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城市与狗
释义

《城市与狗》是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代表作。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评语为“因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马里奥-略萨称自己获奖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

图书资料

书名《城市与狗》

作者:[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8月

书号:978-7-5327-4020-8

定价:36.00元

《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巴尔加斯·略萨因此和另三部小说的作者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被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甚至有评论者把这部小说创作的1962年当作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期的起始年。

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推荐理由

《城市与狗》是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略萨是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爆炸”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他一直保持着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瑞典文学院给他的评语是:“对权力机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他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读书时,曾亲眼目睹了军事学校的腐败以及弱肉强食的人际关系。《城市与狗》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创作的。小说出版后立刻在西班牙产生轰动,于1962年获西班牙“简明丛书”文学奖,并很快传入拉美。该书曾在秘鲁引起争议,一度被列为禁书并公开焚毁。《城市与狗》是略萨用文学反对专横的代表作,也是“拉美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式的小说之一。

内容介绍

《城市与狗》是作者根据自己少年时在军校学习的亲身经历写成。“城市”指秘鲁社会,“狗”指军校学员。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打架斗殴”、“金钱交易”、“赌博”、“嫖娼”、“上课捣蛋”等丑恶行为,揭示出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处境,有相当大的震撼力。

作者塑造了一个“中间人物”,他名叫阿尔贝托,为人不卑不亢,不欺负弱小,也不容强者欺负。在捍卫尊严和个人合法权利方面,阿尔贝托绝对不放弃斗争,这个人物是略萨的化身。在《城市与狗》里,阿尔贝托时而生活在社会上层(豪华住宅区),时而与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混血种族学员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伪善、欺诈和糜烂的生活,也了解了贫苦阶层的悲惨处境。这两个极端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宁肯躲进文学天地,逃避“狗咬狗”的生活。这样,阿尔贝托就逐渐培养了这样一种能力:建造文学的城池,去抵挡“城市”喧嚣和“狗”们的狂吠;因为文学为个人的反抗提供了武器,也提供了施展的空间。

在风云变幻岁月中长大的一代,总喜欢将自己的经历视作财富,另一面又怀着羡慕或者妒忌,理所当然认为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孩子应当“幸福地成长”。在绝大多数年轻人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中,贫穷、腐败、麻木、残忍等社会病以其无可阻挡的势头对少年进行的“成人洗礼”,他们应该比谁都不陌生。

秘鲁当代文学大师巴尔加斯·略萨动笔写《城市与狗》的时候,年方二十二岁。书中引用了法国左翼作家保尔·尼桑的一句话:“我曾有过二十岁。我不同意任何人说那是最美好的年华。”如果说我们在1990年代的美剧里为“成长的烦恼”会心一笑,那么从年轻的略萨笔下看到的,恐怕更接近日本电影《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那种成长的无从言表的剧痛。

故事以一所军事学校为背景。同大多数未成年人聚集地一样,该校在外人和少年眼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平行世界”。家长们将这里视作让孩子们得到磨炼、成为真正男子汉的地方。少年们却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新生刚一入校就要遭受“洗礼”,从财物到自尊,遭到全方位的抢劫和凌辱;等新生升入高年级,同样继承“传统”欺压低年级;抽烟、喝酒、聚赌、偷窃、拉圈子、群殴、装病请假、越墙出逃、嫖娼,甚至偷考卷买卖试题都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教官毫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视而不见。直到一个绰号“奴隶”的少年在演习中被枪杀,他唯一的朋友阿尔贝托终于挺身告发……

即将暴露的丑闻终于不了了之,社区张开双臂,欢迎这些从军事学校毕业的年轻小伙子。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甚至不乏温馨一面,个性中的残暴、疯狂和邪恶仿佛只是一种在军校环境下爆发出来的青春期综合征,涂上时间的药膏后自然痊愈,继而甚至被遗忘。只是当初那个唯一没有做过任何坏事的男孩,死在了军事演习中,他暗恋的女孩,则与心地亦有纯良一面的凶手喜结良缘。

