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厢区
释义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管辖华亭、常太、灵川、东海4个镇和龙桥、霞林、凤凰山3个街道,人口36万。区域面积509平方公里。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城厢始属莆田县管辖。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

中文名:城厢区

拼音:cheng xiang qu

所在地:福建省莆田市区中心

人口:36万

区域面积:509平方公里

城厢概况

福建城厢区,亦称荔城,位于富饶的兴化平原中部,自古为兴化府地,有1500多年的置县历史,这里人杰地灵,古时有”十室九堂“之称,现为莆田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厢区南连闽南三角洲,北倚省会福州和马尾,融侨开发区,东承湄洲湾开发区带,西通闽西北广大腹地,可谓”黄金宝地,八面来风”。现辖两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15个居委会,总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的沿海县区之一。

经济社会概况

全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20.39亿元,增长17.9%,经济总量居莆田市首位;完成工业总产值236.59亿元,增长26.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91亿元,增长7.1%;财政总收入5.59亿元,增长23.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56亿元,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亿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5058元,增长9.8%。

经济运行。工业支撑作用日益突显,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新增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名牌产品。全区有24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分别占全市43%和60%。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规模以上工业达到232家,完成产值205.68亿元,增长29.7%。形成电子信息、鞋革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和工艺美术、印刷包装、化学工业、物流配送股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全年共投资7800万元进一步完善莆田高新区和新涵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落地工业项目73个,投资额达17.9亿元。高新区实现“产值超百亿、税收超两亿”的目标,跃居全省10大经济开发区第7位。农业经济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东南香米业、华林蔬菜等13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一批特色种养基地。“莆兴农牧基地种、肉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华林蔬菜基地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列入全省50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涵江区被定为2006年全国八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示范区”之一。

项目开发。12个省、市级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28.1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17亿元,其中8个项目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7个省、市级预备项目总投资16.4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11亿元;6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40.6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2.52亿元,其中33个项目超过年度计划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89亿元,增长36.5%。全年新签项目98个,总投资46.2亿元,其中外资项目75个,投资总额33.9亿元,内资项目23个,投资总额12.3亿元。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1.536亿美元,增长34%;实现外贸出口3.80亿美元,增长10.6%。

城乡建设。城区路网不断完善,全年共新建成并投入使用荔涵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涵江段、新涵大街北伸线等近15公里的城市道路。旧城东西区改造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4亿元,拆迁旧房56万多平方米。三信水乡花园、温泉河滨花园、锦江家园、华林家园建成竣工;新建住宅面积200万多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完成监前路电缆下地工程及前街至三门井夜景工程,建成垃圾压缩站和12个垃圾转运站。30个试点村共投入资金7808万元。山区第二通道——“大江线”新县至大洋段竣工通车,实现全区199个行政村(居)“村村通”。完成26个村级通水工程,解决农村1.9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建成农村垃圾压缩站1个、收集点266个、“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825口。“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大力推进,127家农家店通过验收。

社会事业。“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通过复核验收,保持低生育水平。公共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6家,其中二级甲等医院2家,二级乙等医院1家,各类各级卫技人员1100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全区29.7万农民参保,参保率达91%以上。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稳步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廉租住房试点工作有序开展。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明显,投入各项资金250多万元,落实“造福工程”搬迁任务83户380人。

历史沿革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兴化路治城区及其近郊划为东厢、南厢、左厢、右厢等四厢,设城厢录事司,与县分治,“城厢”名称由此得来。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人类在五、六千年前已在这块土地上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考古发掘和采集到的泥质软陶、灰砂陶、红砂陶、黑砂陶等,属于昙石山遗址中、下层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范畴,秀屿区埭头镇后郑村的鲎尾寨遗址和仙游县园庄乡溪尾山遗址是典型代表,发掘和采集到这样丰富的几何印纹硬陶和磨光石器如石奔、石戈等,这些与昙石山遗址上层相似和黄土仑文化相似,是青铜器时代遗址,莆田市几十处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昭示了远古时代闽族人在本地创造印纹硬陶历史的辉煌。西汉古遗址,有白沙镇的越王台,榜头镇的鸡子城,钟山镇的蛇湾城等,反映了西汉时期闽越国人在这里的军事活动。

莆田县古称“蒲口”,公元568年(陈光大二年)由南安郡分出置县,因盛产荔枝,别称“荔城”。仙游原名清源,早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就设置清源县。因有何氏九兄弟跨鲤升仙的传说,后更名“仙游”,别称“鲤城”。自宋至清,两县曾先后同隶于兴化军、兴安州、兴化路和兴化府,故至今仍俗称“兴化”(南洋一带则称“兴安”)。南朝陈光大二年(568)、隋开皇九年(589)二度置莆田县,均不久即废。唐武德五年(622)再置莆田县,属丰州(州治今南安丰州)。圣历二年(699)析莆田县西部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清源县改名仙游县,莆田、仙游2县均属清源郡(郡治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析莆田、仙游、福清、永泰县地置兴化县,建太平军(后改兴化军,治所兴化县),领兴化、莆田、仙游3县,八年(983)治所迁莆田县,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为兴化路。明洪武二年(1369)为兴化府,正统十三年(1448)裁兴化县。清沿明制,清末属兴泉永道。1912年废府,属南路道(1914年改厦门道)。1925年废道,直属福建省。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时属“兴泉(泉海)省”。1934年7月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仙游,领仙游、永春、德化、大田、惠安、莆田6县)。1949年8月解放后属第五专区,1950年属泉州专区,1955年属晋江专区。1970年属闽侯专区(驻地迁莆田县),1971年改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福清、平潭、长乐、闽侯、闽清、永泰8县。1973年划闽侯县归福州市。1983年撤莆田地区,划福清、平潭、长乐、闽清、永泰5县归福州市,1983年9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莆田市,以莆田县部分行政区域为该市行政区域,将晋江地区的莆田、仙游二县划归莆田市管辖。1983年析莆田县城厢镇等设城厢区,析莆田县地置城厢、涵江2区,将莆田县的城厢镇、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将莆田县的涵江镇、涵江公社成立涵江区。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现辖两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15个居委会。2002年后现辖四个镇、三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区划

