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天寿指画小憩图 |
释义 | 【名称】潘天寿指画小憩图 【类别】中国指画、国画 【年代】现代 创作于1954年 【作者】潘天寿 【简介】 纸本,设色,纵224厘米,横105厘米,收藏于潘天寿纪念馆。 看潘天寿的作品,无论是鸿幅巨制,还是册页斗方,哪怕只是巴掌大的一幅小品,无不充斥着一股凛然的刚阳之气。那雄浑与博大、恢弘与壮美,代表的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用项羽《垓下歌》作为此文标题,熟识潘天寿艺术造诣与生平经历的同道中人,该有会心一叹。 潘天寿有一枚闲章为“一味霸悍”。自揄耶?自噱耶?无关紧要,它体现了一种创作理念。“霸悍”虽不尽属褒义,但也不是能够轻易做到的,它不仅需要超人的才干,更需要超人的胆魄。从清代高其佩以后,能够把指画艺术再度升华的只有潘天寿。从整体艺术造诣而论,潘天寿已经超过了高其佩,从而也将指画艺术上升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潘天寿的这幅《小憩》图,与其说这幅画是用墨色勾染而成,倒不如说是用钢汁浇铸的。画幅上部的两只秃鹫,仿佛刚从万里碧空搏击归来,正在巨大的山崖上小憩。前面的一只颜色黝黑,如同一尊钢铁塑像;后面的一只浑身上下水墨淋漓,显得格外轻灵。两者颜色一深一浅,体态一重一轻,对比鲜明。这些变化的处理,凸现了体积感、分量感,使得两只秃骘的形象丰满起来,从而显得神采飞扬。秃鹫身下的巨石,勾勒简括,浑厚、古朴、苍重。除了点缀些青草苍苔,并没有过多的雕饰,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璞不雕”的含义。巨石、秃鹫浑然一体,一股雄强豪迈的气势直冲而来,给观者一种震撼。 在这种半生不熟的宣纸上作指画是有相当难度的。水分过多容易涸漫,表现不出应有的力度;过于干涩又容易使线条干枯,缺少应有的变化。作品中用线条勾勒出的巨石是何等的稳重,底部的重墨与上面的黑鹫呼应,再经过赭石的晕染更显苍古。如此力道,非一朝一夕之功。 此画的款识为:“小憩。甲午中秋后二日。老秃寿者指墨。”是以藏款的形式将两个隶书大字与一行书小款题写在山石上。因为画面中的空白之处可看作是天空,同样是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题款方式既不破坏画面的空白,又弥补了山石的空洞,使画面层次感更丰富,可谓是一举两得,新颖别致。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懒道人,晚年自署颐翁、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早年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述有《中国绘画史》、《中国书法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