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橙尾蝶 |
释义 | 橙尾蝶,种属蝶鱼科,和红尾蝶相似,背鳍软条后方有一弯月形桔红色横带,向下延伸至臀鳍软条后方,尾鳍后半部也是桔红色横斑。属小型蝶鱼;可能是 C.xanthurus的杂交;可喂无脊椎动物饵料及藻类。本种鱼属耐寒力较强的种类,成鱼常群游,以底栖小动物为主食,极易饲养,最好以成对饲养,较常见的品种。 基本资料俗称:橙尾蝶 耳带蝶 名称:默氏蝴蝶鱼 橙尾箭(香港) 叉纹蝴蝶鱼 英文名:Atoll butterflyfish Mertens Butterflyfish 学名:Chaetodon mertensii 拉丁学名: Chaetodon mertensii 分布:西太平洋海域 食性:杂食性 体长:可达12.5(厘米) 种属:蝶鱼科,海水鱼类,辐鳍亚纲,鲈形目,蝴蝶鱼科 栖息深度:10-120M 攻击性:弱 危险性:无害 渔业价值:较小 观赏价值:有 人气指数: 80 难养度:容易 和红尾蝶相似,背鳍软条后方有一弯月形桔红色横带,向下延伸至臀鳍软条后方,尾鳍后半部也是桔红色横斑。属小型蝶鱼。可喂种。 地理分布橙尾蝶 分布:西太平洋海域,菲律宾、台湾 、印度等地区 分布在热带地区30°N - 33°S 太平洋:琉球群岛(位于中国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到菲律宾共和国,和延伸至 Lord Howe,Rapa和Tuamoto岛。在印度洋被 Chaetodon madagascariensis取代,在东南亚被Chaetodon xanthurus取代,而在红海被Chaetodon paucifasciatus取代。 形态特征背鳍棘总数12-14,背鳍软骨共21-23,尾鳍棘 3,尾鳍软骨16-17。此鱼在眼部有一隐眼带,接着一条白色带,幼鱼在背鳍有一个黑色眼斑,会随成长而消失,本种鱼属耐寒力较强的种类。身体为白色,两旁伴随着V图案的黑色条纹。躯干尾部,接近背鳍和臀鳍,及尾鳍的部分都是黄色。黑色的竖线横过眼睛。 栖息生态栖息于深的咸水湖和面海的暗礁; 以单独或成对的形式出现。 主食是一种杂食性小型蝶鱼,以藻类和小的深海底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常群游,以底栖小动物为主食,极易饲养。 饲养要求水温:24度-27度 最小水族箱尺寸:265升 设缸环境 设缸类型: 纯鱼缸或珊瑚、活石和海藻生态缸 珊瑚缸适应性 :小心 最小缸容量 :130升水 缸水温度: 野外22-26摄氏度,水族箱环境建议不高于28摄氏度。 缸水比重 :1.020-1.025 缸水pH值: pH 8.1-8.4 照明环境 :强光 印度橙尾蝶背鳍鳍棘(总数):12-13条 背鳍软条(总数):18-20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15-17条 成鱼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长为管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齿细尖密列。体被中型鳞片,侧线向上陡升至背鳍第9-10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鳍基底末缘下方。背鳍单一。体白色,体侧有5-7条箭形黑纹(箭头指向头部);尾柄黄色至橙色,尾鳍白色具黄色条带并具白色缘;胸鳍白色透明,腹鳍白色。头部上半部较暗色,具窄于眼径之镶白边黑眼带,仅向下延伸至鳃盖缘;颈部具一镶白边之马蹄形黑斑。 印度橙尾蝶和橙尾蝶(Chaetodon mertensii)非常相似,区别之处在于眼带,橙尾蝶的眼带是连续的,即连通双眼;而印度橙尾蝶的眼带是中间断开的,不连通双眼。此外,印度橙尾蝶与橙尾网蝶(Chaetodon xanthurus)也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橙尾蝶的体纹为箭纹,而橙尾网蝶的体纹则为网纹,很容易分辨。 中 文 名:印度橙尾蝶 俗名别名:马达加斯加蝴蝶鱼、椐尾蝴蝶鱼 英 文 名:Seychelles Butterflyfish 拉丁学名: Chaetodon madagascariensis 地理分布:分布在印度洋的珊瑚礁海域,分布范围包括东非洲以及伊丽莎白港(Port Elizabeth),南非至科科斯群岛(Cocos-Keeling Islands)和圣诞岛(Christmas Island),北至斯里兰卡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习 性 :栖息于外珊瑚礁区水深10-4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成对生活。主要以海藻和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13cm 繁殖方式 :散卵型 食 性 :杂食性 领 域 性 :中低 饲养难度 :中低 游泳能力 :平均水平 回 复 力 :高,族群倍增时间少于15个月 无脊椎动物饵料及藻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