此地自古隶属于莆田县。新中国处理后,1950年10月,废除保甲组织,现城厢区属原城厢镇和第一区。

城厢镇(镇人民政府驻古谯楼),辖文献、长寿、元妙、凤山、太平、梅峰、英龙7街;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

第一区(区公所设南郊,后迁阔口),辖荔宁、筱塘、沟东、霞林、坂头、顶墩、延寿、畅林、南郊、濠浦、莘郊、东阳、西洙、张镇、北大、溪白、朱丰、双兴,共18乡(其中北大、溪白两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2年8月,土地改革完成后,莆田县行政区划进行调整,现城厢区地属有第一区、第五区。

第一区(区公所设太平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太平、梅峰、英龙7街及镇海、南门、拱辰、安龙4乡。

第五区(区公所设阔口),辖荔宁、南郊、莘郊、张镇、沟东、坂头、霞林、顶墩、筱塘、西洙、濠浦、东阳、埭泉、港利、新度、朱丰、双兴共17乡,其后又增设拱辰、坑桥2乡,合计19乡(其中港利、新度等乡现属莆田县辖)。

1956年6月,莆田县调整为3镇、11区。现城厢区地域为城厢镇(镇人民委员会驻城中),辖城中、城北、城南3街及安龙、荔宁、顶墩、沟东、拱辰、筱塘6个乡。

1957年12月,实现农业合作化后,撤区并乡,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沟东乡、郊下乡及西天尾乡部分村(高级农业合作社)。

城厢镇(驻十字街),辖文献、长寿、凤山、元妙、英龙、梅峰、太平7街。

沟东乡(驻沟东),辖墘灶、南门、沟东、坂头、霞林、筱塘、埭泉、镇海、荔宁、顶墩、坑桥、白林12社。

郊下乡(驻郊下),辖西洙、东阳、张镇、濠浦、双兴、朱丰、南郊、莘郊、拱辰9社。

西天尾乡(驻西天尾)的畅林、延寿、安龙3社。

1958年10月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现城厢区为当时的莆田县城厢人民公社,辖城中、城南、城北、下郑、安龙、张镇、南郊、莘郊、坑坪、洋西、白洋、顶墩、七步、筱塘、濠浦、阔口、东阳、坂头、西洙、霞林、墘灶、延寿、新溪、拱辰、沟东、长丰、南门、畅林等28个生产大队。

1961年6月,人民公社进行体制调整,县下设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的管理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当时的城关区地域与现城厢区基本相同,下辖城厢、沟东、郊下、坑坪、泗华5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

城厢公社:辖梅峰、长寿、文献、英龙、凤山、太平6个大队。

沟东公社:辖坂头、霞林、铁灶、木兰、新溪、阔口、顶墩、肖厝、下黄、南门、沟东、东坡、镇海13个大队。

郊下公社: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霞浦、七步、莘郊、南郊10个大队。

坑坪公社:辖朱坑、林桥、坪洋3个大队。

泗华公社:辖下磨、龙桥、下郑、延寿、洋西、畅林、拱辰、筱塘8个大队。

1965年8月撤区并社,现城厢区地属城厢镇和城郊公社。

城厢镇:驻荔城路,辖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6街。“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5~1976.10),城厢街道名称更改:太平改跃进、凤山改东方红、文献改文革、长寿改立新、英龙改红星、梅峰改胜利。1980年12月,恢复原来名称。

城郊公社:驻十字街,辖濠浦、七步、南郊、莘郊、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南门、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灶、拱辰、畅林、延寿、洋西、下郑、龙桥、下磨、筱塘、林桥、朱坑、坪洋34个大队。

1984年6月,从莆田县划出城厢镇和城郊公社成立城厢区,属莆田市直辖,所属街道和大队不变。

1984年11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厢镇改为荔城街道,各街道设居民委员会;城郊公社改为城郊乡人民政府,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8年后,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市区范围不断扩大,部分街道及农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1988年5月,荔城街道在南门新开发区增设龙德井居委会。1988年8月,从城郊乡下磨村划出下磨自然村成立下磨居委会,归荔城街道管辖。剩下部分另设北磨村,归城郊乡管辖。1990年10月,从荔城街道划出龙德井居委会和下磨居委会;又从城郊乡划出南门、筱塘、北磨3个村增设凤凰山街道;北磨、下磨、南门、筱塘等4个村改为居民委员会,列入城市管理体制;同时,从城郊乡划出新溪、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屿、林桥、朱坑、白洋等15个行政村增设城南乡建制。

1991年4月,城南乡新溪村划分为新溪、古山、埭里、步云4个村;铁屿村分为铁岭、屿上两个村。1991年9月,从梅峰居委会划出部分地段,建立梅山居委会。1992年8月,凤凰山街道在文献住宅小区(八十亩新开发区)增设公园居委会。1994年5月,筱塘居委会划分为筱塘、月塘、新塘3个居委会。

至1994年底,城厢区下辖2个街道及2个乡,计有15个居民委员会、35个村。

荔城街道,辖梅峰、梅山、英龙、长寿、太平、文献、凤山7个居委会。

凤凰山街道,辖龙德井、南门、筱塘、下磨、北磨、公园、月塘、新塘8个居委会;

城郊乡,辖荔浦、陡门、张镇、西洙、东阳、长丰、七步、濠浦、莘郊、南郊、畅林、拱辰、延寿、洋西、龙桥、泗华16个村;

城南乡,辖新溪、古山、埭里、步云、阔口、镇海、顶墩、下黄、肖厝、沟头、棠坡、坂头、霞林、木兰、铁岭、屿上、林桥、朱坑、白洋19个村。2002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县,划原城厢、涵江2区、莆田县部分地方设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2002年5月正式成立莆田市荔城区和秀屿区,同时调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城厢区1984年6月成立。现辖两个乡、两个街道办事处,35个村,15个居委会。2002年莆田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后现辖四个镇、三个街道办事处。

