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湘雯
释义

高校关系经理刘湘雯

刘湘雯于2003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组,现任高校关系经理,负责高校关系组微软技术俱乐部、微软青年教授奖、微软青年教师访问计划、客座教授等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关系。刘湘雯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热情,在微软工作期间组织了中国教育现状的系统研究;并在《计算机教育》等杂志策划专栏,分享微软在相关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刘湘雯于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在学期间,曾担任南开大学学生记者团团长。

敲开微软大门的文科生

刘湘雯1996年进入我校信息资源管理系就读,2000年免试攻读信息交流与传播方向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国际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经理。

众所周知,微软是一家软件开发公司,更是IT业巨擘。在众人印象里,到微软公司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肯定是信息、软件类专业的佼佼者。而作为一名管理专业的学生,刘湘雯则以她出色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管理才能赢得了企业的认可。

“实力加运气助我进微软”

在本科阶段,刘湘雯就在众多社团活动中展现了很强的工作能力。作为学校微软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身为俱乐部副主席的她出色地完成了很多工作,其间也和微软有过较多亲密接触。刘湘雯回忆道:“在南开举办第一届‘创新杯’时,我和微软俱乐部其他成员完成了包括策划、准备、组织等大量工作。此间,我得到很多实际的锻炼,这也是自我素质提高最快的阶段。”正是这段难得的经历,让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部门经理看到了刘湘雯在管理方面很高的天分。

“在大学期间,我的另一项社团工作是《南开大学报》学生记者,它帮助我提高了自己的交流、沟通以及写作能力。”她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第一次实习时,我用1个月的时间制作完成了一本50多页的期刊,包括处理文字、约人写稿、稿件编辑、请人题词等,这对完全没有文字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确实很难,而正是由于校园记者的经历,让我在实习期间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在研究生二年级结束时,刘湘雯第二次走进微软,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其间她不只顺利地完了自己的工作,还出色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并且在实习结束时得到了在微软的工作机会。而在她之后,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组再没有聘任过一位非技术类专业毕业生。

“在微软工作我感触颇深”

微软亚洲研究院经常与各高校进行课程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高校关系经理一职就是协调学校与公司的关系。在微软工作的4年中,令刘湘雯感受最深的是年轻人要想成绩出色,必须付出勤奋与努力。她表示,自己周围的同事90%都是信息、软件类专业出身,和他们一起工作,自己感觉忙碌且充实。

“学会规划职业生涯”是刘湘雯在微软工作的第二点感受。她表示,要走好自己的生涯轨迹,需要很好地规划,同时要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点后深入挖掘,真真切切地将它做好。

刘湘雯说,在微软这样享誉全球的IT公司里,她学会了一条工作准则——“‘做’-‘做完’-‘做好’-‘怎样才能更好’”,也正是这样的工作信条鞭策着她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微软注重学生的‘软实力’”

从7年的南开学习到4年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让学文科出身的刘湘雯看到了在学生的“硬实力”——专业技能水平相同情况下,“软实力”的至关重要。

“在一个企业里想要成功,‘积极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当一个项目出现时,就要看谁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承担。你不主动站出来,不会有人责怪你,但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与平台”,刘湘雯说,“高层面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亟需提高的,比如我所在组的十几个成员很多是外国人,这时,这种‘文化沟通’能力就成了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刘湘雯认为,现代大学生的“自我平衡”能力还有待提高,“当发现周围的同学、同事比你能力强时”,“当自己的努力不被发现时”,“当交流沟通遇到障碍时”怎样重新给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坐标来平衡内心的天平,这是一门学问。“在自我平衡方面做得好的人能够如鱼得水”,她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