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城市生态 |
释义 |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基本概念城市生态系统,即为: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 城市生态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它是以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完全。 第二,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由于产生的大量废物只能输出,所以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第三,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下面仅以大气的二氧化硫污染为例来说明。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部分被绿色植物吸收;一部分则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硫酸,随降水落入土壤或水体中,被土壤或水中的硫细菌等微生物利用,或者以 硫酸盐的形式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变成蛋白质等有机物,进而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能将硫元素释放到土壤或大气中,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回路(如图 )。但是,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中,远远超出了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这不仅给城市中的居民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形成酸雨,使其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第四,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简单化,营养关系出现倒置,这些决定了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这个概念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引伸而来,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显著差别,这些差别也正是研究城市生态时必须加以重视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发达的人工系统,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人类栖境从自然生态向人工生态、再向高度复杂的复合生态形式演替的最高阶段。它经历了游牧部落时代、农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化时代以及现代大工业城市化时代的 4个历史阶段,其固有的一些自然属性和最优化机制正逐渐被社会属性和人的意志所取代。具体体现在:①物质循环系统基本上是线状的而不是环状的,即缺少分解环节,如不另增加工艺流程对废弃物资加以利用,物质可能走向盲端。②其结构不仅包括自然生产结构,还包括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它们的关系可用一个金字塔图形(见图)来表示。每层均以其下层为基础,沿塔向上,从以物质流动为主转向以信息流动为主。③能量的高度储存,体现在结构性(如工程建筑、名胜古迹等)和信息性(如科技情报、文化艺术等)上。④最优化动力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人工选择,选择过程中存在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而偏重近期和局部经济效益的缺点。由于受自然 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约束,物质和能量利用方面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挖掘的潜力。⑤系统关系以正反馈超过负反馈为特征,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强烈依赖性以及系统结构的单调性,决定城市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的原则 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 要把由城市各部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作为城市生产力的标准。计算整个城市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要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如劳动力、生产效率,后者如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光、热等恒定的区域性自然资源。 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代谢转换及信息交流,保持城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是设计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目标之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城市中心与郊区及卫星城市之间物质流与能流所引起的生态变化;人口变化及就业、升学、科学文化活动、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社会道德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应力求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起来。 规划的约束系统和目标系统 系统的约束条件可分为客观约束和主观约束两类。