自然环境

城厢区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南临深水良港湄洲湾,324国道、福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是扼东南沿海中部水陆交通要冲的黄金地带,为莆田市政治、文化、教育、商业中心。城厢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荟萃,城内有千年古刹广化寺、大型古堰木兰陂等著名旅游景点,北部是水光潋滟的东圳水库,南面是碧波荡漾的湄洲湾。别具一格的人文地理,形成了莆田的众多优势和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位居闽东南沿海中部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北依省会福州,南接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海湾。湄洲湾是“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深水港湾,水深港阔,风平浪静,不冻不淤,1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可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具有建设大型港口的优越条件。妈祖文化独特,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岛是四海共仰的妈祖文化发源地,岛上的妈祖祖庙被誉为东方“麦加”,历来以一种独特的信仰牵系着海峡两岸同胞,是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气候,地处北回归线北侧边缘,东濒海洋,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温度适宜是本市气候的一大特征。平均年太阳辐射量达110.4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995.9小时,年均日照率为45%。日照时间从山区至沿海逐步增多。气温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山区逐渐降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至21℃之间。无霜期年平均达316天至350天之间。

绝大部份土地,适宜农业生产上的一年三熟制作物栽培。境内还蕴藏丰富优质的矿石资源,主要有叶脂石、花岗石、高岭土、水晶石等,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赐封的久负盛名的花岗石“华亭青”,常年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各地。现已探明可开采出口的花岗石储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

经济发展

早在3000多年前,境内先民已有从事耕耘、养殖、捕捞等原始农事活动。唐、宋时期,境内筑堤建陂,围垦造田,灌溉耕地,先后兴建泗华陂、木兰陂,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明、清至民国时期,农业以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49年前,城厢工业极为落后,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工厂。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工业企业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76年10月,结束“文化大革命”,但由于长期处在备战前沿,工业底子薄,经济依然落后。改革开放后,城厢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城厢建区时,全区工业产值2294万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61.5亿元,增长24.3%,三次产业比例为12.4∶54.1∶33.5。财政总收入3.82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级收入1.86亿元,增长51%。工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26.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亿元,增长33.5%,产销率达97.2%;创税利3.27亿元。规模以上企业146家,其中亿元企业达15家。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亿元,增长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亿元,增长21.4%。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30.52万平方米,增长7.5%,销售额6714万元,增长11%,居民用于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餐饮等方面的支出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2元,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4675元,增长9.5%。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个,合同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增长119%,实际利用外资5916万美元,增长45%。外资项目平均投资额从上年的270万美元提高到482万美元。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70个,利用内资16.05亿元。全年外贸出口1.4亿美元,增长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增长63.6%,其中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8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7%。

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立了以龙眼、枇杷、橄榄为主的水果业,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以及无公害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培植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发展淡水养殖、食用菌、特色花卉等新兴产业,走优后高效、外向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以台富、三峰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在信息、资金、服务上扶持规模经营专业户,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引进品种更新、发展绿色食品、名牌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生产。对老化果园进行技术改造,研究推出龙眼“立冬本”、水南1号、清壳等新品种,引进早钟六号、晚钟518等枇杷新品种。

改革开放以来,城厢区在324国道113公里至117公里处两侧高起点规划建设华林工业园区,共开发土地2000多亩,初步形成以鞋业、电子、食品、针织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近年新引进11个企业建设项目。城镇建设推进中心集镇建设,对分散、零乱的村进行迁村并点建设,中心集镇面积已达4.2平方公里,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日臻完善。以赖榜公路为主线,以干鲜果批发市场为中心,将集镇面积扩张至10平方公里,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城市建设

城厢是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陈光大二年(568年)。唐代,境内交通多从山区出入。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修筑子城护官廨,定和三年(1210年)筑砖城,绍定三年(1230年)改筑石城,为福建三大名城之一。宋代,兴建桥梁,修筑驿道,交通设施逐渐形成。特别是水路交通已逐渐发展,位于城东的白湖港是当时对外通商主要口岸,商船远航至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明弘治《兴化府志》载,境内有17街48巷,商业相当繁华。境内邮电事业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兴化邮局。民国16年修建福厦公路城厢段,民国19年开通城笏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城厢镇规模仅有2.65平方公里。1984年建区后,投入巨资,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区开发,城区水、电、路等基础设篱日臻完善,学校、医院、商店、公园、影剧院等配套齐全,城区面积扩延至10平方公里。1989年,境内市邮电局已开通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1990年,引进1万门程控自动电话投入运营,使通讯网络跻身于先进行例。1994年,全区实现村村通电话。1994年,实现全区村村通公路。 2007年确定的132个区重点项目和6个市重点项目顺利推进,福厦铁路一期控制性工程征地拆迁丈量工作已经完成,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70万元,新引进项目32个,投资总额7.3亿元。15个农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400多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福厦公路、濑榜公路横贯境内,基本实现村主干道水泥化。木兰溪流经18个村,境内建有3.5万伏变电站1座和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1个,可提供充足的工业及生活用电用水。各村相继顺利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近3000万元,全面开通程控电话,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通讯设施。

传统文化

总述

城厢区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名人有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至今,历史名人古墓葬保存不少,有唐代林披、“九牧林”、黄滔、郑良士墓,宋蔡襄、蔡京、郑樵、刘克庄墓,明黄仲昭、马思聪、林兆恩、郑纪、林兰友墓,清代郭尚先,江春霖墓等。

城厢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唐代就有歌舞、音乐等艺术创作。宋、明、清时期,文学、史学、戏曲、杂技、书画、美术等文化艺术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网络逐渐形成,文化设施日益改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境内拥有比较齐全的报刊亭、广播、电视、影剧院、书画院、文化室、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歌舞厅、录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