和许多作家的成名作一样,《城市与狗》也布满了略萨个人经历的痕迹。如他在前言中所说:“为了编写故事,我首先得成为孩童时期的阿尔贝托、‘美洲豹’、山里人卡瓦、‘奴隶’(那个莱昂西奥·普拉多军校的士官生)、快乐区米拉芙洛尔大街上的孩子和卡亚俄港珍珠区的邻居。少年时期,我阅读过大量惊险故事书,相信过法国大作家萨特关于承诺文学的主张,狼吞虎咽了法国大作家马尔罗的长篇小说,无限钦佩过美国‘迷惘的一代’小说家的作品,钦佩他们每一位,尤其钦佩福克纳。我用所有这些东西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再加上青年时期的想象力、种种幻想以及福楼拜的教导。”

略萨不断变换的叙事主体,构成了刚开始阅读该书时的主要障碍,但极强的情节性依然吸引读者继续前行。随着故事的铺展,变换的叙事主体成了一种优势,几位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一凸显,给整体带来强烈的立体感,造成了类似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多声部效果。成长的精神困境,进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复杂多变的状态,其中的笔力和深度,让这部略萨二十五岁时完成的作品,成为“青春文学”领域某种难以超越的巅峰。

新闻

时隔廿八年“他等得实在太久”

过去几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授予欧洲作家,“以欧洲为中心”也因此成为外界诟病最多的焦点之一。评论家止庵昨天对本报记者指出,论成就,巴尔加斯·略萨在近年诺奖获奖者中绝对是“最够分”的,但是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由盛而衰,几近尾声时,才颁奖给他,实在有点晚了。

于1960年代突然爆发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其作家群曾有“四大天王”之称,与胡利奥·科塔萨尔、卡洛斯·富恩特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相比,生于1936年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最年轻,资历却很老。他1962年就获得了拉美文学最高奖,《城市与狗》、《绿房子》早已奠定了他的地位。彼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没有写出《百年孤独》,但后者在1982年就获得了诺奖,而巴尔加斯·略萨为此又等了28年。“巴尔加斯·略萨等得太久了,诺奖本可在他创作力最旺盛时给他,现在才给,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莱辛。”止庵说。

曾竞选总统“文学就是一把火”

拉美文学学者林一安是1993年5月拜见巴尔加斯·略萨的。他当时正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当访问学者。“他就是一位帅哥啊!风度翩翩,就像中国的儒生。”时隔17年,林一安向本报记者回想起与巴尔加斯·略萨那次见面,还兴奋不已。林一安告诉巴尔加斯·略萨,拉美文学对中国影响很大,有很多中国人在读他的作品。他听了很高兴。

巴尔加斯·略萨谈兴很浓,极富亲和力,林一安于是问他是如何定义文学的。大师的回答很斩钉截铁:“文学就是一把火,它要把世界一切不公平和丑恶统统烧光。”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无论是《酒吧长谈》,还是《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都体现了这一思索。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略萨曾参加秘鲁总统大选,但最终惜败。林一安回忆,那次见面时,大师还和他开玩笑说:“你比我年轻。我所受的打击比你大!”林一安这才觉得,大师尚未从竞选总统的失败中完全恢复过来。

写实主义者“中国市场被看好”

苏童是1980年代初读到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他昨天接受本报专访时说:“我当时读到他的《城市与狗》、《绿房子》和《酒吧长谈》,特别有震撼力。”据介绍,略萨创作体裁极为丰富,有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歌、文学评论、政论杂文等,其诡异瑰奇的小说技法及丰富多样的深刻内容为他赢得“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美誉。