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包括城市现存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弄清这些客观约束是进行城市生态分析和规划的前提。主观约束是规划者对某些经济生态关系相对固定的期望,在这些主观约束下去追求一些主要目标的最优值。 一般说来,根据经济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有:①人口。劳力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关系得到最大满足。②物质。物资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保持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比例最小而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率最高。③能量。达到最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最小的浪费。④空间。力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格局,包括绿化空间比例、城郊比例、各经济部门及社会基础设施比例、交通网络密度等。⑤时间。合理安排各部门之间的工艺流程(或事务流程),使物质、能量、信息流通最快,而无效工时最少。⑥信息。力求有用信息增殖速率最快,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 规划途径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和相应的经济生态问题。生态规划的任务就是要从这些特定的条件出发,研究出解决或减少这些问题,改善和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战略对策。①生态工艺设计。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工艺流程,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开拓未被有效占用的生态位,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②数学规划。利用各种有约束的最优化方法来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有关组分间的数量关系。常用的有线性及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投入-产出分析、效益-代价分析、网络流分析及决策分析等。③系统分析。是研究系统动态的有力工具。但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类开放式人工生态系统,不仅包含非生物组分,还含有生物组分。由于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尚难以定量测度,而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等级亦过大,要想对整个城市系统作一确定性的预测模型是不易的。事实上,人们辨识事物的过程一般也不是完全定量的、全面的,而常是通过定性比较和抓住局部的主要(信息量最大)的特征来进行判断。因此,城市生态系统一般亦以定性分析、主特征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重在各组分间关系的变化趋势,而不重在各组分本身的数量预测。 关于城市城市的形式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 城市基本功能①经济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将大多数野生生物限制在越来越狭小的范围内,同时也将自己圈在钢筋水泥和各种污染构成的人工环境中,远离了人类祖先所拥有的野趣盎然的生活环境,产生了种种文明病。因此,改善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的重要课题。 城市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口、能源、水资源、污染控制和土地利用等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面临的问题和出路问题一、我国城市居民面临的环境状况 我们提出一个宣传口号:"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似乎很空洞,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如果我们去外地,在外地人的眼里,北京就是我们的家;如果出国,在外国人眼里,中国就是我们的家。现在有科学家乘着宇宙飞船到外层空间去,到了地球以外的空间,才知道人类在其它地方是没法立足的,只有回到地球上才能生存,地球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 我们提倡环境保护,需要具备几个概念。 (一)空气、水、土地的概念。 地球能给予我们什么呢? 地球含有三种最重要的物质,也就是我们保护环境所要保护的:(1)空气。空气的组成很简单,78%的氮气,20%的氧气,0.03%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构成了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层。(2)水。人身体的2/3由水组成,水是每个生命体不可缺少的物质。(3)含有有机质的土壤。如果不破坏这三种物质,万物可以自然生长起来。由于有这三种物质,地球就能提供给我们很多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食物和药物是原始人必须依赖的。社会发展到工业化时代,生物资源又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料。 (二)生物链的概念。 有的人认为某一物种的灭绝离自己很遥远,与自己无关,这是因为他没有生物链的意识。土地、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老鼠-->蛇-->鹰形成简单的食物链,动物粪便、植物腐叶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养料或者化解为微量元素被植物吸收,植物的果实又喂养了昆虫、鸟……这样就形成链状的食物网,人也处于其中。 我国的祖先早就知道这一点,但当今我国的环境保护者却常常忽略这一点,一提到环境保护就要向外国学,可是外国却在向中国古代学。