古建筑

是莆田城厢区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莆田市文物的精华。城厢区至今保存的数百座唐、宋、元、明、清古建筑。宋代建筑以古谯楼,三清殿、妈祖庙以及其中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的《全宋诗》精选(第七三四二页)作者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为《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由巩溪徙军城始祖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第故居尚存)。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第一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 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的黄文正祠(即今莆田城西梅园路雷山巷110-111号其黄太常寺卿侍中枢密第尚存)。众多宋塔、宋桥、宋陂为代表。八闽名楼古谯楼以其有地方建筑特色的宋代台基而著称;目前尚存920余座佛寺建筑多为明清面目,唐宋的寺院多为十方丛林,明清的子孙寺不胜其多,大寺院的布局多为中国式的禅宗七堂制,主体建筑为山门、大殿、法堂、禅堂等中路进深,左右翼则为两廊建筑;道观庙宇,棋布城乡,其宋代“三清殿”的建筑等级之高和文物价值之大,使它享有江南古建筑奇葩的美誉;明、清民居,以士大夫居宅为多,有着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构造特征,历来为中外专家所称道。

民间舞蹈

城厢区民间舞蹈风格独特,丰富多彩,有起源于唐宋之间的《棕桥舞》、宋元时代的《皂隶舞》,明代的《九莲灯》等,它和民间音乐一样,保持百戏许多痕迹,并在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就表演性质而言,历代流传下来的有生活、迎神、法事、戏曲舞蹈诸类。这些舞蹈古朴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也反映当时风情习俗和宗教信仰,深受群众喜爱。流传在城厢区民间的“皂隶舞”,是中国古代“驱鬼除邪”的踏舞,古称“乡人傩”。它源于远古崇神傩舞,也称八班舞,表演驱邪捉鬼动作,以表神灵下凡驱除邪气,保佑一方平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灵川的皂隶舞,表演者头戴凶神恶煞般的面具,手持棍棒走在队伍前面,每逢人多处就表演:两人一对,时而面对面,时而背靠背,抑扬顿挫尽显原始舞蹈单纯古朴,成为出游队伍最显眼文化符号。而在仙游枫亭,每年“六乡”“朱赛”等地出游,神驾前也扮有一队皂隶,成对而行。他们动作整齐粗犷,舞姿原始奇特,阵容严肃威武。

莆仙戏

城厢区莆仙戏历史悠久,目前设有戏剧研究基地,现有保存戏曲牌和剧目五千多个,曲目二千个。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一,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传统科介有唐代的“大面”戏遗迹,而大部分的科介与南戏最早的永嘉杂剧有血缘关系。改革开放后,莆仙戏民间艺术创作繁荣,演出活动活跃。

莆田市城厢镇街概况

(一)龙桥街道概况

龙桥街道是2002年4月莆田市区划调整后新组建的街道,地处莆田中心城区,为莆田市委、市政府新址所在地。辖区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88亩,林地7314亩,水域555亩。市区文献路、荔城大道、荔涵大道和梅园路贯穿全境。

1、龙桥地名

龙桥位于莆田城西西门外,古称龙桥铺。是个历史文化名村,人文之盛,始于唐代。

地名以龙山为主山:东至四步岭古峰山,西至常太松峰山,南至凤凰山,北至九华陈岩山。唐中期,先民择居此风水宝地垦田、种果,开发了龙洋、西山洋、古峰洋、陂头洋四片土地。

相传龙桥地名古称龙洋。陈太建十四年,即隋开皇二年(582)在金仙庵(寺)的西庑龙山北岩建玉涧院,后为华严寺名刹。唐末,陈峤、许龟图、黄彦修读书之龙桥“北岩精舍”,唐太子詹事林披与华岩寺高僧神皎结为方外友,游憩于龙桥的名山胜水;在寺旁创建“龙环秀亭”,曾是兴化军初试进士放榜的地方。寺中天王殿前有一龙洞(龙洞关蛟龙)至龙山石顶庵井出口,龙洞长1.5公里,高1.8米,宽1.5米(今洞尚在)。

寺后岩石摩崖上有唐代徐寅诗刻及金鸡(石鸡)传说:

“名参十二属,花人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梁感,何由报德音。”

莆田黄石金墩人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诗刻(宋石烟灵):

龙洋一春能几日,

龙山无雨亦多风。

浪涌海边东甲筑堤遮浪,

风吹石顶西头盖寺御风。

唐中宗神龙三年(705),华岩僧千灵建“斩龙坑”,溪水直流龙洋、西山洋、古峰洋至古峰潭出口,在溪中间建木桥。(斩龙坑今尚在,六十年代建斩龙坑水库)。僧千灵关蛟龙,建“斩龙坑”降伏蛟龙,被唐中宗赐号为“伏魔大师”。唐景龙四年(707)兵乱,华岩寺荒废,蛟龙出洞作乱,同年八月初一日,暴雨倾盆,山洪暴发,泗华溪波涛汹涌至古峰潭下游……,民间相传“吴兴斩蛟龙”。

宋元丰八年(1078),白塘绅士李泮得子(取名李富),李泮夫妇十分高兴,认为晚年得子是观音所赐,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献地建梅峰寺,同年捐建龙山(今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将龙桥“斩龙坑”长十米、宽3米的木桥重建一墩二孔,桥墩为元宝形石板桥,桥名“龙桥”,故取地名为“龙桥”。

2、龙桥沿革

据地兴录资料及新旧莆田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至明代龙桥铺辖:安福、龙洋、寺山后街、北磨、西山、石顶、土地后、下宫、高井、老叶树、孔里、下郑、洋西、古峰、西头、霞阪、上林;清时期属兴化东厢乌石街,辖:画屏巷、龙井巷、洋沟乾巷、东岩巷、欧巷、龙桥村、北磨村。民国时期属常太里枫叶塘区龙桥乡,辖10保:安福、龙桥、龙桥街、北磨、泗华、洋西、老叶树、孔里、上林、西头、霞阪。

