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东省志·泰山志 |
释义 | 《山东省志·泰山志》 的编修始于1982年,1990年完成初稿。1991年评审,1993年形成送审稿报送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总纂,1993年7月出版。《泰山志》上限因事上溯自有史实可供稽考,下限至1990年。记述范围,以泰山主峰及其周围的主脉为主, 以新中国建立后泰山管理部门确定的泰山面积426平方公里为环界,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本志除概述、大事记、附录和编后记外,正文设自然地理、风景名胜、文物、封禅祭祀·宗教、文学艺术、旅游、管理和人物8篇,篇下章节,计30章85节。 泰山, 古称东岳,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中部,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 泰山形成历经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质时代的演变过程。地貌为冲洪积台地、剥蚀堆积丘陵、构造剥蚀低山和侵蚀构造中低山四大类型。泰山地区,属温带季风性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顶年均气温5.3°C;年均降雨量1124.6毫米;山上春秋相连;结冰期150天,极顶最低气温-27.5°C;植被茂密,种类繁多,覆盖率达90%。 泰山地区资源丰富,有煤、石膏、硫磺、蛇纹石、碧玉等矿藏,泰山板栗、肥桃、泰山灵芝、白首乌、泰山赤鳞鱼等土特产。 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古时,在泰山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北辛、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形成泰山文化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代帝王登封告祭,提高了泰山的历史地位。 随着封禅祭祀的兴起,道、佛、儒在泰山不断发展。东汉崔文子曾在泰山活动。魏晋时,佛教传入泰山;北魏僧意在泰山、徂徕山创建谷山玉泉寺和光化寺等。唐、宋时,泰山道、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寺庙声振齐鲁。元、明时,先后有日本僧邵元、高丽僧满空等航海来中国,曾分别任灵岩寺、普照寺住持。泰山地方神主要有泰山神、碧霞元君等。宋之后,由于封禅制的嬗变,泰山神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明、清时,元君庙遍及中国各地。 泰山为历代文化名人所景仰,留下众多遗址遗迹和诗文墨宝。孔子《丘陵歌》曹植《飞龙篇》李白《登岱六首》杜甫《望岳》苏辙《灵岩寺》姚鼐《登泰山记》都是名篇佳作。 泰山也是人民反压迫、反暴政、反侵略的根据地之一。西汉赤眉军、东汉公孙举、隋代王薄、唐代黄巢、金代耿京与辛弃疾、元代红巾军、明代大顺军、清代捻军等,都曾转战泰山南北。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泰山地区的革命斗争,更是如火如荼。 泰山的风景名胜以主峰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历经几千年的保护与建设,成为中国山岳风景的代表。泰山主峰突兀,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气势。松柏、溪泉、云雾显其葱郁、灵秀、神秘;旭日东升、云海玉盘等十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山水画卷。而泰山人文景观以古建筑和碑刻为主体。这里既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也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既有临溪而建的赏景建筑,也有半山悬挂的点缀性建筑,加上岱麓和岱顶的祭祀建筑群,组成封禅祭祀序列,成为中国山岳人文景观的建筑典范。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南北朝《经石峪金刚经》唐《纪泰山铭》等2500余处碑碣摩刻,既有颂岱诗文、记事题景,也有长篇巨制,一字之惊;既有行草的龙飞凤舞,也有隶篆的古拙若痴。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称誉古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自1987年起,每年举行泰山国际登山节。 该志获1995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