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浊清化 |
释义 | 概述全浊清化是汉语声母自唐宋以来最重要的演变之一。从上个世纪初叶开始, 即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前后, 更是达到高潮。海峡两岸乃至海外的众多学者都为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些问题已经取得共识, 一些问题尚有不同见解。 全浊清化的7种类型依据杨秀芳( 1989) 的观点, 现代汉语方言全浊清化的类型主要有七: ( 1) 全部清化。塞音塞擦音的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官话方言。 ( 2) 全部清化。塞音塞擦音的部分, 平仄皆送气客赣语。 ( 3) 全部清化。塞音塞擦音的部分, 平仄皆不送气新湘语。 ( 4) 全部清化。塞音塞擦音的部分, 多数不送气, 少数送气, 无条件可循闽语、徽州方言。 ( 5) 全部清化。塞音塞擦音的部分, 平上送气、去入不送气粤方言。 ( 6) 单字音清音浊流!, 连读后 字弱读时带音吴语。 ( 7) 部分读带音, 部分清化老湘语。 可以说, 以上共时差异已经在总体上展示了全浊清化的全部历时变化: 吴语代表着全浊清化的初始阶段, 老湘语代表着全浊清化的的进行阶段, 官话方言、客赣语、新湘语、粤方言则共同代表着全浊清化的完成阶段, 并分别代表着全浊清化的四种不同类型。闽语与徽州方言虽说是 无条件可循!, 但并不构成与官话方言等四种类型相平行的一个独立类型。因为, 正如杨秀芳( 1989) 所分析的, 它的 无条件可循!, 或者是由于叠积了不同历史层次的 全浊清化, 或者是受到其 他方言的影响, 或者是文 白读分歧所致。 仅就完成全浊清化的类型而言, 又以前三种最具代表性。如丁邦新( 1987) 也已 发现历史资料中官话全浊塞音除一般平声变送气、种类型!。 前者是为客家话的来源在北方官话中找到早期的证据; 后者可以解释汉语的早期官话和八思巴字对音的难题。仄声变不送气以外, 还有全部变送气清塞音及全部变不送气清塞音。 历史过程研究周长楫( 1991) 以为全浊清化“至少在秦汉或更早一些时候, 汉语某些方言已开始出现这种现象”。郭沈青( 2004) 也将汉语西北方言全浊清化的年代上溯到南朝时期。但对此一问题的研究还以李新魁( 1991) 最为全面系统, 也最有影响。论文指出: 唐宋时代, 全浊音声母已有发生演变的萌芽, 声调方面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分化为阴阳两类, 而全浊音声母则在宋代分化为送气浊音与不送气浊音。南宋时代,阳平调的送气浊音字逐渐变为送气清音。在变化的起始阶段, 这些字还保持全浊音与清音两读。元代中叶以后, 这种两读的情况渐趋消失。明朝时, 平声字基本上变为送气清音了, 但仄声字仍读为全浊音。就共同语读书音来说, 虽至清初尚犹如此。到了清代中叶以后北方地区多数方言, 不论是平声字和仄声字, 全浊音都已变为清音了。 这堪称精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