解放后,一九五0年十月废除保甲组织,属城厢镇人民政府,辖七街四乡,龙桥乡改为安龙乡。一九五四年七月属莆田县第一区(城区),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撤区建社,为安龙乡龙桥高级农业合作社。一九六一年六月,莆田县调整行政区划,形成县、区、公社、大队四级管理体制,龙桥铺(安龙乡)成立莆田县泗华人民公社,公社驻龙桥街,辖:龙桥、安福、北磨、下郑、洋西、畅林、拱辰、筱塘、延寿九个大队。

一九六三年,泗华人民公社归并城郊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城厢镇城郊公社合并成立城厢区,成立龙桥街道办事处、龙桥社区居民委员会。龙桥地名自唐代至今已有1226年的历史。

3、龙桥集镇

自古“城西驿道古龙桥,风水宝地多且娇”。龙桥的商业集镇是城里、涵江、沿海和平原各地群众通往仙游、钟山、游洋、兴山、山门、常太里、广业山区和永泰等地的通道。每天往来的民众,多是山区的肩挑者,一般达到千人以上。从山区运出的货物有柴草、蔑货、木炭、毛竹、木材、草纸、草菇、中药材,还有仙游、永泰的春冬笋、秋白米果、板栗等。同时,山区群众亦从这里购回所需的生产和生活用品。

明清、民国至解放后,集镇从龙桥桥头至洋甲尾,全长3350米。街道宽5-6米,分龙桥直街、后街、横街、下街。从事商业的多是龙桥铺人,如:龙桥、下郑、上林、西头等。其中,龙桥西山朱氏占一半。以后,也逐渐有外地人前来从事商业,长乐人开设打铁店,仙游人开设烟丝店,常太人在染布坊作工,溪白人开设中药铺等。据不完全统计,集镇共有十五个行业,开设店铺和街道摆摊设点以及小贩共有350多家。有糕饼、水产、酱园、百货、纱布、粮油、食杂、蔬菜、山货、香烛、文具、饮食服务业、笋行及炭牙等。风味小吃方面有“芬妹正宗龙桥豆丸”、阿肥松、点心秀的“烩虫代烫米粉”,来寿煌的“干炒红土花生”及下郑的糖橄榄。

龙桥古镇因有畅通的水路“古峰码头”,沟船溪船可直达城涵黄笏等地,故形成了一个商贸云集之地。龙桥古镇今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是莆田市行政中心。

4、龙桥天马山(俗名雉鸡尾)

龙桥境内的龙山(天马山松岭)上“松峰”为莆田城区主山,因主峰气势磋峨,其坪突出一峰,势如奔马,状如天马行空,故曰天马。天马有泉,岩曰宝泉。

白塘坤士李泮晚年得子(取名李富),为报答观音菩萨赐子大恩,捐地建梅峰寺。宋元丰八年(1078)建龙桥天马山“宝泉寺”供奉观音菩萨。明代荒废。清光绪末年,美国、英国教士借为避暑地,屋舍栉比。“宝泉寺”旧址仅存,游人罕至。民国己丑秋,龙桥居民采樵,见摩崖有“宝泉寺”宇,惊传异事,由张琴、朱妙哉、朱潜为主董事,董事杨玉洲、郑季平、黄鸣渚、郑建基、郑金藻、徐天授、黄松岩、刘元祥、黄祖燕、黄天梅、郑宪烈、黄维芳、周天佑、孙兆銮等鸠金重建。

梅峰寺恩上人主持,迎郡庙观音法像进殿,龙桥居士数百人登峰瞻礼,叹为肴有焉。“宝泉寺”后山有张琴诗刻,诗曰:“十里松峰锁翠岚,三间茅舍结精蓝。山如马首空中勒,泉似禅心咽后甘。到此尘埃都不染,何妨耶佛与同参。半年虚负山民号,来去弥陀坐一庵。”按:张琴诗刻旁尚有一幅朱妙哉诗刻,字迹模糊莫辨。己丑为一九四九年。张琴为清光绪三十年末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民国任国会议员;朱焕星,号妙哉,清末县令,民国龙岩首任县长,解放后返故里,莆田首届政协委员;朱元潜,号和字,民国任福建省民政厅处长,国会议员,民国末光泽县县长,解放后还故里,创办龙桥小学(今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热心公益事业。

龙桥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丰富。天马山古松蓊郁,怪石峥嵘,自然优美的景观,今城厢区龙桥社区居委会已开辟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避暑的———天马山庄。(未完待续)(朱光华)

5、龙桥“嗣何陂”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莆田境内的水利建设不断发展,自古莆田有四大陂(木兰陂、泗华陂、太平陂、南安陂)。

嗣何陂位于城厢区龙桥与下郑两村交界的下郑溪下游,俗称“泗华陂”或“使华阪”,实正名为嗣何陂。

据查考莆田新旧县志及水利志,“泗华陂”陂南为龙桥村,陂北为下郑村,陂长253.12米,高5米,顶宽1.20米,中央设溢流堰,以利排洪。建南北二渠,南渠经龙桥陂头洋、西山洋、古峰洋出古峰潭流入绶溪(延寿溪)。建筑年代无记载。

在龙桥街道太平社区:军城黄氏始祖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黄中庸素有簪缨世济“四代联登八进士和八世联第十六进士”之美誉。民间赞其世家阀阅“文武两状元、两会元、一榜眼、二探花、三尚书、四宰相。

据碑志铭可知,嗣何陂建于唐朝僖宗乾符甲午六年(874年)年间。(今碑石三块尚在龙桥陂头“假日酒家”旁)

