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陈章甫
释义

陈章甫(1894-1930),又名陈昌,浏阳人,新民学会会员,早期中共党员,湖南早期工运、党务负责人之一。1894年7月14日生于广西梧州市。8岁时随父母迁返故里,10岁启蒙,1908年考入浏阳金江高小,1911年就读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后改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参加了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5年2月23日牺牲,时年36岁。同名人物寿光陈章甫,江陵陈章甫,阳江陈章甫。

寿光陈章甫

陈章甫(1901—1948),原名陈焕然,字章甫,寿光市王高镇陈家马庄人。1924年6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跨党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8月任中共寿光地执委执行委员。1927年春,中共陈家马庄支部建立,他兼任支部书记。1927年7月任中共寿光县委委员,1932年9月任中共寿光临时县委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抗日工作,牺牲前任利津县副县长。

浏阳陈章甫

人物生平

1916年后,章甫相继受聘于长沙女校、周南女中和第一师范附小教地理课。毛泽东为寻找志同道合者,曾发出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要求与爱国热情、献身精神的志士文人交朋友,还特地写明:“来信由第一师范附属小学陈章甫转交。”

1917年寒假,毛泽东应邀来到陈章甫的家乡浏阳考察,期间在陈家小住,他们朝夕相处,情同手足,时而说书,时而散步,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深感热血青年救国救民责任之重大。毛泽东通过征友和在第一师范的活动,为创建新民学会作准备,陈为此东奔西走,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与14位学友在岳麓山下成立新民学会,陈章甫是最早的会员之一。暑假过后,蔡和森等新民学会成员先后出国,陈想去日本,但毛泽东希望陈能留下来协助工作,还特意写信给蔡和森,商量陈的去留问题,蔡和森也同意留下,“帮办会务,为学会立其基础。”此后,陈与毛泽东同在长沙天鹅塘青山祠一起生活,亲如一家。陈章甫的女儿叫毛泽东为舅舅。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由陈章甫夫妇操办,亲手布置新房。

“五四”运动后,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和文化书社,推动湖南党建,陈一直积极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1922年暑假,陈章甫到浏阳县城开办讲习所,他将在省城读书的浏阳籍学生组织起来,成立驻省同学会,捐资创办《浏阳旬刊》,由浏阳四陈(陈章甫、陈作为、陈清河、陈飘飘)任编委。该刊转载了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李维汉的《纪念俄国十月革命演讲》等文章。经中共湘区委员会批准,由金江高小党员组成浏西特别支部,陈章甫任支部书记。

1924年初,中共湘区委员会派陈章甫往兰田等地发展党的组织。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局面形成,陈被调回长沙负责统战工作。

1925年春,陈章甫、夏明翰、周以栗一起被选为国民党第一届省党部执行委员。1926年,陈、夏被委任为省特派员。7月底,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冬党中央派陈章甫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赴湘西贺龙部。1930年到达澧县,遇到县长唐佑越,唐系陈章甫的学生,浏阳枨冲人,读书时曾得到陈的接济。唐借口为老师“洗尘”,诱捕了陈章甫,得赏金2000元。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如获至宝,将陈押至长沙,囚于福星街陆军监狱署,妄想获得上海党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机密情报,便亲自出马,以“北伐同事”的身份,百般诱惑拉拢。章甫唇枪舌剑,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罪状。何键气急败坏,遂下令处陈章甫死刑。2月23日下午,陈被绑赴长沙浏阳门外,临刑前,章甫昂首挺胸,面对枪口,振臂高呼“革命一定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时年36岁。

陈章甫墓

位于浏阳西乡 镇头镇土桥村炭坡。1931年修建,1985年重修。墓呈半圆形,前坪有石栏围护,两华表置左右,刻有对联:

雪耻兴邦,壮志已酬国家盛;

披衣秉剑,精神犹在海天张。

墓碑嵌祁阳石阴刻宋任穷题书:“陈章甫烈士墓”。

现在在镇头镇 镇政府旁修有“章甫公园”

江陵陈章甫

唐散文家。江陵(今属湖北)人,曾长期隐居嵩山。开元进士,官至太常博士。因无意仕宦,乃辞归林泉。今存其文3篇。

阳江陈章甫

人物简介

陈章甫(1885-1937年),字铎亚,广东阳江县雅韶镇朗仔村人。他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历任粤军第三师师长,1928年1月31日成立的广东地方警卫队编练委员会筹备处筹备委员。1931年参加陈济棠等43将领《两广将领促蒋下野电》反蒋活动。1932年7月18日设立琼崖绥靖公署时任绥靖委员。还任广东南路绥靖委员、东西北区绥靖委员。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师长、第二十五师师长。后曾任讨逆军第八路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1929年10月5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6年3月18日任中将。1937年春病逝于广州。

个人贡献

陈章甫一生军族,在陈济棠主粤时期,于广东西北、琼崖、南路各政区又独当一面,他家广积资财,成为邑中富绅。当陈济棠主粤时期,陈章甫以自己的权势地立,得到陈济棠的承诺,由省教厅批准,把原设在广州已毁于火的省立第二中学迁建于阳江。1934年9月校舍建成(建校经费阳江摊派七成,阳春摊派三成 ),随即录取阳江、阳春县考生入学。(省立第二中学于1936年改名省立两阳中学)其后两阳中学在阳江、阳春两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上起了重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