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社祀社神 |
释义 | 《香山县志》载:“祭祀春秋,祭于祠其仪盛”。据《统天万年历》记载:“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在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无秋社,汉以后才设有秋社。春秋二社,是古代祭祀社稷的日子(又称社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描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从这里可以说明,古代的社日,不管春社或秋社,是人们拜祭社稷神和乡邻聚会宴饮的旧俗,也是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倍受人们的重视。这里提及的社稷神,俗语称为土地神,人们拜祭他,是感谢他给人间带来丰收。中山历史上是以稻谷种植为主的地区。因此,春秋二社的拜祭仪式是较为隆重的。 据中山过去的史料记载,秋社之日,各村各家群众纷纷到祠堂、社稷之所,带上酒水,备上佳肴果品、米饭等祭品,焚香拜祭土地神,然后各姓氏聚集饮宴。如宋吴自牧《梦梁录》所述:“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按古代的收获季节,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时间多在新谷登场的八月,如果说拜春社是人们在春种时祈求年丰的话,那么秋社就是报年丰的日子。因此,在秋社日拜祭完土地神后,人们饮宴期间,便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正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秋社》诗描述那样:“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由于秋社期间各地的聚会者繁多,引起朝廷的重视,到了元代,朝廷下文禁止民间的社日活动。至此,只有统治阶级即各地州县衙门的官员们,在社日时保留祭祀社稷的活动,而民间的互拜饮宴活动被废除。另据《香山县志》载:秋社农户饷耕侣曰:田了节。据一些长者称,田了节多与秋社活动一起举行,多是舞龙、舞狮等社火活动为主。中山在解放后春秋二祭的活动已消失,民间尚有极少此习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