代生活在上党地区的“乐户”的后裔。“乐户”一词最早出现于北魏的文献典籍中,也称乐人、乐师、乐工、乐伎等,是奴婢的一种。其形成源于刑事株连,是封建社会刑事处罚的一种手段。通常是将罪犯的家属没入官府,充当官伎,以吹弹歌唱供人享乐,世代沿袭。乐户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被编入贱籍,不得与外籍通婚,所生子女也永属贱籍,乐户如同牛马,可任由买卖。在上党地区的襄垣、壶关等地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头戴七折八扣,身穿有领无袖,脚踏五福捧寿,手拿一尺不够。走在大街,排成两溜,锅圪拉火,棚匠伺候,走在人前,吃在人后,连毛芽菜,点心不馏”,真实地勾勒出乐户的社会形象。1723年(清雍正元年),这一贱籍制度被废除。但是,乐户的这些社会特征依然一直延续下去。民国初年,还有刘姓乐户后人刘章秋担任壶关县乐户总科头,在杜学家庙中开科班,收乐户子弟30余人传教乐技。新中国成立后,乐户才真正获得人格上的尊严,享有了公民应有的权利和公平的社会地位,传统意义上的乐户才真正消亡。乐户在封建时代长期受到歧视,但客观上却成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主要群体。上党地区留下了许多礼仪细乐生长的历史遗迹,如分布在上党地区各地的“咽喉祠”(乐户的祖师庙)以及庙宇中的壁画、砖雕、石刻和地下出土的文物,都真实地记录了乐户的生存轨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乐户的生存方式主要有:为宫廷执事,为王府、地方官宦和军旅应差,为民间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百姓婚丧嫁娶等服务。上党细乐参与的民俗活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早期的宫廷礼宴与祭祀(已失传);二是官府的春秋社祭、官宦迎送;三是乡间神庙的迎神赛社;四是乡民的红白喜事的承办;五是行业神的诞辰祭祀等等。

后来,乐户的概念已遥远而陌生,但源远流长的乐户文化演绎出的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仍在传承着,主要服务于民间的民俗庆典活动和百姓婚丧嫁娶等。

艺术特征

上党古赛祭仪、婚俗礼仪、丧葬礼仪以及行业信仰习俗等是民俗礼仪细乐的主要内容。上党民俗礼仪细乐的主要艺术特征是:其一,鲜明的礼仪特征、民俗特征和地域特征。其二,独特的传承群体和授艺方式。其三,音乐曲牌的历史传承性、丰富性和创新性,以及乐器使用的独特性和艺人绝技的单一性。

主要价值

上党民俗礼仪细乐是上党地区的赛社与乐户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民俗学、古代乐舞研究、古代戏曲史研究以及剧种形态和中国伶人史等学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上党细乐及其传承乐谱有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活化石意义。上党细乐艺人在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演奏基础方面的体系,还养成在宫调方面、乐律学说方面的乐律体系和理论体系。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上党细乐的传承与发展也引起学术界和文化界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8: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