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新海 |
释义 | 1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新海,教授。浙江东阳人。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1958年留学苏联。1963年获朱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航空学会第三届航空武器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飞行器自动控制理论有较深研究。提出了能克服地空导弹S形弹道的新的制导规律和战术导弹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多次解决了几种飞行器控制系统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编著有《最优估计》,撰有《自动导引导弹的最佳控制》、《旋转式导弹控制系统参数的确定》等论文。 2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陈新海,48岁,沈阳机床集团齿轮分公司维修钳工、高级技师。2005年8月,沈阳机床集团为适应出口产品加工需要,引进了我国第一台世界顶级成型磨齿机,结果在使用中加工精度出现了严重问题,按照售后服务约定,企业紧急向德方通报,但对方的技术专家正在日本,赶到沈阳最快也要半个月,而且维修费要20万元以上。由此带来的停工、出口交货推迟,至少要赔付违约金10万欧元。心急如焚的陈新海顶着巨大压力,主动请战。他在设备前苦苦研究两天后,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一个丝杠间隙过大。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展开修复,把没人敢碰的关键件做了高精度研磨,经试车验证、故障排除,大功告成。德国专家了解情况后惊叹不已:“中国工人用自己的技术,修复了这样的顶级设备,简直是奇迹!”陈新海不仅能维修、改进洋设备,还能把他熟悉洋设备的技术和自己的经验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上。2008年12月,陈新海到国内某知名机床公司采购磨齿机,进行产品试验时,陈新海发现设备存在诸多问题,可厂家对此一筹莫展。陈新海细心琢磨了3天,提出了针对磨头平衡等15个问题的改进方案,让这家企业的总工程师非常震惊:“这哪是维修工人,简直就是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师!”很快,他们把陈新海的方案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使这个自主研发的民族品牌产品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陈新海有股子“钻”劲儿,企业每新进一台新设备,他都会对照着图纸,把设备里里外外研究个透。设备旁摆放的那本几乎被翻烂了的英文字典,凝聚陈新海为这些洋设备付出的心血。“这本字典跟了我十年了。”陈新海笑着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能修洋设备,在德国人眼里都受到赞扬和好评,近十年来,他直接修理的设备节约成本1800多万元,间接创造利润上亿元。”沈阳机床齿轮分公司总经理韩圣春用数字向记者说明陈新海为公司做出的巨大贡献。 201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