美国1995年出版的一本环境保护的教科书中就提及我国祖先对生物链知识的认识和利用:池塘边种桑树,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可以挖出来养桑树……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循环的思想和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星球。 (三)资源的概念。 现在许多东西都是人工制造的,没有它们我们似乎不能生存,但它们都是消耗地球资源制成的,比如塑料来自于石油,纸张来自于森林…… 当这些东西不断地提供给人类时,地球也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资源,而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比如石油,如果我们无限制地生产我们需要的东西,资源终将被消耗殆尽。日本曾有学者说,我们也很向往美国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全世界的人要达到美国现在的人均消费水平,需要有20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持。这个数字是否准确难以验证,但是它说明了我们面临的困境。在人口如此密集的中国,以什么作为我们的消费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之后走自己的路。 一次性筷子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很常见。但是我觉得我国引进一次性筷子生产线并推广这种消费方式是一种极为错误的做法,这样的决策不应该在八、九十年代出现在中国。最近两年要求停止生产一次性筷子的呼声很高。但不幸的是,全国人大一委员曾写信向林业部反映,林业部回答说,当时我国引进一次性筷子生产线时采用的是补偿贸易,即日本提供机器,而我国提供生产出来的筷子,到现在欠的机器钱还未还完,所以森林还在继续砍伐。光大小兴安岭就有上百家一次性筷子生产线。去年的洪水,大庆损失40多亿,这肯定与砍伐森林有关。森林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砍伐森林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等到筷子的欠债还完,机器归我国所有时,森林砍完了,还能砍什么? (四)因果的概念。 考虑问题时,要考虑得长远一些,考虑到因果的联系。比如现在大力提倡发展汽车工业。英国的一本环境教科书中提到发展汽车业需要付出的代价:城市被高速公路分割成两块,制造汽车的工厂排放出很多废气,有毒有害物质渗入土地,同时汽车尾气导致城市的空气污染,形成酸雨,从而破坏森林,酸化湖泊和土壤。汽车最终成为废铁也需要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在做发展汽车工业的决策时应全面考虑的。 一美国学者曾讲,中国人均汽车占有量要达到美国现在的水平的话,全世界所有的车开到中国来还不够,全世界的车不到8亿辆,我们的环境、石油资源难以承受如此重负。这个例子表明我国与西方国家发展的模式可能是很不一样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使我们关注地球。 城市生活中有四种最基本的污染,即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而这些污染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首先,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空气污染的几个方面。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一、工厂,很多城市的火力发电厂大量排放CO2、SO2等废气和粉尘;二、汽车尾气;三、家庭对能源的消耗;四、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五、各种喷雾剂,如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 大气污染严重时是可以看得见的,从洛杉矶的对照图中可以看出,洛杉矶是典型的被汽车尾气污染的城市,大气成锅盖状。北京的蓝天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低空时可以看到天空是灰的,高空中才发现污染层形如锅盖,笼罩着北京。 我国的空气污染指数0-50为一级,无伤害;50-100为二级,较好;100-200为三级,140以下敏感的人会觉得头痛,健康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而100-140以上污染就会危害人体了;200以上就是有污染事件发生。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是二级或三级。 汽车尾气对孩子的危害最大,因为孩子的呼吸高度比较低,而尾气排放装置也比较低,所以孩子吸入的汽车尾气是成年人的两倍左右,家长领着孩子时要尽量远离街道。汽车停车待发时的尾气排放量是开车时的5倍。为什么我国汽车尾气污染这么严重?我认为是因为我国许多车尾气排放量不合格。十几年前我国没有尾气排放标准,引进日本车时汽车也就没有尾气净化装置。95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街上开的一辆日本车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东京街上的车15辆左右,所以虽然我国车辆并不太多,可污染却很严重。如果路况再不好,就更不得了了。 裸露地面向空中提供了大量悬浮颗粒物,而造成大量裸露地面与管理上的失策是分不开的。现在全国上下每逢检查卫生就拔草,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做法。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可吸入的悬浮颗粒物都被吸到人的肺中了。 还有一种空气污染是使用空调造成的,制冷剂造成的大气层上空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变薄或者有空洞致使紫外线照射过多,对植被伤害很大,还可以使动物失明,人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青藏高原上的臭氧层破坏得很厉害,那儿已经有七、八岁的孩子得白内障。城市中大量地使用空调会使大气越来越热,这种消费意识并不好,我建议用电扇,电扇的耗能量是空调的1/10。 