但历史以来,多书写下郑溪为延寿溪,泗华陂写为延寿陂,“泗华陂”、“使华陂”均为误传,正名为“嗣何陂”。

嗣何陂坝上,水面广阔,水质清澈,为人们提供休闲、垂钓、登山、游泳、水上游览、欣赏溪光山色的理想场所,夏季,吸引了市区众多居民蜂拥而至。

6、英烈故居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龙桥西山自然村两位亲兄弟朱天福、朱天贵先后战死沙场,极具悲壮色彩,突现莆田人英勇刚烈的优秀品质。

朱天福为明王朝守节义,朱天贵为清王朝解放台湾统一中国捐躯,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以社稷为重而名垂青史;朱天福被江西省地方史志树碑,朱天贵被《清史稿》立传。

朱天福,明末崇祯间(1628-1644),官至江西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武官),在抗清战斗中拒不投降,就义于江西省南昌市。

朱天贵,原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左都督,守海坛镇,后在福建总督姚启圣的策反下,率部三百余艘船和二万余人归降,授平阳总兵,随后随施琅将军征台,在攻下台湾门户澎湖一战中,朱天贵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但不幸中炮身亡。康熙赠其太子太保谧忠壮(金黄色圣旨今尚存)及题“忠勇茂眷”匾予以表彰(今尚存在龙桥朱氏祠堂),并下旨建祠纪念。今祠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具名列榜首。

7、龙桥村——御赐金墩黄府 的“龙环凤巢”亭与状元黄公度“弥勒献肚”墓

龙桥镜内有一小山麓,俗称龙山,东向东岩山,西(背)靠天马山松岭,北靠“华严寺名刹”遗址,古寺遗址旁有“龙环凤巢亭”,曾是兴化军进士放榜的地方及龙桥“北岩精舍”,南向溪光山色的嗣何陂。

远观龙山像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北宋进士黄静的坟墓葬在龙山,南宋莆田黄石金墩始祖宋进士平海军节度判官副都统黄府(1130-1210)暨配浙江台州临海塘南(今属温岭东海)太子詹事兼侍讲陈良翰(1108-1172)长女陈广谊(1135-1226)诰封一品夫人御赐祭葬陵墓在华严寺名刹后殿东侧有御赐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石狗石望柱驮龟碑亭别称“龙环凤巢”亭各一对,“金墩黄府公钦赐祭葬坊”一座(今龙桥村诗山自然村西南墓葬尚存)。另一遗迹“欢喜佛”的肚中间,古称“弥勒献肚”为宋黄公度状元墓(今为莆田市人民政府三号办公楼地址)也称“弥勒献肚”墓。

山下(今市人民政府广场)对面有一小寺是千年的“欢喜庵”寺院。在唐天复年间(904年),霞陂(延寿村)徐寅的胞妹徐静在此出家修行,在太祖开平五年(907年),后梁皇帝朱全忠(朱温)赐“才女显能,不让须眉”及亲笔赐“双喜庵”三字,赋联一对:“钟声徐出落世间,帘影静垂新月里”,今尚存。

“龙山”今开发为自然风景优美的龙桥(延寿)公园,龙山石顶村改造为龙桥“别墅山庄”新型自然村,南边为龙桥(延寿)山庄。今日的龙桥“弥勒献肚”更显得窈窕多姿。

龙桥是从1999年开始旧村改造,荔城大道、东圳路、东园路开通;如今,龙桥是莆田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这里一座座、一排排高楼林立,崭新的荔城北路东圳路大街道建筑物此起彼落,在短短的八年间,龙桥起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素称“古龙桥”是历史文化名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英才辈出。文明灿烂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给人们留下众多精神财富和古迹。这里有“华严寺”、“龙环凤巢亭”、“北岩精舍”、龙洞、石鸡的遗址及千年的“欢喜庵”;今有天马山“宝泉寺”及天马旅游避暑山庄、龙桥(延寿)山庄、龙桥(延寿)天然公园及嗣何陂的生态美景。

今日的城厢区龙桥是莆田市行政、文化中心,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南北已贯通。近年来,龙桥“科技教育”方面:有莆田学院、莆田二中、莆田市第二实验小学、龙桥幼儿园及市直机关幼儿园和眼科医院等;还有房地产开发;集体个体鞋业、服装、电子、彩印业等;龙桥居委会创办的股份民营企业龙桥自来水厂是国家三级卫生防护带,水中的偏硅酸含量可超“国标”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龙桥自来水厂的水对人体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

“若问古今北磨华严寺,请君乐游金墩黄府陵”。

(二)凤凰山街道概况

凤凰山街道位于莆田市区西南部,324国道穿境而过,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莆田市的重要商业贸易区、风景旅游区、文化生活区。总人口37532人,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有电子、服装、印刷、包装等5个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整个经济的主导地位。江夏金始黄氏一世祖宋进士副都统黄府陵园

(三)霞林街道概况

霞林街道地处莆田市区东南侧,东临城笏路,北靠福厦路,西与华亭镇接壤,南与新度镇相邻,木兰溪从辖区中部横穿而过。街道于2002年5月成立,辖区总面积17平方公里,总人口20914人,有以霞林千亩龙眼海基地为中心的霞林、屿上、下黄果树基地,种植莆田三大名果“荔枝、龙眼、枇杷”果树。建立了坂头、铁岭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灵川镇概况

灵川镇位于湄洲湾西北部,壶公山南麓,背山面海。区域面积56平方公里。福泉高速公路、省道201线横贯全境。有山地4.8万亩,耕地2.32万亩,海岸线12.03公里,滩涂浅海面积1.23万亩,淡水域面积1365亩。有以太湖、下尾村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环壶公山南麓的林果栽培基地,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基础的青山、下尾、桂山、柯朱等村粮食生产基地和新桂公路沿线蔬菜种植基地。

(五)华亭镇概况

华亭镇古称花亭,现位于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有海外侨胞3万多人,是莆田市重点侨乡之一。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干”的源产地。

