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平山县中山灵寿故城遗址
释义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东部的中山国灵寿故城遗址,北依东林山、牛山,南临滹沱河、黄壁庄水库,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东西两侧为高坡,东西城垣外有源自林山的天然溪流,自北向南逶逦入滹沱,相传为“京御河”。古城垣早已荡然无存,但地下夯土城基尚在,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桃形,北高南低,南北长约4.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址内现有13个自然村并黄山一座。城东高坡上有一夯筑小城遗址,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1050米,小城西部当中夯筑一座土台,名曰“召王台”,属古城的军事防御设施。

中山国虽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但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战国“七雄”。灵寿故城先后经历过五代国君——桓公、成王、衅(注:此为代用字。原字的下部应为“昔”字。下同。)、耔姿(注:此二字均为代用字。原第一字的左侧应为“妾”字;原第二字的下部应为“虫”字。)、胜,共86年。这是中山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国土疆域扩大,而且农牧业尤其是手工业高度发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山国文化。

中山灵寿故城由7道城垣围成,中部一条南北向隔墙将其分成东西两城。隔墙北端访驾庄东北约200米处与北城墙交接,由此向南伸展,直至张家庄,全长约5100余米。现存的完整墙基厚3.2米,宽2.5米。城址外围的夯土墙基宽约35米,厚约2至4米,长度各异。与城基相连的大型夯筑护城建筑目前仅发现4处,分布在簸箕掌、张家庙台和王陵区西门阙及西城的西门阙。其地面残存大量的板瓦、筒瓦、箭镞等遗物。城基中明显的门阙遗址仅两处,一处位于东城西北角,即隔墙与东城北墙的交接处,两墙各自拐角,互成斗城,控扼城内通往城外的唯一陆路咽喉。另一门阙位于穆家庄村西,西城垣中部,门阙外临护城河,河西一条古路沟直向门阙,残长550余米。城门向内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古路主干道,宽约11米,自城门向东延伸940米到达9号、10号遗址中心,再东已被现代民房叠压。

城址内已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遗址共计6处。一处位于城东北区,现蒲北村的高地上,即3号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残存面积仅为原面积的五分之一。其北部是北城垣,西部是黄山,南部是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天然河沟。地面残存成片的红烧土、白灰和大片的瓦砾覆盖层,常见有战国时期的绳纹板瓦、筒瓦。在地下约0.8米的同一轴线上考古工作者钻探出9个南北向排列的圆型夯筑柱基,直径1.8米,厚1.9米,柱基中心距离4.3米,在4、5、6、7号柱基上仍保留着长约1米,宽约0.7米的长方形柱础石。遗址破坏区残存大量的空心砖残片,部分印有陶文,标明制作工匠的姓名。残存瓦件主要是素面半瓦当、乳钉纹地阴云纹半瓦当、乳钉纹地兽纹半瓦当、乳钉纹云带半瓦当、山座形瓦钉帽等。铜器有圆首窄格蟠蛇纠结柄铜短剑、铜矛、带钩等。

东城南部现存的三处建筑遗址分别是7号、8号、11号遗址,7号遗址遭到严重破坏。残存遗迹表明,这里曾分布着多组坐北向南的长方形大型建筑群。7号遗址的北面是8号遗址,8号遗址的东北是11号遗址,这些遗址地表的暴露遗物主要相同于3号遗址的绳纹板瓦、绳纹筒瓦、空心砖、盆、罐、碗、豆、甑、瓮等残片。

西城中部残存的两处建筑群遗址是9号、10号遗址,两者不但距离很近,而且出土遗物也基本相同,除了常见的盆、罐、豆、甑、碗、空心砖残片、绳纹矩形砖残片、素面半瓦当、乳钉纹地阴云纹半瓦当等,这里还出土了为数较少的双龙纹半瓦当。此外,在遗址西北部一组南北长65米,东西宽50米的夯土建筑遗址的瓦层中,不仅发现了与中山王衅墓相同的大型板瓦、筒瓦、乳钉纹地阴云纹圆瓦当和半瓦当、山峰形瓦钉帽饰和脊瓦等,而且还发现了其他遗址中罕见的仿东周王城的乳钉卷云纹半瓦当。大量的出土遗物及密集的建筑遗迹都表明此处曾是古城的繁华地带。

古城内较大的居住遗址迄今发现两处。一处即1号遗址,位于访驾庄村南,西城王陵区内,南北长600米,东西宽470米,文化层最厚达4米。出土遗物分两层,上层系城址内常见的瓦件及生活用陶和石佩饰等;下层则是春秋时代的袋足低平裆粗绳纹灰陶鬲、绳纹粗足陶鼎、绳纹鸡冠形粗足陶鼎、细绳纹窄沿陶盆等日用陶器,证明早在灵寿故城建城前,此处已经有人类定居。

另一处即2号遗址,位于西城西南部,西临西城垣,南北长670米,东西宽400米。上层堆积战国中晚期遗物;下层分布战国早期遗物。

小片的居住遗址,在东城的河曲村北、西城南端的张家庙及西门外等地也有发现。

古城内的手工业作坊遗址,集中分布在城址中部,分工较细,种类较多。4号制陶器作坊位于整个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北部,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200米,文化层平均深度1.2—3米。裸露于地表及断崖的废陶堆积中,不仅存在大量烧结变形的豆、盆、罐等残片和一定数量的磨盘、陶轮、陶拍等制陶工具,而且还有一些残陶窑。大量的裸露遗物证实了当时的制陶作坊内部已有了不同的分工——东南区以烧制瓦件为主;西南区以烧制日常陶器用品为主;中部则是制陶场所。

5号铸铜、铁器作坊遗址,位于制陶作坊的南面。南北长960米,东西宽580米,文化层深度1.2—1.7米,个别烧炉遗迹深达2.5米。遗址内既有大量的陶范、铜渣、铁渣,又有密集的炼炉。虽然铸造铜器、铁器的作坊区域不甚明显,但其内部分布基本可做如下区别:西南部是作坊的管理机构或居住区;东部是铸造铜、铁器的陶范作坊;东南部是铸造铁铲、钁、镰、削等生产工具的作坊;中部是铸造兵器、货币及其它小件铜器的场所;北部是铸造实用铜器的作坊。

6号制骨器、玉器、石器作坊遗址,位于铸铜、铁器作坊的东南面,二者连续成片,此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80米。主要标本有牛骨料、角料、黑色细砂岩和页岩石圭料及骨笄、骨珠、石壁、石圭、玉人片的半成品等。这些玉人片与中山王墓道出土的玉人片属同一类型。

城址外西部的西灵山南坡下为中山王衅陵区,其中震惊中外的19000余件珍贵文物都出自于这个区域。

中山灵寿故城的发现,不仅确定了其确切位置,而且反映了中山国的建筑水平和手工业发展规模,对于研究中山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