温室效应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包括CO2等)的排放过多,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都会使CO2的浓度增加。所谓温室效应就是大气层中阳光射入之后难以发射出去,就象玻璃房子中热量进去后出不去。现在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异常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其次,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水污染。 每个人一年的饮水量为1吨,即一人一天2.5升水。我们引用的是干净的水。那么地球上的陆地淡水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球的70%被海洋覆盖,但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海水经海面蒸发形成云,再降雨,降到陆地上就成为淡水,通过森林、地表等逐渐形成河流,或者通过植被形成地下水,另外有一部分是冰山。 地下水的水位很重要,树不浇水而能成活是因为树根与地下水有接触。北京历来干旱,现在银杏树大量死亡与北京地下水水位下降有关。 地球上的淡水分布,有2/3是冰川,一部分是难以利用的云和地下水,人类能大量用于饮用、种庄稼、进行工业生产的是地表水,地表水包括湖泊、河流等。水是非常重要而且珍贵的资源,到21世纪,水会比油贵。工业生产,如造纸、印染、织布,都需要水。我国种1公斤庄稼,从种子到收获需要1.2吨水。中国是一个贫水的国家,面对如此珍贵的水,城市居民却没有好好珍惜,把污水排到干净水中。 水污染主要有几个方面:(1)工厂排水。(2)生活用水。家庭排放现在越来越厉害,据统计,50%的污水量是从家庭排放的。(3)农业上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而污水排到河流中污染了地表水,使干净的水样越来越少。 生活中排放污水常包括:(1)把剩饭、剩菜倒入下水道,让水冲走,而北京75%的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2)用洗涤灵洗碗,而洗涤灵浓度又太高难以冲干净,对人体自然不利。(3)盲目听从商家宣传,使用各种洗涤用品越来越多,比如添加剂、洗衣粉。(4)不珍惜天降之水。比如说为了交通顺畅往雪上洒盐,就把非常好的淡水资源用盐污染了。我认为应该尽量把雪铲到马路两边的土地上,把水保留下来,实在太滑再用盐,尽量减少盐的用量,这样对地面有益,对两边的树根也没有伤害作用。 北京这样一个缺水的城市却有四个大型海洋馆,它们都是将淡水调成盐水,最终盐水被排放掉,这是不可持续的做法。 生活污水中常含有大量的高磷洗衣粉导致污染。美国教科书中曾举了个例子:湖被磷污染后富营养化,大量藻类生长,从而导致湖内缺氧,细菌繁殖,鱼类死亡,最后湖也死亡,变成一片沼泽。这样,淡水资源就逐渐缺失了。 在管道排放之外,还有人随意地把垃圾倒在河边。过去垃圾中只有菜渣、剩饭,倒在河里,鱼类可以吃。现在的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不但堵塞河道,还会污染河水,例如油漆、塑料等。随着河水流向海洋,海水也将受到垃圾的污染,并传播到各地。海滨城市的旅游资源也因此受到影响。可见,环境稍受污染就会带来很大的影响。 城市中的水污染,不光是地下水、地表水污染,还有天上水的污染。众所周知的是酸雨,空中的酸性化合物随雨雪下到地上,会使森林死亡,酸化湖泊、土地。加拿大的死湖就是例证。 我国酸雨的覆盖率已达我国国土面积的40%。 再次,谈谈城市中我们面临的垃圾污染。 垃圾是非常令人头痛的问题。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污染了土地,农民种的蔬菜、粮食中也就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最终会危及人体健康。北京的垃圾堆放在海淀区的郊区,那里的土地就被污染了。如果垃圾中塑料过多,土地就没法长出任何东西。 中国这十几年垃圾迅速增长是消费方式改变造成的。比如说吃饭,以前剩饭、剩菜用来喂猪;现在用方便饭盒、一次性筷子,吃完后就不负责任地全部扔在一起,使原本可以回收的饭盒没法回收了。现在许多办公楼的废纸上总被倒上剩饭等污物,也就无法回收了。 我们现在提出口号,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的硅谷"。而我观察到,在通往中关村的必经之路上就有大堆的垃圾。我觉得这种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呢?对于这样的口号我是很羞愧的。 有人曾说,处理不好垃圾的民族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处理好了自己的垃圾问题。我在德国留学时期,曾有德国教授很羡慕中国的土地,说中国的土地一挖就能挖出宝藏;而德国却不敢乱挖,深怕挖出以前埋的废弃物。 垃圾处理要么"埋",要么"烧"。 " 埋"不但占用土地资源,而且在" 埋"的土层上不敢再种植物。如果雨水渗透过垃圾的填埋层就会污染地下水,地下水一旦被污染几十年也难以治理好,因为它不象地表水那样易于流动。随便"烧"垃圾,很容易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如果在垃圾场附近养鸡、养猪,有毒有害物质很可能通过鸡、猪最终危及人类健康。可见,垃圾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二、其它国家的环境情况 伦敦曾经是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城市,今年我去时看到伦敦的天空非常蓝,走在街上到处都是绿色,树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形态各异,伦敦已经成为一个绿色的城市。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政府要求公民停车时关掉发动机以减少尾气排放量,公民也非常能接受这种口号,而不仅仅是空洞的"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是我们的责任"。伦敦很多办公室、餐厅不用空调,而是用电扇。节能、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人心中。 伦敦的变化很大:街道两边都是绿"墙",灌木丛很高,围着杂生的草地。路边任由野草生长,黄土就不露天,非常干净。在灰尘、噪音比较大的停车场周围有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起到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一个小火车站旁,用铁丝网围起野生的植物,任其自然生长。