(六)东海镇概况

东海镇于1999年底设立,位于湄洲湾内湾,依山面海,北靠壶公山支脉,南与秀屿港、福建炼油厂隔海相望,东接灵川镇,西与仙游县枫亭镇接壤,福泉高速公路、笏枫公路横贯全镇。总人口4.6万人,区域面积47平方公里。现有海头、东沙、东朱3个工业小区,有乡镇企业145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家,年创产值超亿元的企业3家。有耕地0.65万亩,浅海滩涂1.05万亩,山地4.7万亩,开发种植龙眼、枇杷等名果10000亩。

辖区街巷

唐代,已有青龙街,位于前埭(今英惠巷至塔兜口)、刺桐巷(今兴化宾馆至坊巷)、玉井巷(今朱紫巷至坊巷);六桂坊位于驿前街北。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莆田筑军城,街巷渐增。

明弘治《兴化府志》载有17街48巷。

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有20街58巷。

民国时期,城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县巷、衙后、南北大路、龙门等。有“九头”(社衙头、水关头、洞桥头、水屈头、观桥头、衙桥头、河头、市头、井头)和“十八巷”(县巷、马巷、花园巷、书仓巷、金桥巷、仓边巷、岐山巷、御史巷、高吕巷、后塘巷、府前巷、东里巷、梅峰巷、坊巷、城墙巷、湖岸巷、东岩巷、桃巷)。主街道宽约5米,块石路面。巷道宽不足3米,泥结或石板路面。

1949~1978年,街巷几经改造、扩宽、新建。城区主街道有后街、大路、庙前、衙后、胜利路、文峰官、十字街、东门街、南门街、古楼前、东大路等。街巷有湖岸巷、坑边巷、雷山巷、双井巷、东里巷、梅峰巷、花园巷、英惠巷、县巷、顶务巷、下务巷、上井巷、下井巷、居仁巷、东山巷、金桥巷、城墙巷、桃巷、坊巷等。

至1984年,主街道铺上水泥或方井块石,路面宽9~20米,其中车站—高楼路段达15.56米,文献路达20米。巷路全部铺上水泥或块石,街巷排水沟全部由市政部门分期修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临街民宅、单位普遍破墙开店。1984年,按照莆田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市区街道的数量、规模迅速增大,并逐步向城市规模扩展。

至1994年,市区主街道有十字街、大路街、台湾街、后街、衙后街、庙前街、胜利路街、文献路街、后巷洋农民街、东大路街、南门街、区府路街、学园路街、环城路东单面街、下磨溪单面街等。改造、扩建、新建街道路宽均14~36米。其中十字街14米,南门新街16米,文献街西路32米,学园路街35米,车站—福厦新路街36米。

民间习俗

一年过两次年

明末清初,福建总受倭寇侵犯,当时正好是大年三十。当地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于是,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各镇。各各村不一。有些是大年初四,有些是大年初五,再补过一次年,因此,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过两次年的习俗。

红联上方截白

倭寇入侵后,有些老百姓的家人没有逃过一劫,人们想到。家里死人不能贴红联。可是大年初头贴白联不吉利。后来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在红联上面留一截白。这在中国的对联上也找不出几家。 大年初二不访友:为了警示大年间被倭寇入侵的史实。当地百姓规定了大年初二各不拜友。不吉利。一直沿至今。

莆仙话的起源

莆仙话的起源可追随到唐朝。史书有记载过唐代就有人唱莆仙戏。可以观范进中举,初中教材中的话:“走在半路上”。在当今普通话中:这话是句病句。可当时的确是这样。“吃酒。”如今只能说是喝酒。但莆仙话的语言在古书中都是一样。

土特产品

解放钟枇杷

城厢区常太镇解放钟枇杷,是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果实形如古钟,果皮黄里透红,果肉脆嫩,汁多味甜,最大单果重达172克,为世界之冠。1999年4月25日、2000年5月10日、2001年4月30日分别在常太镇洋边村、北京、新加坡举办三届福建莆田(常太)枇杷节新闻发布会、展销会。2002年至2007年分别协同市、区在重庆、上海、西安、济南、哈尔滨和乌鲁木齐举办六届福建莆田枇杷节及枇杷推介会。常太镇枇杷连续二次(1996年6月、2002年2月)被农业部列为“南亚热带名优作物基地”和授予“中国枇杷第一乡”。现有枇杷面积8万亩,比1984年1万亩,增长8倍,产量1.5-2万吨。近几年盛产的优质枇杷销往国内外。常太镇专为果品注册“常太枇杷”商标,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和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

酸菜

城厢区霞林街道的顶墩、下黄、肖厝是蔬菜种植加工专业村,村民有加工酸菜的传统工艺,出产的酸菜品种多、口味好、色泽美,除供应本地,还畅销闽西北一带。

兴化桂圆

城厢区华亭镇境内盛产龙眼、枇杷、橄榄等名特优水果,是“兴化桂圆”的源产地,素有“华亭桂圆甲天下”的美誉,现已形成了福厦路两旁、木兰溪两岸、三紫山脉等七条果树带,果树总面积6.5万亩。龙眼,荔枝摘过,龙眼始熟,故曰荔奴,俗称桂圆。据《神农草木经》记载:“龙眼名‘益智’,出南海山谷”。三国初年(220―226年),魏文帝曾下昭群臣曰:“南方之珍若龙眼、荔枝……出自九真、交趾。”九真、交趾即今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等地。1988年福建省果树研究所对应用花粉形态结构上异同的试验,证实了海南岛的野生龙眼在其系统发育位置系是原始型的。兴化种植龙眼伊始于隋唐,宋明尤盛。据《仙游志》载:“宋大观四年(1110年)12月24日降大雪,仙游的荔枝、龙眼冻死很多。”乾道五年(1169年)仙游的蔗糖、荔枝、桂圆干从太平港(今霞桥港)运销江淮一带”。可见宋时仙游龙眼就有大面积生产。由于木兰溪两岸气候温和,雨露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土质适宜,所产的龙眼质味冠神州。历代以来,兴化桂圆都被当作南方的名贵产品进贡朝廷。据明代弘治《兴化府志》记载,当时仙游、莆田两县每年进贡的兴化桂圆干有一千多斤。