巴尔加斯·略萨曾以国际笔会会长身份三度造访中国台湾,而他也于1994年7月6日偕家眷访问了北京、西安和上海。

和前几年诺奖获得者不同,中国很多出版社都有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版权。99读书人不久前一举拿下了巴尔加斯·略萨《绿房子》、《胡利娅姨妈和作家》、《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等代表作的版权,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则在去年末出版了《城市与狗》、《公羊的节日》和《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三部作品。今年,还会有新的译作出版。

中国的出版社认为,“巴尔加斯·略萨此番获奖,将有利于其作品在中国的销售前景”。

读后感

《城市与狗》和略萨其他所有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强烈的现实感。略萨曾经说过“我认为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具体现实作为基础的”。反对军人独裁统治,是略萨写作的主题之一,《城市与狗》和他的另一部作品《谁是杀人犯?》表现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在《城市与狗》里,作者在“美洲豹”、“黑人”巴亚诺、“山里人”卡瓦、“奴隶”里卡多等人身上,塑造了一群军事学校的士官生形象,并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整个军事和警察机器,作品寓意十分明显。小说从卡瓦到教学楼偷五年级化学双月考试试卷题入手,一步步拉开了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生活的序幕:新生一入校会遭受非人的“洗礼”,为此他们结成了“圈子”,等他们升入高年级,会用同样的手段欺压低年级学员。表面上,学校管理严格,其实私底下,士官生吃喝嫖赌、打架斗殴、考试作弊都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教官对此不知情,协助管理的士兵也视而不见。当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为避免丑闻外露,立即封锁了消息。而当凶手出现时,有关人又都保持了缄默。这个故事其实是个悲剧,枪杀事件的迅速平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秘鲁底层社会生活的艰难、麻木和无情,读后令人震撼。

小说中,作者笔下的“诗人”阿尔贝托这个人物形象十分特殊。他扮演着一个中立者的角色,像是连接城市与狗之间的一座桥梁。他来自上层社会,同时又和黑人、妓女等混在一起,他遭遇了社会上的种种伪善(如父亲有了外遇)和不公(如朋友被枪杀),并试图用文学的手段,抵挡来自“城市”和“狗”的狂吠。应当说,阿尔贝托身上有略萨自己的影子(略萨一直声言要用文学这把火烧掉一切非正义的现象)。

从写作技巧上看,毕业于秘鲁著名的圣马尔克斯大学文学系的略萨受欧洲意识流文学,尤其是萨特的影响很深。在这本书里,读者很容易找到这方面的证据。从一开始,作者就打破了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写作的套路。很多情况下,小说是按照人物内心的活动展开,有时是对话,有时是独白,有时是梦境,有时是第三者叙述……略萨不断地变换着手法,轻易地将读者从一个场景引向另一场景。而这些看似分割的片段,其实是略萨别具匠心地安排,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作者运用个人生活经验虚构故事的本领,在本书也一览无余。

略萨写《城市与狗》,看似在揭露一个军事学校的不公,其实是在批判秘鲁社会的种种黑暗:暴力充斥、伪善欺诈、种族歧视以及道德沦丧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略萨无论在思想,还是写作都尚未成型,这使得《城市与狗》更像是他的一部探索之作。不过,略萨一直坚持用笔和现实对话,之后相继创作出《绿房子》《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公山羊的节日》《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等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品,最终迎来自己久违的“爆炸”。

书摘

晨风吹进拉白尔地区,把浓雾推向大海。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这块地方,仿佛是一个刚打开窗户的充满浓雾的房间,逐渐明亮起来。

“在军队里,要紧的是必须像个男子汉,手里要有铁拳头,明白么?要么你吃人,要么让人家吃掉,没有其他选择。”

“刚一入学,我为他们顶住了四年级的欺侮。他们对''洗礼''害怕的要死,像老娘们那样发抖,我告诉他们做人要有骨气。可是刚一遇到挫折,他们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你说他们算什么东西?真是一群可怜虫,一群叛徒。”

“别人对我翻脸,纯粹出于胆小怕事。他是想给‘奴隶’报仇。他是个告密的人,这在男子汉身上总是可悲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2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