利用自然的力量绿化城市,花钱又少效果又好。这些杂生的、野生的草坪不用杀虫剂,人可以随意在上面活动,既安全,又增加城市人的活动面积。现在我国许多草坪标着"请勿入内"的牌子,人们对这样的草坪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如果野草坪不愿让人踩,可以任由野草长高,人就不太会去踩,长高的野草吸收灰尘的能力也将更强。我们不要盲目的修剪草坪,稍长高一点就把草剪掉。而现在北京却非常流行剪草坪。 伦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1992年伦敦制定了"21世纪议程",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建立一个机构--生态研究所以提供咨询。这个机构只有十几个人工作,但是它同伦敦所有大学广泛联系,大学如果有比较大的课题研究项目,就必须由此机构进行调研批准后才能实施。其中有一个项目涉及伦敦的一个老工业区,犯罪率较高,居民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低,研究所就建议在工业区的一片荒地上建立一个生态公园。由于荒地上有一个天然的小湖,水源就不成问题,就在那儿种植了大量的当地野生植物,路面铺着木屑,实行粗放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公园还把当地许多植物种在一起,供人学习生物知识,对社会风气好转也有帮助。大学生们还从植物中寻找药源。 德国有一个学校被称之为"欧洲环保学校",学生们调查学校的用电量,发现走廊上原来设计的四盏灯的亮度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实际上两盏灯就足够了,因此关掉一半的灯,一年就节省了一大笔电费,因而荣获"欧洲环保学校"的奖励。此外,老师还带领学生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子板,发了电之后并入公共电网,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消耗。 国外遮盖树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树坑中的野草自然生长;二是将修剪树枝后的废弃枝条剪碎成木屑,用其覆盖树坑,树坑既不长杂草又能渗透雨水;三是让树叶自然覆盖树坑,树叶最终形成腐殖质成为树木的养料。这些都是花钱少而有效的绿化方式。 政府为鼓励市民参与绿化,将郊区的荒地出租给市民,市民就可以开垦荒地,种草植树,搭建小木屋作为度假的"别墅",尽管木屋很简陋,但是大自然的魅力吸引着成人和孩子们。一旦政府要开发这片土地,也很容易收回。 由于雨水是珍贵的淡水资源,许多房屋设计时安装了收集雨水的装置,将雨水装到大桶里用来浇花园。日本的雨水收集方式则是通过管道将水引到地下,从而补充地下水的水位。 各个园林为了节水,通常在树木旁边埋一截废管子,使水能够直接流入地下,被植物的根吸收。 国外的路面往往并不采用完全的水泥路或柏油路,而是有缝隙的砖块拼成路面,因此雨水可以渗透过路面到地下;还有的是在砖块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间种草。 出路从源头治理空气污染是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汽车尾气可以实现零排放,但是成本太高,因此总是有一定的排放量。 另一种成本较低的治理办法是广泛绿化,因为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据测定,同样的街道,同样的居住人数,无植被的街道上空的悬浮颗粒物是有植被的街道的10倍,也就是说,植被可以减少90%的污染。由此可见绿色植物的重要性。 城市绿化应是多方面的,要形成草地、灌木及多种树木的生态系统,这样绿化效果才好,植被才能健康成长,不易得病虫害。即使一两种树得了病虫害,其它树种也不易感染,不用专门喷农药,鸟就能吃掉虫子,自然解决。 我建议我们的房屋设计多用太阳能,同时窗户要大,白天少开灯,以此来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城市中的建筑物的绿化可以采取立体绿化的方式,即种爬山虎之类的植物,可以遮挡阳光直接的照射和雨雪的侵蚀,使室内温差不致过大,冬暖夏凉。据测算,这种方式可以节能30%。同时这些比较高的植物还可以吸收汽车尾气的排放成分。在伦敦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铁丝网支撑着攀延植物,尽量增加绿化的高度。而我国将许多爬山虎剪掉,让房屋"亮"出来。 我国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却往往砍掉树木,只铺上空旷的草坪,这是非常盲目的学习西方的做法。我们拔掉野草,购买美国草,结果三天两头得浇水,草还长不好。连根拔掉野草易于使土地沙化,因为野草的根上带走了许多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而引进外来物种常会带来异源花粉,从而在人群中引发大量过敏反应。 现代绿化主张用本地的草,野草其实是最好的。绿化屋顶、墙、地面、石缝,能长植物的地方都让植物生长,让自然回归城市,从而提高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舒适度和亲切感。屋顶铺上草后,顶楼就不会太热,同时草皮可以吸纳屋顶的灰尘,减少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下雨时又可以滞留75%雨水,从而减少雨水的流失,下暴雨时也会缓解路面积水。 保护野草坪在城市中已经蔚然成风,野生植物已经引入居民区,这是很好的现象。我曾看到德国一个学校的孩子们保护的野草坪。野草坪的生物价值要高得多,因为有许多昆虫在野草坪中生存,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实行粗放管理;而且它吸收噪音和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的效果也比人工草坪好得多。人工草坪是死的草坪,没有生物,要靠人工浇水、除虫。 我国许多地方的树坑都是光秃秃的,野草被拔掉了,剪下的树枝每年环保部门要出动几十辆车运到郊外,这些与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很有关系。 古建筑物旁边的大树万不能砍,大树可以遮挡阳光对古建筑物的直接照射,此外,大树还有极好的降温作用,据测定,一棵直径20公分的槐树相当于三台1200瓦的空调的降温效果。多种树少用空调的话,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大城市的建筑物不宜太高,太高则热岛效应非常明显,不利于污染的扩散。