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劲阳 |
释义 | 1994年9月入读吉林大学法学院,先后于1998年7月、2001年6月和2006年6月获得该校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留校任教。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法学部做访问学者。2007年5月赴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交流访问。 简介陈劲阳 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副检察长 生平男,1975年10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中国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理事,曾任辽源市西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兼职2008年7月被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人大常委会任命为西安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挂职)。2011年8月被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农安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目前已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译文30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开设课程本科生:刑法学Ⅰ、刑法学Ⅱ、国际刑法学、犯罪学、刑法史、刑事诉讼法学 研究生:侵犯财产罪专题 学术交流1、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问学者(2005年4月—2006年3月) 2、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交流访问(2007年5月,台北市) 3、台湾逢甲大学财法所交流访问(2007年5月,台中市) 4、北欧-中国国际人权法教师研修班学员(2001年8月,长春市) 5、参加日本被害者学会第16回学术大会(2005年6月,日本西宫市关西学院大学) 6、参加日本刑法学会第83回大会(2005年6月,日本札幌市北海道大学) 7、参加日本刑法学会关西部会2005年夏期例会(2005年8月, 近江八幡市) 8、参加中国刑法学会2002年年会,2002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 9、参加四校刑法学高层论坛,2006年9月,吉林省长春市。 10、参加中国刑法学会2007年年会,2007年9月,吉林省长春市。 11、海峡两岸刑法理论与刑法适用研讨会,2007年11月,吉林省长春市。 12、参加中国刑法学会2008年年会,2008年10月,江苏省南京市。 13、参加中国犯罪学会2008年年会,2008年7月,吉林省辽源市。 14、参加第三届东北法治论坛,2008年8月,吉林省长春市。 15、参加“中欧遏止刑讯逼供合作项目总结研讨会”,2008年11月,吉林省辽源市。 16、参加全国第六届中青年刑法学者论坛,2009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7、参加中国犯罪学会2009年年会,2009年8月,浙江省绍兴市。 18、参加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委员会刑事诊所培训会,2009年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承担课题1、参与张旭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博士点项目(98JBY820008)"人权与国际刑法"; 2、参与张旭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4BFX055)"国际刑事法院:以中国视角的研究"。 3、主持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基金项目“犯罪论体系思想根基追问”(2006BS004)。 4、主持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司法实践视域下当代中国犯罪论体系的构建”(2008BfX08)。 5、参与英国政府战略基金项目(SPF)“中国死刑替代措施实证研究”。 主要论文1、《中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思潮》,《光明日报》(理论版),2006年9月11日。唯一作者。 2、《刑法信条学与犯罪论体系的构筑》,《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5期。唯一作者。 3、《犯罪论体系理论史上问题思考模式论要——以法国刑法学为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4、《论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的概念》,《求索》2006年第12期。唯一作者。 5、《过当犯论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4期。唯一作者。 6、《英美刑法语境中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唯一作者。 7、《道德与犯罪》,《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第一作者。 8、《法家重刑思想的现代省察》,《理论学刊》2006年第5期。唯一作者。 9、《新康德主义与新古典犯罪论体系》,《当代法学》2004年第6期。唯一作者。 10、《最近の中国犯罪论体系再构论について》,《法と政治》(日本)第57卷第2号,2006年6月。唯一作者。 11、《中国死刑制度についての再考》,译文,《法と政治》(日本)第57卷第1号,2006年3月。唯一译者。 12、《试论开放的犯罪论体系》,《政法学刊》2007年第3期。唯一作者。 1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刑事政策》,载《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2006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唯一作者。 14、《过当犯论要》,载《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2年年会论文选集: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唯一作者。 15、《‘假按揭’贷款欺诈行为的刑法规制及其预防》,载《2003年中国刑法年会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作者。 16、《文化际刑法问题初探》,载《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唯一作者。 17、《内幕交易行为及其刑法规制》,《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 18、《试论刑法信条学》,《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唯一作者。 19、《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吉林日报》(理论版)2006年6月26日。唯一作者。 20、《和谐应成为刑事政策终极价值》,《北京晨报》2006年7月19日。唯一作者。 21、《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哲理基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唯一作者。 22、《试论开放的刑法体系的概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唯一作者。 23、《过当犯若干问题探讨》,载《犯罪形态研究精要Ⅰ》,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24、《犯罪论体系哲理基础的变动——从古典体系到目的论体系的考察》,载《刑事法新论集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 25、《安乐死 安乐乎》,《长春日报》(法制版)2003年6月21日。唯一作者。 26、《这笔钱不应属于公款》,《长春日报》(法制版)2003年9月12日。唯一作者。 27、《问题思考的方法论与刑法体系的构筑》,《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28、《略论刑法中的身份问题》,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国庆专辑)1999年8月。唯一作者。 29、《关于走私武器、弹药及走私核材料罪》,载《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国庆专辑)1999年8月。第一作者。 30、《一人公司的犯罪主体地位刍议》,载《2007年中国刑法年会论文集》,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1、《犯罪形态研究精要Ⅰ、Ⅱ》,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编。 32、《人权与国际刑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 33、《论检察权运行的内部监督——以公权力的运行规律及监控为切入》,载《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 34、《从象牙塔到基层检察院:挂职锻炼感言》,载《检察论坛》2009年第1期。 35、《英美犯罪理论体系构建不发达原因反思》,载《第三届东北法治论坛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36、《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权刍议》,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增刊,2009年6月。 37、《量刑规范化才能避免‘同罪不同刑’》,载《长春日报》(法制版),2009年6月2日。 38、《刑法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