特色小吃

炒白粿

炒白粿是城厢区群众逢年过节和喜庆筵宴的一道风味菜肴。所用主料白粿,是用白棱米制作而成,其品质远胜于市场上的普通白粿。棱稻为梗稻的一种,生长期长、产量低,因而种植面积不多,但其米质的韧性、粘性和香味特优,是制白粿的稻米,城涵人称这种白粿叫“山里白粿”。山里白粿可炒可煮汤,若白煮后撒上白沙糖吃,亦别有风味。山里白粿还是山区群众馈赠亲友的主要礼品之一。

杂烩面条

杂烩面条是城厢区居民临时招待来客的简便饮食,莆仙传统的杂烩面条上面必须用8种荤菜配料(俗称“八素”),把面条覆盖起来,成为一碗丰盛的食品,用来待客既经济,又好看。杂烩面条的传统经营方式,是把配料预先按份装在碗里,让顾客一目了然。

油炸鸡卷

油炸鸡卷是因其外貌像烧鸡而得名,它的制法主要是用猪网油皮卷包荤鲜馅料,故又名炸网油卷,属脆炸系列,特点是色呈金黄,外酥内嫩,此菜也是闽菜系中的名菜之一,而城厢区的调味又独具地方特色。

术米粽

邑人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楚人是以竹筒贮米祭屈原,名筒粽。后人相承,遂用箬叶裹米而熟之,以为节物。”城厢区至今还保留这种以术米包粽子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术米煎

俗名“术米米时”。从前是民间节日祭祖先的主要供品之一。因其制作简易,主料是术米,配料有白糖、花生仁、花生油等,风味特佳。后来,它也进入商品市场。其成品特点:色呈金黄,油软粘润,经济香甜,成为城厢区所欢迎的热点风味小吃。

旅游资源

总述

城厢区地处福建省莆田市中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旅游。木兰溪、延寿溪蜿蜒于城南、城北;有福建省第二大人工湖—东圳水库。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和释伽佛塔;福建四大禅林之一的南山广化寺;黄中庸(1030年—1110年)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宋会元侍中兼枢密副使黄中庸纪念馆福建兴化军城驿前街府西巷(今莆田市城西荔城区梅峰路雷山巷110-111号黄侍中第尚存),出生于莆田新县巩溪宋洋中厝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祐甲戌进士,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四年(1052年)中福建乡试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此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擢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入朝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诰。后擢侍中兼枢密院副使,与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迁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副使虎堀山风景区则是当年徐霞客入闽登“福建三绝”之一的九鲁湖瀑布的必经之道。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南山松柏”,莆田四大丛林之一的龟山寺,国家级生态旅游园区“快乐农庄”;还有明代创著《八闽通志》的黄仲昭古墓、埔柳村兰亭寺壁画、“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先生墓等名胜古迹。辖区内还有有独特的地下温泉资源,有三处平均水温45度以上,其中以陂头温泉最为著名,温泉含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具有消除疲劳、健康皮肤之功效。以“文化—旅游—休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逐渐融入全市旅游大格局。在城厢区可品尝风味独特的兴化小吃,观赏中国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还可购买荔枝干、兴化桂圆,枇杷酒等土特产和石雕、木雕、竹编等旅游工艺品。

木兰陂

由溢流堰、进水闸、冲沙闸、导流堤等组成。溢流堰为堰匣滚水式,长219米,高7.5米,设陂门32个,有陂墩29座,旱闭涝启。堰坝用数万块千斤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而成。这些石块互相衔接,极为牢固。配套工程有大小沟渠数百条,总长400多公里,其中南干渠长约110公里,北干渠长约200公里,沿线建有陂门、涵洞300多处。整个工程兼具拦洪、蓄水、灌溉、航运、养鱼等功能。1958年,在陂附近兴建架空倒虹吸管工程,引东圳水库之水到沿海地区。为了纪念建陂的历史名人,陂南原建有协应庙,亦称李宏庙,现改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有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日等人的塑像,有明、清以来历史名人撰写的修陂碑记,以及1962年冬郭沫若到此游览时写的《咏木兰陂》诗碑6首12块。馆旁有恩功亭和宋郑耕的木兰书堂古迹。在春水初涨,溪水漫陂入海时,白浪滔滔,有“木兰春涨”之誉。

古寨

城厢区常太镇境内有大小山峰106座,最高的古山尾山海拔832.6米。历代人民每当社会变乱之际,筑寨自保。因此,有许多地名与古寨遗迹相连,如南山寨、太平寨、鼓旗寨、石狗寨、酒池寨、朝天寨等,各个寨堡残基尚历历可见。

南山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

座落在城南凤凰山。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山门照壁上有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广化寺占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南山上有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行政区划

地级市 市辖区县级市

福州市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 福清市| 长乐市| 闽侯县|闽清县| 永泰县| 连江县|罗源县| 平潭县

厦门市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莆田市 城厢区 | 涵江区| 荔城区| 秀屿区| 仙游县

三明市 梅列区| 三元区| 永安市| 明溪县| 将乐县| 大田县| 宁化县| 建宁县| 沙县| 尤溪县| 清流县| 泰宁县

泉州市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惠安县| 永春县| 安溪县| 德化县| 金门县

漳州市 芗城区| 龙文区| 龙海市| 平和县| 南靖县| 诏安县|漳浦县|华安县| 东山县| 长泰县| 云霄县

南平市 延平区| 建瓯市| 邵武市| 武夷山市|建阳市| 松溪县| 光泽县|顺昌县| 浦城县| 政和县

龙岩市 新罗区|漳平市|长汀县| 武平县| 上杭县| 永定县|连城县

宁德市 蕉城区| 福安市| 福鼎市| 寿宁县| 霞浦县| 柘荣县| 屏南县| 古田县|周宁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