老房子应该保留下来,里面可以装修,既保留了文化,又保持了一定的建筑高度。城市中的地面一般是硬化的,尽是些柏油路、水泥路,太阳照射后先吸热,然后再释放,全都是热空气的,没有温差,空气无法流动,因此污染物就无法扩散;同时由于硬化的路面没有通透性,每年因此流失的水量有5-6亿吨。地面如果有绿色植被,地温比较低,空气就易于流动,扩散污染;此外,如果多采用有通透性的建筑材料铺路,就利于雨水的下渗。其实我国许多古建筑中就采用了这些方法,庭院中往往铺的是草坯砖、小碎石或鹅卵石等,既利于植物的生存,从而吸收灰尘和噪音,又利于保存雨水。 现在城市中的许多草坪采用了喷灌的方式来浇水,如果在阳光下喷洒,水很容易蒸发,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正确的喷洒时间应在太阳落山以后至晚上10点左右。 我国河道两边的野生植物都拔了,树也砍了,说是树叶会掉到河里污染河水。实际上,树叶掉到河里正好为河里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没有树阴的遮盖,河水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变得很热,锦江河几年前花了好几亿治理河道,在河底铺上方砖,河道两边干干净净,可是现在水质一点也没变好。可见,硬化河道对水质一点好处也没有。然而就在锦江河旁边,有个美国人设计了一个活水公园,让大家了解自然界是怎么净化水的:河道旁边铺上卵石,河水流过许多植物而逐渐变得清澈,在自然净化过程中,植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净化的思想现在已经深入到许多发达国家居民区的建设中。生活污水通过居民区中的净化池先行净化,减少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居民区的居民也具有了垃圾分类装筒的意识,既实现了垃圾清运的现代化,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劳动强度,最终提高他们清运垃圾的质量;同时能够有效地回收再生资源。 北京也实行"门前三包",门口打扫得很干净,但是垃圾全扫到对面去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就很大了。我们的垃圾也应分类装入不同的垃圾筒,以便实行资源回收。 我曾在英国一个小旅馆中看到分类清楚的垃圾筒,有专门放易拉罐的,有专门放报纸的……这些垃圾筒不是由环卫工人来清运,而是由回收工厂直接来搬运。大学中设点专门回收纸张,制成的再生纸不经过漂白,虽然不是很白,但是它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有机垃圾最难处理,鼓励每家每户自行解决,就是在花园中挖个小坑埋入垃圾,覆盖上土,放上蚯蚓,让蚯蚓分解垃圾。有机农业发展起来,可以用有机肥种花。除了有机垃圾之外,我们的垃圾基本上是可以回收的,可以制成包装物、做家具的压合板等。比如塑料瓶可以制成许多东西。 国外在回收垃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也是我们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做的事情。塑料制品对环境污染很大,国外在开发一些新产品来替代塑料,比如用马铃薯制成的包装用品。这样一来,农民的种植就不光是粮食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业原料。农业的前景也就更乐观了。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向我们的祖先学习,要搞一个大工程,就要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我们要了解祖先利用自然的思想,都江堰就是祖先智慧的结晶。国外也在学习我们的建筑思想,追求建筑的美感、舒适感,往往也在建筑中引入水,不但和谐,而且净化空气。 其次,我们要与国外加强信息交流。比如说一次性塑料袋、方便饭盒在90年代大批进入中国,而正是在90年代,国外绿色运动正在呼吁不用这些东西。这些塑料袋淘汰了我国原有的纸袋,许多街道加工厂就面临困境。当时90%的方便饭盒是台商独资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之所以投资大陆是由于台湾出于保护环境的考虑对它们有较多的限制。 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使每个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我国不是富裕的国家,但是浪费却非常严重,总是有许多剩菜、剩饭到入垃圾。95年以后我国非常流行盖玻璃房子,而大量的玻璃房子造成光污染,房子里却是夏热冬冷,又需要空调调节室温,能源消耗非常大。 现在修建高尔夫球场也很盛行,而高尔夫球场草坪的保养需要大量的杀虫剂,就污染了附近的农田与水源。 还有一种做法是要让城市亮起来,到处是灯光,这有必要吗?即使王府井亮起来,能说王府井达到了国际水平吗?能说中国达到了国际水平吗?我认为这并不见得是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我认为城市发展并不是越大越好,因为城市的扩大需要相应的物质支持,要有郊区供应食物、吸纳垃圾;城市的扩大就意味着运输距离的遥远,能量消耗也就相应增大。这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城市规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中应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来供应城市能源的消耗,公共交通在地下,城市边上有再生利用的工厂,有机肥埋入土壤,其它资源再利用…… 我国还可以开发环境文化旅游。伦敦有一个"地球中心",建在伦敦郊区不远的地方,是一片废矿山的遗址,有人提议把它建成了生态的教育基地,现在非常受欢迎。"地球中心"里的车都是脚踏车,灯都是由太阳能电池供电的,完全利用自然提供各种能源与水源……这样一来,家长非常愿意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德国也有这样的生态教育基地,提供自然的环境让城市里的孩子们学习观赏自然、体验自立生活。 我国许多旅游点有娱乐设施,却没有教育意义。我觉得我国的圆明园就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基地,圆明园里有各种天然的植物,北师大的老师教生物课就常带着大学生到圆明园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